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缮——优秀的党外布尔什维克

2018-11-30李大宏李大钧

文史月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抗日

李大宏 李大钧

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建设繁荣富强新中国的伟大实践中,有许多爱国民主人士,利用他们的特殊身份及社会影响,不计个人得失,竭诚为党和人民服务,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被誉为“党外布尔什维克战士”,山西雁北地区的王缮先生即是他们当中富有代表性的人士之一。

王缮(1902—1969),字完如,山西右玉人,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社会活动家。九一八事变后,全国的抗日怒潮风起云涌。1937年春夏之交,牺盟会特派员屈健(抗日女英雄李林同志的丈夫。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晋绥边区第十一专署专员)和康庄(又名康子仲,抗日战争时期曾任中共平鲁县委书记兼县长),受牺盟总会的委派,来到山西平鲁县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王缮以平鲁县政府科长、第一高小校长的便利条件,着力掩护屈、康二人开展工作,想方设法地为他们提供各种便利。还特意安排他们到平鲁县第一高小任教,以利用教师的合法身份在教职员工及学生中间广泛开展抗日宣传,发展牺盟会员。在屈、康二人深入到平鲁县的短短几个月里,全县参加牺盟会的人士猛增到3000余人,仅第一高小和女子高小的学生参加八路军和地方抗日武装的就有100多名。许多青壮年则纷纷参加抗日自卫队配合正规部队上战场杀敌。以至后来回顾那段历史时,屈健、康庄二人深有感触地说:“那时,如果没有王缮校长的保护和支持,我们很难在平鲁县立足,平鲁县先于其他各县出现抗日高潮,应给王缮校长记一大功。”

1939年12月,阎锡山发动了以挤掉新军为目的的“晋西事变”,中共晋绥边特委根据上级党指示,立即展开了反顽斗争,并及时派出专署公安局长柏玉生(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晋西南九地委委员兼九专署专员)带领部分武装到右玉县解决旧县政权。王缮先生得悉了柏玉生等同志在工作中遇到了顽固势力和旧政府职员的百般刁难、行动受阻的信息后,星夜赶回家乡同柏玉生商讨对策,并利用他在当地的社会关系,与顽固势力据理力争,全力配合柏玉生同志开展反顽行动,终以不费一枪一弹就收缴了旧县府及公安局的枪械,取得了右玉县反顽斗争的全面胜利。

1941年春,中共晋绥边特委为纪念抗日民族女英雄李林,培养革命干部,决定在晋绥边区所辖的平鲁县双碾村设立李林高小,党组织专门选调了王缮先生筹办这所学校。1942年10月24日,是王缮先生一生中最难忘和最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这一天他作为革命根据地民主人士的代表,应邀出席了在陕北神府县胡家庄召开的晋西北临时参议会。会议期间他荣幸地见到了大名鼎鼎的贺龙将军,还被聘选为临参会的参议员。会后,他根据上级的安排,留在晋绥根据地首府兴县任边区最高学府——晋西师范语文教员。为高速度、高质量培养党的干部人才,圆满完成上级交办的教学任务,他和杜心源、赵革非(马仲、马俊、马革非)、杜若牧、马行健等同志,坚持党的办学宗旨,克服根据地纸张奇缺,缺乏现成教材的不利因素,自编自备教材教案,地当椅,膝为桌,树枝当笔,沙土作纸,还须防范敌机轰炸、日军扫荡、突袭等重重危难,为革命根据地的教育事业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为了夺取抗日战场的绝对主动权,捍卫抗战胜利果实,晋西北大批干部奉调新解放区,王缮先生也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担任了晋绥边区雁门行署民教处副处长,在中共雁门区党委、雁门行署的领导下,努力兴办好边区的民政和教育事业。翌年3月,晋绥边区第五中学在左云县成立,他和郝笑天同志担任副校长,校长由五专署专员阎秀峰同志兼任。9月,因形势变化,该校并入贺龙中学二部,王缮被任命为贺中二部副主任(副校长)兼教务主任。不久,解放军撤围大同,贺中需向后方转移,一部分学生由于眷恋故土不愿离开家乡。王缮了解情况后,耐心细致地给学生们做思想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保证了转移工作的顺利进行。

1947年秋,根据地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土改三查”运动,因运动中出现了严重“左”的偏向,王缮被以成分不纯为由遣送回右玉县农村老家。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张鹏举同志得知情况后,多方给予了关照和保护,老人才没有受到更大的冲击。1948年3月党中央及时制止并纠正了这一错误,王缮先生也彻底甩掉了思想上的包袱。是年10月,晋绥五地委负责同志诚邀他出来筹办晋绥雁北中学,他欣然应允。尽管当时办学必备的师资、器械、教材件件尚无着落,一切几近白手起家,但他信心十足,丝毫没有畏难情绪。相反,他带着伤残的腿,废寝忘食,四处奔波,没有勤杂人员,他就打发自己的妻儿去校里尽义务,帮着揩擦桌凳,打扫教室、宿舍,刷房子、泥炉灶。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筹备,1949年3月9日,一所由朔县米昔马庄天主教堂改建的解放区中等学府——雁北中学,正式举行开学仪式,地委、专署和县委、县政府的有关负责同志及来自周边各县区乡村的学子计180余人参加了当天的开学典礼活动。王缮被组织上任命为常务副校长,在校长、五专署专员龙鸣(冯凯)、李滋润同志忙于专署公务时,代行校长之责,主持学校的全面工作。同年11月,学校更名为朔县师范,王缮改任朔县师范校长。

那时,王缮先生为了办好学校,从一开始,就注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号召学生们大力发扬南泥湾精神和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坚定革命信念。课余时间里,他常组织学生勤工俭学,用自己的劳动果实改善教学条件和学生伙食,使之在全校师生中形成了一种勤学习、爱劳动、尊师爱生的良好校风,受到了地委、专署领导的表扬。

1951年秋,王缮先生调回雁北专署工作,担任民政科科长,以后又担任教育科科长、文教局局长等职,主管全区的文化教育工作。当年,在他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雁北全区的文化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截至1955年底,全区小学已有2993所,在校生达175730人,普教率超过80%。教职员工5526人,是解放初期的23倍还多;在中等教育方面,仅1952年就创办了右玉、阳高、山阴、广灵等7所初级中学。1955和1956年又相继新建了怀仁中学、平鲁一中、朔县一中。至此,雁北13县中没有中等学校的状况成为历史。

平日里王缮先生常说“我虽不是共产党员,但也要按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争取做一名党外布尔什维克。”1955年3月,在政协大同市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他被提名为常务委员会委员,1957年6月起连任政协大同市第二至五届委员会副主席。

1959年,当他再次深入到雁北各地乡村调研时,看到昔日荒野变绿洲,工矿、学校、农村一派崭新气象,遂触景生情,感慨万千,禁不住诗性大发,欣然命笔,倾诉对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无限热爱之情:

“雁门关外好风光,地下煤海地上粮。

桑干河岸杨柳树,洪涛山下遍牛羊。

水土保持大泉山,防护林带黄花梁。

工厂学校到处起,京包同蒲熙攘攘。

昔人常慨荒凉象,今日景色大异常。

若问奇跡伊何因,党的领导放光芒。”

猜你喜欢

抗日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胜地 多彩阳湾
陈道明不拍“抗日神剧”
东北抗日义勇军与东北抗日联军
学术研讨会征稿函
我们有力量抗战
抗战时期《西安晚报》的抗日宣传
亚冠首轮鲁能“抗日”开门红
恒大客场“抗日”被逼平
“抗日” 这门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