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应用型高校与中小企业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18-11-30李莉芳

教学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需求导向协同创新新常态

李莉芳

[ 摘 要 ] 新常态背景下,中小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迫切需要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以增强内生动力。适应新常态,对接产业、协同创新,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本质要求。以工科专业为研究对象,探究应用型高校与中小企业协同人才培养模式,设计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構建了面向企业供给侧改革的教学体系,以探索校企协同工程人才创新培养的长效机制和有效途径,全面提升工程教育质量。

[ 关键词 ] 协同创新;应用型工科;新常态;需求导向

[ 中图分类号 ] 649.2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5-4634(2018)04-0099-04

0 引言

目前,我国正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结构由量变向质变转型的新常态,如何适应新常态,满足“中国制造2025”需求,服务社会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责任使命。对接产业,探索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方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各省市 “十三五”发展规划中都有积极推动院校企协同的战略部署。“校企协同”是指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充分利用双方的资源环境,共同进行“一体化、全过程”人才培养的育人新模式[ 1 ]。

高校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订单培养、委托研究、卓越工程师、学徒制等多种工学结合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提高了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素质,但是还没有达到校企协同育人的深层次合作层面,尚未建立学校与企业双赢的长效机制,难以适应新常态下社会发展的需求。新常态对于中小企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本文所指的中小企业特指中小制造企业。创新发展,加快转型升级是中小制造企业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由于这些企业规模较小,技术力量薄弱,人才、资金匮乏,所以它们迫切地需要与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以增强企业竞争力。本研究以应用型高校的工科专业为例,进行了应用型高校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人才模式研究,探索了校企协同工程人才创新培养的长效机制与有效途径,全面提升了工程教育的质量,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以专业知识技能的实践应用为导向,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面向基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工科是应用基础科学原理结合生产实践的学科,工科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1 设计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技术创新,了解新常态下中小企业对工科应用型人才需求,进行专业结构调整,设计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应反映时代特征,吸纳学科发展新成就、行业规范、用人单位需求等内容,兼顾学生潜能和就业需要,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现学校专业与社会需求对接。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首先要参照表1、表2、表3进行调研、分析,确立专业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包括专业技能、职业资格要求以及社会综合能力[ 2 ];设置课程设置方案与实施要求,包括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框架性教学计划)、主要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实施要求。

2 探索与中小企业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满足新常态下地方经济发展和中小企业转型创新对工程科技人才的需要为宗旨,探索校企协同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几年,学校工科专业共与30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长效合作的机制,探索出成熟的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工程师”计划,学校聘请企业资深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建设、教学活动、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企业与专业建立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大三、大四的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工程实践,企业为学生的实习、毕业设计提供工程环境支撑;校企合作共同开展技术合作与研发,学生参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校企联合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深化合作方式,扩大合作范围。

以海信模具定向班的培养为例,如图1所示,校企双方共同组建订单班,制定招生章程,根据岗位和能力的需求,共同制定联合培养方案,共同定体系、定模块、定课程,整体设计教学、实训、实习、就业等人才培养环节,成立企业教学督导组,建立企业主导的人才质量评价制度。从新生入学开始,海信模具定期派人力、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宣讲,让企业的发展伴随学生的成长,培养学生对企业的归属感。

3 建设面向企业供给侧改革教学体系

学校构建面向企业供给侧改革的教学体系,使专业规范与行业需求协调统一,满足经济转型发展时期,中小企业在人才供给规模、结构和质量等方面提出的需求。

3.1 构建“平台+模块”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根据协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进行岗位能力的确定和分解,设计柔性的教学计划,根据行业(企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教学内容。为保证校企协同的稳定性和长效性,青岛滨海学院机电类专业构建了“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课程结构体系(如图2所示)。经过4年的实践认证,“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有效地实现了知识的应用性转变,从知识传承为主向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转变,以满足企业供给侧改革的需要[ 3 ]。

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卓越工程师”班为例,“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中,素质教育和公共基础平台各模块课程的设置结合协同企业文化和岗位实际,开设企业文化教育、安全教育、公文写作等课程,强化了学生文化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其中,“素质教育平台”的3个模块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凝练出的育人内容,体现了“要学做事,先学做人” 的育人理念和 “品德为先,人文修炼,身心健康”的育人特色。

专业基础平台包含相对完整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技能,以行业岗位通用的工作任务和职业基本能力为依据设置专业基础课程,如机械制图、力学、电工电子学等。专业教育平台的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保证了学生掌握不同企业所共同需要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课程的设置以行业的发展需求为依托;课程教学贴近生产实际和技术发展。专业选修课程结合企业岗位需求,强化系统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包含机械原理与设计制造、企业常用软件、电气控制知识、基本技能实训等课程。

新常态下,人才需求出现的一个新特点就是跨界。国家的发展需要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更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增加跨领域、跨专业的选修课程内容。在保证基础必修课程达到要求的前提下,学校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跨领域、跨专业课程。

各模块课程的授课方式与考核手段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素质教育、公共基础课程以在学校完成为主,与企业相关的课程可以在企业完成或聘请企业人员来校授课;专业基础课程以在学校完成为主,合作企业辅助完成基本技能实训;岗位技术技能课程主要在企业完成,校内教师辅助;职业能力培训课程校企协同完成。

3.2 建立校企协同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思路如下: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核心,协同专业与企业,共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突出工程实践和职业能力,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

按照层次加模块的思路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可分为4个层次——综合素质与公共技能、专业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工程与职业能力、创新实践能力。这4个层次的能力具体对应在素质教育实践、公共基础实践、专业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创新实践、职业教育实践6个实践教学模块中培养。专业基础实践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和基本技能,包括课程实验、工程类软件的使用、金工实习等实践课程。专业实践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包括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毕业设计,实训实习等。创新实践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包括科技创新设计、开放性实验、专业技能竞赛等。

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学生主要进行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训等活动。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内容将课程核心知识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充分贯彻工程化思想,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在校外(企业)实践教学基地,学生进行生产实习、企业实训及毕业设计。学生参与企业实际生产及项目开发,实施双导师制,以“项目驱动”来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中小制造企业的运行模式相对灵活,能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和实训场地。

3.3 探索校企协同教学方法

1) 信息化教学。利用仿真教学软件,优化教学中难以理解的复杂结构与运动,替代在现场实习安排困难或危险性高的专业领域;利用智能移动终端,使用Blackboard网絡教学管理平台,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建立校企协同交流网络途径,方便校企信息交流、技术探讨。

2) “双师制”教学。近10年来,高校引进的教师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的高学历人才,社会实践经验非常缺乏。通过校企协同,高校从内外结合两方面考虑,坚持“引聘名师、培养骨干、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原则,采取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互兼互聘,双向交流”等措施,逐步组建以学校教师为主,企业技术人员为辅的“双师型”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梯队。学校将合作的中小型企业按照行业分类,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作为行业顾问充实到协同教学团队中,讲授部分课程,进行专题讲座,并参与到课程的建设中[ 4 ]。高校可聘请中小制造企业的负责人和资历较长的员工作为企业教师,分析创业实例、分享创业经验,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课堂教学。

3) “一班多单”教学。由于协同企业规模较小,每个企业需要的学生少,教学方案按照职业岗位相近的原则,采取“一班多单”的方法,即一个班对应多个企业订单。虽然这种教学的组织与实施相对困难,但注重实效,能很好满足企业实际需要。

4) “项目制”教学。该方法构建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开放式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以来源于企业实际需求和针对性强的项目为背景,采用“项目驱动”、CDIO等方法,训练并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等能力[ 5 ]。

5) 专业讲座。专业讲座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学生专业学习的一种不可或缺的途径,是学生在自由宽松的专业学术环境中汲取专业营养的主要方式[ 6 ]。专业讲座将专业知识和技能,以一种开放的形式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丰富自身知识结构、开拓专业视野的需求。

4 构建协同创新人才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校企协同将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化、规范化与制度化,改革考核标准,强化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校企共同制定符合培养方案的人才质量评价标准。考试内容与评价标准以检测学生基本素质、综合能力和创新因素为主体。通过评价标准的引导作用,学生提高了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等。

5 建立校企协同育人的质量保障机制

校企协同育人是一系统性工程,需要学校各级领导、部门的支持、配合与重视。校企共建有效的协同、管理与反馈机制。一是健全组织机构,建立由校企管理者共同参加的协同工作委员会,提供政策保证,审议人才培养方案。成立协同创新指导中心,负责全校校企协同创新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管理。二是健全规章制度,制定校企协同创新教学指导意见,将协同教学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三是设立协同企业专项基金资助。

6 结束语

新常态下,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是应用型高校和中小企业双赢的必然选择。高校充分利用企业及社会资源,构建工程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新机制,共建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提升人才培养综合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 1 ] 卢晓中.广东教育发展的前瞻与规划——着眼“十三五”[ J ].高教探索,2016( 6):5-8.

[ 2 ] 朱林.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技能鉴定的理论与实践[ M ].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2010.

[ 3 ] 王春莲.基于学生可持续能力发展理念的云计算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32-133.

[ 4 ] 楊莲娜,张庆亮.高校财经类专业协同教学模式研究[ 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 8):148-150.

[ 5 ] 朱燕华.大学生“创新创业”学习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以上海S大学为例[ 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6.

[ 6 ] 张祀峰.基于实践的服装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 21):9-11.

Abstract Since China′s economy has entered a period of new normal,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are facing enormous pressure and are eager to cooperate with universities to enhance their intrinsic motivations.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applied universities is to integrate into the industry and keep collaboration and innovation to adapt to the new normal. To illustrate this statement, this paper uses engineering major as an example to study the synergetic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between applied universities and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he paper also designs the plan to cultivate demand-oriented talents and builds the system to adapt to the supply side reform of enterprises. By formulat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plan, the efficient mechanism and methods can be explored to support school-enterprise talent cultivation and the education quality can be improved in all-around way.

Keyword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applied engineering;new normal;requirements oriented

猜你喜欢

需求导向协同创新新常态
美国在线音乐产业盈利模式的需求导向分析
基于网络与数据智能化的数码印花产品设计定制模式研究
基于需求分析的高职英语分类教学模式探究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需求导向”视域中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构建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