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航天总体所军工核心能力投资建设管理的思考与探索

2018-11-30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

航天工业管理 2018年11期
关键词:型号军工研制

/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

军工核心能力从武器装备生成角度来看,其主要包括战略武器、关键主战装备的技术研究开发和总体设计能力,装备系统集成、测试和总装能力,以及关键分系统和专用军品配套研制生产能力。但在外显的尖端武器制造能力背后,蕴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在推动力,如资源、组织、制度等,它们共同构成军工核心能力动态发展的支持要素,具体表现为显性能力和隐性能力2个方面。显性能力,即可观察到的、现存的、在国防科技工业建设中直接发挥作用的军工核心能力,包括尖端武器制造能力和硬件设施支持能力2个部分。硬件设施是武器制造的物质基础和生产平台,其数量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武器装备的水平、性能等,是军工核心能力的基础要求。隐性能力,此类能力相对无形,不易被认知,抑或当前尚未发育成熟,但其具有长期的发掘潜力,是提升武器制造能力和保障硬件设施设备的强大后盾,由资源吸纳能力、协作整合能力、军工管理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等有机整合而成。

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主要从事卫星体系研究、系统分析、任务策划和应用研究,承担卫星总体设计、综合测试、在轨管理、部分分系统与地面测试设备的研制与研发任务。“十三五”是研究所军工核心能力建设发展的重要时期,为此,笔者参照军工核心能力内涵提出航天总体所军工核心能力框架(见图1),并针对现有投资建设模式下显性核心能力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提出了解决思路和方法,对隐性的管理体制进行探索,部分措施已在项目实施中实践,对后续能力建设发展和模式转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总体所投资建设现状分析

1.能力建设现状

图1 航天总体所军工核心能力框架

自“十五”以来,研究所能力建设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得多项国家批复投资项目。自2011年分线管理后,研究所继承了仿真、设计及分析等条件,占比51.7%。各核心能力投资百分比如图2所示。

从图2可知,军工核心能力投资集中在显性能力部分。分线管理前,总体设计与总装试验投资之比为1∶1.75。分线管理后,面对“十三五”卫星研制领域多、型号类别多、新型号多的新形势,研究所加大了总体设计能力投资,新增了研发能力投资,总体设计与研发能力投资占比超过65%。

2.投资建设范围

目前的投资建设主要为型号研制保障与能力体系建设并重的任务能力结合型模式,瞄准新型号研制,为新型号研制成功保驾护航,并适当统筹多型卫星的研保条件需求。主要投资类别有以下几个方面:

图2 核心能力各组成部分投资百分比图

型号研制保障条件。以高新工程型号为重点,兼顾技术跨度大、系统复杂、填补国内空白的新研主要装备型号,以打通研制关键环节为有限目标,突出核心能力、优势专业,重点建设设计、试验、试制、集成测试的特殊和专用条件。

体系能力基础条件建设。围绕体系运用和装备体系发展的需要,开展装备体系顶层设计能力建设。

短板及瓶颈条件建设。围绕指挥控制、快速机动等制约体系的短板弱项和薄弱环节开展条件建设。

信息化条件建设。以典型装备为背景,针对装备总体设计、总装集成和具有紧密协同关系的关键分系统及配套产品,开展数字化研发制造、工程管理、远程服务等一体化协同条件建设。

民用航天条件建设。围绕空间飞行器、航天运输系统及其动力、先进载荷的发展,优选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升级换代型号和产品开展特殊、关键条件建设。

3.投资建设管理模式

投资立项。投资建设主要有投资立项和项目实施2个阶段。投资立项阶段经历规划方案、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4个环节。由于高新工程或重点装备研制生产任务周期紧迫,所以急需提前启动项目。若需提前实施建设,应由主管部门初审同意并报国防科工局备案,经合规性审查同意后提前启动实施,否则国家不给予国拨补偿。对于投资立项论证较深入的项目,以及没有新建土建工程、只购置通用设备、软硬件等的简单项目,若论证深度符合要求,可行性研究可代替初步设计,则两个环节可合成一个,以便缩短投资立项时间。

项目实施及资产管理。项目实施阶段通常经历技术要求评审、系统技术方案评审、招投标、签订合同、详细设计评审、到货安装及验收等多个环节。项目建设完成后,由科工局组织进行项目的财务决算审计、安全、环境、职业卫生、消防、档案等单项验收及竣工验收。实施过程形成的系统、设备及软硬件等转为固定资产,并纳入管理,以保障科研运行能力需求。资产使用期间,进行定期检查、计量和维修等科研保障工作。

二、存在问题及难点

目前,军工核心能力建设的投资立项和实施确保了型号研制保障能力的需要,但对通过抓能力建设提升卫星研制水平和发挥能力效能重视不够,存在核心能力体系化建设不足、能力建设与型号研制周期不匹配、投资效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及大型非标系统实施困难等问题。

1.核心能力体系化建设不足

“十二五”初,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联合编制了《空间飞行器能力体系》,并由国防科工局审定、下发,其对卫星、探测器及新型装备的能力体系架构、特征和组成有了很好的诠释,初步规划了实现路径。在投资建设实际实施过程中,以型号研制保障条件为干线的纵向能力建设成效显著,但满足专业技术发展所需的横向能力则相对薄弱、零散,尚未形成纵横并举的网状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2点:

一是能力建设未能涵盖专业技术发展需要。现有能力建设规划从保任务成功出发,依据各领域卫星装备研制需求制订,对研发及更深层次的专业能力需求研究不够。

二是研制保障与专业技术发展需求统筹不够。实验室作为专业及总体技术建设载体,是总体所核心能力建设重点。按型号需求申报条件的模式使各个型号彼此孤立,不能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全所的能力建设,以致顾此失彼,虽有效保障了型号研制,却忽视了实验室的能力建设需求。

2.能力建设与型号研制周期不匹配

一是大型非标系统论证难度大,难以赶上研制进度。大型非标系统是型号研制的关键,且需求急迫,许多大型非标系统在项目论证初期就需提前启动实施,否则难以匹配型号研制进度。而大型非标设备投资巨大,且随着型号研制的不断推进其技术要求也需不断深化,所以论证更需深入、细致,这样往往需要较长的建设周期。

二是投资建设周期长,能力形成与研制需求不匹配。按正常流程,一般项目从规划方案论证到能力形成往往需要2~3年时间,而大型项目仅投资立项阶段论证就需要3年,导致能力建设无法与型号研制进度相匹配,加之设备更新步伐快,使得能力很难保证最新需求。

3.投资效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一是对经济效益及软件配套重视不够。立项申报从保障型号急需出发,对设备使用频率、经济效益和设备操作等投资效能问题未予以充分考虑。部分设备、软件在完成本型号研制任务后被闲置,或部分设备操作复杂,或“硬件一流,软件跟不上”,从而影响先进设备发挥作用。

二是已有设备统筹使用不够。目前,投资建设形成的设备分散在各个型号,为型号专用,各型号之间尚未形成设备统筹使用机制,导致设备效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长此以往很有可能存在能力重复建设问题。

三是设备可扩展性重视不够。历次投资建设中形成了数量庞大的非标系统或设备,但在对新型号研制保障申报投资建设时,未能充分考虑对已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使之升级扩展后能满足型号研制需求。

4.大型非标系统实施困难

大型非标系统复杂程度高、论证时间长、项目批复周期长,而型号研制进度安排紧凑,立项申报时难免会对系统指标要求、功能、组成等论证不够深入,极大地影响了项目实施阶段的技术要求编制、系统技术方案评审等。

三、解决思路和方法

根据国家调整结构及研究所研制与研发并重的要求,在开展军工固定资产等显性能力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投资建设模式、管理制度等隐性能力的建设。切实转变建设模式,实施体系效能型的建设模式,以效果为导向,优化固定资产配置、分类建设、创新管理,在投资方向上更加注重强基础、构体系及其结构的优化。

1.加强顶层策划,构建能力效能体系

在充分梳理各领域卫星型号研制能力需求的基础上,以空间飞行器能力体系为指导,以空间飞行器“十三五”核心能力规划作为方向,结合研究所自身专业技术发展规划和卫星领域总体能力发展要求,开展3年滚动规划的编制,并充分发挥规划牵引作用,指导“体系效能型”军工核心能力建设。投资建设时,注重以增量带动存量,加强顶层统筹,考虑投资效能,依照规划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建设。

2.创新投资建设模式,实施分类建设

一要创新投资立项论证模式,构建能力储备库,适当考虑能力超前建设。重大非标系统提前论证,投资立项与项目实施同时进行,并灵活运用后补偿机制;对于更新换代快的设备,考虑提前一代建设,并建立加速折旧机制。

二要吃透政策,实施分类建设。针对不同进度要求、复杂程度不一的能力建设需求,善用“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周期”“实施总体规划代立项、分步批可研,或核准总体规划、分步批可研”等政策,以便灵活操作。

3.开启任务与效益兼顾的能力效能型模式

加强资产管理,发挥现有能力的投资效能。统筹设备使用,建立自上而下的设备统筹管理、使用机制,让全所的设备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完善能力评估、项目后评价和投资效益评估机制,改变一切从型号需求出发和争取最大投资的观念,根据能力实际建设需求和经济性适当调整申报条件;借力以数字化为基础的航天产品新型研制模式,将软件纳入到全所数字化建设中,使软件得到统一、有效的管理。

除现行投资模式外,研究满足任务所需要的包括购买能力、设备租赁等新模式的可行性,研究面向重大实验设施和科学基础设施的外协方式,使投资效益最大化。

4.加强型号对大型非标系统的技术把控

大型非标设备要纳入到3年滚动规划和能力储备库中,并通过多轮调研、审查迭代,使之在评估前具备一定的技术成熟度和可行性。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技术要求和潜在供应商响应方案要由各型号责任人/技术首席和主管所领导同步把关,以确保技术要求和方案在满足国家批复的前提下符合3年滚动规划。邀请型号“两总”、所内专家对系统/设备技术方案进行评审,主管所领导进行确认,这样既能确保技术方案的可实施性,又能满足所内体系效能最大化。

四、管理体制探索

针对投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难点,并结合上述提到的解决思路和方法,笔者大胆探索管理体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建立健全能力规划人才发展机制

人才作为军工核心能力重要隐性能力之一,是影响企业发展的最大因素,更是制约能力建设向体系效能型模式转变的最大障碍。目前,研究所建立了“纵横并举、侧重分明”的矩阵式科研生产管理模式,很好地兼顾了核心人才培养,可以在型号、预研、专业技术上实现跨越式发展。但是,该模型并没有把能力建设相关人员纳入其中,特别是能力建设规划与投资立项申报人员,他们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和专业技术背景,有着多年的研究室科研经历,却没有相应的职业发展通道。

因此,建议参照设计师模式设置能力规划师职位,主管规划师可负责若干具体项目的立项和实施,而副总规划师可负责全所核心能力的规划和建设。同时,由于能力规划具有较强的管理性质,可考虑与科技处、项目办公室等科研管理部门双向流动,既能提升员工科研管理水平,又能拓展员工的职业发展方向,有利于企业的人力资源建设。

2.设立能力规划协调机构

体系效能型能力建设对顶层策划、体系化论证、能力布局以及投资效益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涉及的业务面广、论证深度大,单一的管理部门难以胜任。建议成立所级跨部门能力规划协调机构,由主管所领导、各专业首席专家、实验室主任组成。

主要功能是:协调型号研保、实验室能力建设、单位能力布局,指导投资立项申报,构建纵横并举的空间飞行器能力体系。主要职责是:协调军工核心能力3年滚动规划、能力储备库、投资风险评估和后评价工作开展。

主要工作内容是:密切关注和研究国家投资建设政策,用国家政策指导投资;开展研制能力现状、差距、型号研制瓶颈及专业技术发展能力需求梳理,摸清能力缺口,找准建设方向;在空间飞行器能力体系框架下,以空间飞行器“十三五”核心能力规划为方向,统筹型号研制和实验室能力建设需求,编制军工核心能力3年滚动规划,构建能力储备库;对能力体系构建效果进行预测和项目后评价,为能力建设指南提供反馈。

3.固定资产统筹和经营试点

为发挥投资效能,盘活固定资产,建议在军民融合的大背景下开展固定资产统筹和经营试点,参与部门包括科研管理部、固定资产管理部和财务管理部等。

主要功能是:对内统筹型号条线、实验室设备使用,对外购买能力、租赁设备,协助重大实验设施和科学基础设施的外协配套。主要职责是:转变现有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现有及后续设备效能,使投资效益最大化。

主要工作内容是:对现有固定资产使用、维护情况进行监管;统一调配所内型号条线、实验室设备使用;考虑经营设备租赁业务,将所内闲置设备租出去,将需要的设备租进来;设备、软件升级或技术改造,充分发挥现有设备效能;固定资产折旧和落后产能淘汰;试点经营的经济性评估。▲

猜你喜欢

型号军工研制
军工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分析
仿生眼的研制有新突破
研发支出政策在军工科研企业的应用
关于提高航天型号计划完成率的思考
航天型号批生产管理模式的思考
型号产品配套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航天型号全要素管理的初步实践
一种新型固定翼无人机的研制
世界五百强:中国军工风云榜
XV-24A垂直起降验证机的研制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