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有效设问的“七度空间”
2018-11-30广西百色市城西小学刘雪梅
广西百色市城西小学 刘雪梅
作为一项激趣、设疑、引思的综合性教学手段,设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知识信息反馈的重要载体。恰当设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生心智,引领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情感,促进互动生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有效设问的“七度空间”里做好文章。
一、“点”“面”结合,注重设问的应答广度
有效的课堂设问,是通过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回忆、对比、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达到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因此,学生应答不能局限于“点”,而应落实到“面”。教师提问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限于少数优秀生,要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为增强课堂应答的广度,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强化教师自身的修养,让学生喜欢这门学科,喜欢这个教师,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也”;二是优化问题设置的方式,教师可以通过适当增加问题的梯度,及时转变所提问题的角度,适当降低设问的密度,使学生获得更加广泛的思维空间和思考时间,让思考水到渠成。
二、“诱”“思”结合,注重设问的思维深度
古人云:学贵有思。教学过程学生积极的“思”是评价课堂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独具匠心的“诱”。只有把教师的设问“诱”与学生的“思”有效结合起来,教学方能产生共鸣、和谐与实效。教师恰到好处的设问,重在“善诱”,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其知识内化,发展其思维。如果“一语道破天机”,定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
教师可从三个方面促进“诱”“思”同频。一是情境诱思,通过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切中学生的知识脉搏,让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兴趣。二是问题诱思,教师设计的问题既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摸得到”,而且要让学生“跳一跳,方能摸得到”,促进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三是创新诱思,教师可将静态问题动态化,经典问题现代化,在问题设置时,教师可从不同角度,采取不同方式力求设问新颖。
三、“量”“质”结合,注重设问的时机角度
课堂提问,从数量上看,要适度。提问不能“随意问”,更不能“惩罚问”,要掌握好提问的次数。课堂上教师提问多少、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一般课前应设计好,讲到什么时候提出什么问题,面对生成性的回答,教师也应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因势利导,让课堂生成思维的火花。从质量上看,教师尽量不要提没有思维含量和学科味的问题,并且少用判断性语句提问,如“对不对?”“是不是?”等。这类一问一答的问题,过于简单,且常包含偶然因素,长此以往会对学生的思维品质造成损害。如果要这样提问,一般要加上一句关于描述原因的提问“为什么?”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
从课堂教学控制论的角度来看,教师应选择合适的设问时机,当学生无法顺利实现正迁移时,当学生疑惑不解时,当学生的思维困顿时,当学生精力分散时,均要精心设问,或提起学生的兴奋点,或疏通和理顺思路,或把握课堂节奏,或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从设问细节的角度,设问后,教师要注意时间的“留白”和心理的“落差”,不能期望学生总是快速回答且对答如流,同时,教师要本着激励性的原则,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应即时评价,给予学生鼓励性指引。
四、“难”“易”结合,注重设问的知识坡度
有效设问,应把握好提问层次,有难有易。一堂课的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设计的几个有层次、有深度、有生成,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从而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唤醒学生的思考力。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引不起学生兴趣,反映不出思维的深度,是无意义的;反之,涉及的问题不适合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问题太难,思维跨度太大,将学生问倒,学生无法寻找到合适的答案,问题的解决就缺乏现实的意义。
教师应及时处理好设问“难”和“易”的关系,为调动学生们的应答积极性,课堂教学中设置的问题要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认知能力和思维规律,教师要对问题进行合理的系统化和层次化处理,做到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五、“引”“探”结合,注重设问的方法效度
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设问,实践证明,以下设问方式比较有效,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灵活地运用。
1.激趣式设问——“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这种设问方式通常用在课前引课上,让学生在最近展区内形成矛盾冲突,引领学生成为“好知者”,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产生学习新知的内驱力。
2.启发式设问——“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设问方式一般用在知识的离合点和新旧知识的对比上,注重给学生预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洞察学生心理,捕捉合适时机,通过分层启发,引人入胜,水到渠成。
3.创新式设问——“好奇之心人皆有之”。这种设问方式通过变换提问的角度,优化提问的方法,让学生有新鲜感,将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地位,使课堂和谐而又活跃。
4.反思式设问——“学而不思则罔”。这种设问方式常用在课尾,注重诱导,注重思维纵向的延伸,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目的就是要将学生带入思考的空间,促进学生进一步的探索欲望。
六、“预”“立”结合,注重设问的学情程度
设问的基本原则是目的性要强,这就需要在设问前要对教材有深入地分析和对学生学情有充分的研究,这便是“预”。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教师的设问通常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热点和关键点上,主要体现在四处: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在教学转合的过渡处、在学生认知冲突的矛盾处、在知识构建的疑难处。除了教师课前准备的问题之外,在教学中还会有许多新的问题,这主要取决于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应把握好课堂节奏,充分利用这些生成,使有效设问衍生出“反问”“追问”“再追问”,甚至还有学生的“质问”,从而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吸收,促进课堂的有效性。
七、“精”“密”结合,注重设问的价值信度
“信度”是科学性和准确性的体现。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首先必须问题准确、答案明确,要有鲜明的科学性,不能出现知识性错误和文字表述疏漏,体现较高的准确度。问题本身合理、准确,学生就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知道该运用哪些已学的知识来回答,从哪些方面回答才比较完善准确。问题笼统,信度不高,使学生无法回答,思维受阻,就会影响学习兴趣。要提高设问的信度,必须在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上下功夫,设问要精巧,思维要缜密,提问要有序,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和挑战性。
总之,有效设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有效的设问讲究“法”亦讲究“度”。在教学中,教师应做教学的有心人,精心设计好每一个问题,灵活驾驭课堂,让课堂更有效并充满生机!♪
[1]吴建强.突出“五性”问话课堂[J].课程教材教学:小教研究,2007(12).
[2]邵怀领.课堂提问有效性:标准、策略及观察[J].教育科学,2009,2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