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这一方”,为了“这一个”
——对李吉林“主题性大单元情境课程”的思考与实践

2018-11-30江苏省如东县掘港小学朱洁芬

数学大世界 2018年6期
关键词:主题性儿童情境

江苏省如东县掘港小学 朱洁芬

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独创了“主题性大单元情境活动”的教育形式。作为李吉林情境教育实验学校,我校积极践行情境教育思想,大力尝试推进“主题性大单元情境课程”建设。实践让我们认识到,“主题性大单元情境课程”有利于推动教育的个性化,真正让教育实现为了“这一方”、为了“这一个”。

一、主题性大单元情境课程的价值追求

1.为儿童的个性发展提供新“跑道”

在全球化加速推进、信息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面向未来的教育,是更加开放的教育、更加人本的教育、更加适合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从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需要出发,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基于已有的校本课程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具个性化的课程。实践表明,相较已有的课程形式,主题性大单元情境课程的研发,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一个儿童的学习兴趣,引领他们自主成长。可以说,主题性大单元情境课程能为每一个儿童提供学习与成长的“跑道”,引领每一个儿童自主“奔跑”。

2.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新载体

课程,对一线教师来说一直是高大上的。而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即要求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建设者、开发者和研究者。而主题性大单元情境课程能引领教师借助对国家课程的“嫁接”,或者对已有校本课程和自身潜能的发掘,开展适合学校、班级、学生乃至自身的课程创编。经历过这种创意与创造过程的教师,其课程理解与开发的能力显著增强,职业兴趣和职业幸福度也显著提升。

3.为校长的教育理解提供新动能

校长的课程领导力集中体现了校长对教育的理解。主题性大单元情境课程,立足学校实际,立足多元素整合,大视野、大综合背景下的课程建设,能引领校长在课程理念定位、课程方案研制、课程资源发掘、课程形态创新、课程实施深化、课程评价改进等方面,获得更为深入的理解。

4.为学校的特色发展提供新内涵

按照国家课程三级管理要求,学校和地方课程占总课时数的10%至12%。主题性大单元情境课程是校本课程的拓展与深化,进一步聚焦学校特色、教师特长和学生爱好。这种基于学校、教师与学生本位、自下而上生成的课程,能推动学校特色不断丰富,让学校特色发展落地生根。

二、主题性大单元情境课程的内涵要义

主题性大单元情境教育课程,以“主题”为核心,以“单元”为架构,以“综合”为策略,以儿童的全面主动、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宗旨,融通课堂教育、课外教育和校外教育,联结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使各种教育力量和教育资源得到整合,为学生创造出生动活泼、自由丰富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课程作为学校办学理念、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主要载体的育人作用。

1.主题与主旨:儿童至上

主题性大单元情境课程,“主题性”是核心。李吉林老师说:“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这是情境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具体而言,建设实施主题性大单元情境课程需要把握“儿童立场”,顺应和满足儿童的天性,努力让儿童在课程活动中愉悦身心、激活思维、丰富审美、陶冶情操、催生智慧。需要围绕“儿童发展”这个核心,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导向,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道德品质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坚持“基于儿童”的课程设计,小切口、深挖掘,内容适切,见微知著,由近及远。

2.元素与结构:融合统整

主题性大单元情境课程,“大单元”是体例。可以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维度,挖掘学科综合元素、实践体验元素、地方特色元素。实施主题大单元情境课程活动,努力融合时令背景,融通课堂内外,打破学科局限、班级局限和原有任课教师的局限,最大限度地调动学校教工、不同发展程度学生、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力量作为课程的资源,努力满足每一个儿童的个性发展需求。

3.主体与载体:指向校本

主题性大单元情境课程,“情境课程”是实体。情境课程的研发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这是基于本校的学生需求、基于本校的资源积累、基于本校的现实可能、体现本校的办学宗旨的课程组成部分。情境课程体现的是学校的主体性、自主性、个别性和开放性。

4.路径与方式:活动体验

主题性大单元情境课程,“活动体验”是关键。李吉林老师认为,“没有儿童的活动,就谈不上儿童的主动发展。只有让活动融入课程,儿童的主体位置才能得到保证。”“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在他们身体迅速成长的时候,更是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学习本领的。”作为一种活动性课程,需要在学生观察、思维、语言、触摸等一系列活动中,丰富认知、发展思维、提高能力、陶冶情操。尤为重要的是,情境课程的实施需要将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满足人本、多元、开放、互动的体验要求。

三、主题性大单元情境课程的实践操作

1.力求内容的丰富性

主题性大单元情境课程是基于学校与社区的“这一方”而设计的。除了依据学科基础寻找建设路径外,还要从社会生活、乡土文化、节日时令、校本特色、师资特长等方面寻找切入口。除了利用学校的师生资源外,还要注意选用家长、社区民间高人等主体资源,努力追求课程的丰富多样。

2.彰显活动的选择性

主题性大单元情境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一个”而设计的。因此,课程的编排除了进行统一规划外,还要注意依据教师与学生的个体特点与水平开展弹性设计,让课程具有足够的开放性,让活动彰显最大的选择性。

3.发挥资源的共享性

充分利用互联网等信息化平台,不断刷新情境课程的新格局。用信息技术构筑起新的学习情境,打通课内与课外、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最大限度地实现无缝对接,建立新型的学习共同体,引领学生泛在学习。利用QQ、微信群等平台,快速发送免费的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建立公众号、朋友圈,及时向学生推送课程资源,同时在这些平台上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资源共享、实时互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与交流、指导与反馈贯穿活动的始终。我们还提供不同的学习素材或不同形式的知识,以满足不同的学生需求,教师与学生间一对一、一对多的提问和互动,引领学生个性化学习。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发布文章或电子报刊、宣传海报;使用美图秀秀展现绘画作品、拍摄的照片;使用微视频再现手工作品的制作过程、科学实验操作过程;使用美篇、初页等图文编辑软件,回顾在主题活动中的成长历程,倾诉感受和收获,让学生情境课程活动的展示更为多元、更具个性。

猜你喜欢

主题性儿童情境
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意义生产与传播效应——以山东“腰斩黄河写生活动”为例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图案之于空间:概念性图案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主题酒店客房空间的主题性设计研究
特效电影中的音乐表现分析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