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型号外包产品质量风险管理研究与实践
2018-11-30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航天型号是复杂的系统工程,研制过程中不但生产外包的方式比较常见,单机产品的设计外包也是常态。随着航天型号外包产品数量及比重的增多,外包产品的质量问题也开始凸显,成为制约型号研制生产顺利进行和成功发射的关键因素。以某航天研究院2017年质量综合分析报告数据为例,2017年该研究院所负责研制的型号共发生质量问题201个,其中航天外配套外包单位47个,占所有质量问题的23.4%。此外,很多过去不受重视的外包产品在飞行试验中产生的故障直接导致了发射任务的失败,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如何对航天外包产品质量进行有效的风险分析与控制,对高风险外包单位投入更多的保障资源及监督力度,从而降低外包产品质量问题带来的风险,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
一、航天型号外包产品问题多发的原因
一是外包产品质量管理标准难统一。
在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军民融合发展的新局面下,外包单位打破传统的领域界限,航天系统外单位甚至民营企业已经全方位融入航天型号研制生产。在实施外包产品研制生产的过程中,军工领域航天特色传统风险管控方法难以在短期内向外包单位实现有效的传递和渗透,航天高科技研制多年来积淀的质量管理技术难以在短期内被外包单位快速接受、吸收和有效应用。
二是外包单位基础能力存在差异。
部分航天外包单位在技术储备、生产现场管理、批生产研制能力上存在一些先天不足;加之受地理限制、管理层级等因素的影响,抓总单位对外包单位的监管也存在一定困难,未能对其进行有效的过程控制,造成部分外包产品存在着一定质量隐患。
三是型号对外包产品的风险识别手段缺乏科学统一的方法。
型号分系统抓总单位对其配套外包产品质量风险的识别与控制手段存在差异性,无统一的科学性、系统性的识别手段,且对风险等级无量化指标,容易造成“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处理方式,不利于外包产品精细化质量管控。
二、航天型号外包产品风险管理实践
针对航天型号外包产品存在的问题,笔者依托某航天型号质量管理实践活动,开展了外包产品风险管理研究。
1.型号外包产品质量风险识别
创新型号外包产品质量风险量化分析与评估方法,结合对外包产品质量有重要影响的单位属性、产品属性、过程控制情况、技术属性4个方面,对20项风险线索进行具体量化分析(见表1)。
2.型号外包产品质量风险评估
针对以上20条风险线索,对外包产品质量风险等级实施量化评估。组织任务书提出方的相关人员(包括产品任务书编制人、科研生产管理部门管理者、质量部门管理着、技术负责人、行政负责人等)对20条风险线索逐条进行打分(见表2),每条风险项目最高得分为5分,最低为1分,20条线索总计100分,风险等级越高,评分越高。最终将20条线索得分进行加权,计算出本外包产品的风险评估综合得分(E)。将外包单位风险等级划分为I~V个等级,其中V类风险等级综合得分为:V≥85;IV类风险等级综合得分为:75≤IV<85;III类风险等级综合得分为:60≤III<75;II类风险等级综合得分为:40≤II<60;I类风险等级综合得分为:I<40。
3.型号外包产品质量风险控制
针对型号外包产品质量风险控制,某航天型号从型号质量管理标准体系建设和建立型号外包质量风险跟踪机制2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型号标准体系中的外包产品管理要素。
某航天型号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共分为4个层次,如图1所示。第1层根据军方用户、集团公司等上级要求,确定型号产品质量保证目标、原则;第2层为本型号的产品质量保证大纲、各研制阶段质量控制要求等顶层管理文件;第3层为具体细化的型号分大纲,如通用质量特性保证大纲、物资保证大纲、工艺保证大纲、软件产品保证大纲等;第4层为支撑相关大纲的标准及作业文件。
图1 某航天型号质量标准体系
型号首先将上级对外包产品质量管理要求进行解读,制定相应管理要求并纳入型号的质量保证大纲等第2层管理文件中,再进行逐级分解,将外包产品管理要素体现至每一个标准及作业文件中。所有抓总单位及其外包单位生产管理中严格执行同一套型号质量管理标准体系,一方面确保了航天产品质量保证要求和相关标准传递到最末端供应商,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各抓总单位对其外包单位的管理要求的统一化,避免了出现监管真空或监督不力的情况。此外,型号还定期收集外包单位出现的质量问题信息,在检查其落实研究院归零标准的同时也将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补充下发强化管理要求,以便其它相关外包单位进行举一反三,避免出现类似问题,最终实现对外包单位实行“全领域、全级次、全过程、全要素”管理模式。
二是建立型号外包质量风险跟踪机制。
根据外包单位风险等级识别的结果,对本型号存在的III类及以上风险等级的外包产品进行重点关注,并根据风险特点制定相应控制措施:对存在技术风险的产品可通过组织同行专家进行技术支撑、总体指标优化等手段,解决技术瓶颈;对于存在管理风险的产品,可通过组织管理专家对其进行二方审核、责任人约谈以及质量奖惩和责任追究等手段,解决单位管理上存在的漏洞。最终根据下属外包产品质量评估结果,形成相应风险控制清单并进行动态更新,在型号转阶段、出厂等重要节点作为型号风险评估的重要依据之一。
三、取得的成效
某航天型号通过建立型号统一的质量标准体系,将外包管理要素自上而下传递至末端供应商,最终实现外包管理的标准统一、横纵贯通。通过组织各系统抓总单位采取“四维度”风险线索辨识手段,对识别出的5个存在III类风险等级(无III类以上风险)的外包单位制定针对性风险控制措施,形成了型号外包产品风险项目与控制清单的手段,并在研制过程中对风险控制情况进行持续监测,最终在型号出厂及转阶段的重要节点对风险控制情况进行检查,作为型号风险决策的重要依据。通过上述手段,该型号在研制阶段有效的控制了外包产品质量问题数目及比例,获得了多次飞行试验的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