APP下载

于基点处生发教学效益

2018-11-30赵行专

语文教学之友 2018年11期
关键词:教学效益语文教学

摘要:语文教学基点的确定不仅是语文研究的难题,也是众多一线语文教师感到茫然的问题。对于一篇文章来说,确定了教学基点,也就确定了教学内容,同时也能体现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确定好了文章的教学基点,就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基点;教学效益

教学这个词貌似简单,但里面却蕴含着深奥的学问。其中,有“教”的奧妙,有“学”的讲究,还有“教”与“学”相契合的艺术。无论什么学科、什么课型,都绕不开一个基本环节——教学基点的确定。

笔者以《木兰诗》的教学为例,以追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谈一谈如何选择教学基点,如何在教学动态中生成新的教学基点,如何捕捉后继教学的基点。

一、多方调研,精准确定教学基点

正如人类降生都带有一定的遗传信息一样,任何教学都不是基于一片空白的。但不少教师却在教学活动中时常忽略了这个背景。失去了教学背景的调研,教学基点的确定自然就显得虚无缥缈,这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处于无序“漫游”状态,进而导致教学效益的低下。

教学中精准界定教学基点,这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要解决这一困境的办法自然就是基于教师主体的多方调研。首先要从了解学生入手。教师要摸清学生的学业基础,学生已经掌握了怎样的知识,培养起了怎样的学习能力,学生整体和个体之间有着怎样的不均衡现象,怎样基于学生的不均衡情况开展教学设计。以《木兰诗》教学为例,从单元教学的总目标来看,教材编写者是有意识地引领学生掌握抒情特点,培养学生的抒情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之初的设计阶段就可以通过个别访谈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抒情方式、特点、效果等方面的掌握情况。比如,不少学生能够熟知和把握直接抒情,而对于间接抒情却知之甚少。即使已经学过了《最后一课》这样的叙事性抒情文本,但学生依然没有形成强烈的抒情意识,还没有真正具备这样的能力。为此,《木兰诗》的教学基点就可以确定为引领和推进学生掌握借助叙事抒情的能力。其次要调研的是教材。语文教学要教的内容实在太多,但是教材的编写往往有相对缜密的体例。对这种体例的精准认知,自然就成为调研的重点。从《木兰诗》这篇课文所处的单元来看,教材编写者预设的教学侧重点并不在文本的思想价值,更多地指向于抒情特色。于是,教师在教学基点的选择上,自然就应契合这个明晰的要求。最后还应调研教者自身。对教师自身的调研也是很有必要和讲究的。因为教师之间的学识和教学能力是有差异的,特别是一线教师与教材编写者之间的差异也许十分明显。为此,如何将这种差异带来的教学负面效应消除,就成为执教者重点关注的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消除执教者与学生之间的差异,大多需要靠教师自身的勤奋努力。例如,如果教师对间接抒情理解得不够深刻,就要在教学基点方面进行调整,由单纯的知能传授与培养者转变为知能学习的引导和共享。以此为基点,教师的教学就会变得更加接地气,更能契合学生学习的起点,引导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域内实现知能提升,教学效益也就自然得到提升。

二、全程关注,随机生成全新基点

每个教师都希望自身的教学设计是完美的,都期望在教学实施环节能将既定的教学设计变成完美的现实。但实际上,这样的预想往往难以实现。但是,广大教师依然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地里苦耕着、坚持着。即使身心俱疲,依然不改痴心。听课过程中总能发现教师们从教学实际出发,灵动地关注教学的全程,并根据出现的新情况,不断调整教学基点。

人们都明白一个基本事实:人从来就不是完美的,他所做的事情也难以尽善尽美。教学基点的确定也是如此,难免出现一些纰缪。在这种状况下,教师最紧要的选择就是适时调整。仍以《木兰诗》的教学为例,确定好叙事式抒情这一基点之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快了解了这篇叙事诗的基本内容,围绕木兰代父从军这个基本线索,确定了她的情感发展脉络。实际上,这样的教学环节相当简单,学生完成的也比较顺利。如果就此结束这一节课的授课任务,就显得不够深刻。在平时的教学观摩中,笔者发现存在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对文章学习重点的把握都比较粗浅,至多只是形成一个基本概念。笔者曾经在课堂教学中,随机生成了一种做法。在叙事抒情的梳理之后,让学生通读全文,看看能否在叙事之外寻求到一些能体现抒情特色的内容。在这个调整之后,令人惊喜的是,学生在品读文本之时,发现了文中存有大量与叙事并行的描写。例如,在“惟闻女叹息”的描写中,学生读出了木兰对年迈父亲也被征召出征的忧心,甚至想象出她忧心的神态等等。在木兰辞别父母之后的两个“不闻……但闻”描写中,学生读出了父母与她之间的双向牵挂、思念。在木兰到处准备出征的物件描写中,学生读出了她代父从军的决心。在木兰与天子的对话中,学生读出了她回家侍奉父母的孝心……经由这些辅助性的描写品读之后,学生加深了对叙事抒情的认知,教学效益也有很大地提升。

三、精心谋划,用心奠定后继基点

教学从来就是一项循环反复的活动,教学基点的确定也是一个动态递进的过程。在教授完一篇课文之后,还会有另一篇课文,这之间需要一定的衔接,否则就会出现“掉链”现象。为此,优秀的教师总是能在一次教学活动结束之后,基于前期学习情况,形成对后继教学基点的新一轮认识。仍以《木兰诗》教学为例,这篇课文也是能体现爱国情怀的。虽然这不是单元教学设计的基点,但不影响它成为后继学习的基点。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回望和总结这一单元的教学,发掘它们之间的共同点,继而为这一单元之后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天下国家”进行谋划。如果说叙事抒情属于形式学习的话,那么后继的综合性学习就指向思想内容这个方向,教学基点也就自然形成了。

教学基点的选择、界定、生成等等是一门学问,它关涉教师、学生、教材等方方面面,是一项纷繁复杂的工作。不过,只要立足于学生、教材、教师,确定教学基点,就能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心科.论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J].语文建设,2017,(1).

[2]王芳.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确定阅读教学内容[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6,(4).

[3]叶梅.谈谈初中语文教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以《木兰诗》为例[J].语文知识,2016,(23).

作者简介:赵行专(1982—),女 ,江苏省启东市折桂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猜你喜欢

教学效益语文教学
高中生物课堂中的激趣教学初探
构建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妙用音乐渗透,让语文阅读教学更具活力
教师的有效引导与数学教学效益的提高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