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中探究,丰盈数学活动经验

2018-11-30江苏省海门市国强小学周兴忠

数学大世界 2018年36期
关键词:动手数学知识探究

江苏省海门市国强小学 周兴忠

小学数学是一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探索能力、推理能力等的课程。但是目前还是偏向应试教育,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还是进行死记硬背。本文提倡要让学生在“动”中探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在“动”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让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丰盈起来。

一、营造氛围,提供“动”中探究的空间

小学生喜爱“动”,对于某项数学知识的学习,如果教师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案进行教学,其效果必定不同:其一,如果教师采取直接灌输知识的方法,学生只能被动学习;其二,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好动的特点,营造氛围,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自主探索,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轻松、自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更会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并且进行动手操作来探究问题,从而使得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

例如:在“统计”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要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的教学目标。教师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上课铃声响了,教师拎了一个大口袋进教室,大口袋里面装着许多小口袋,小口袋里装有一些小物品,如,铅笔、橡皮、书本等等,学生都很好奇老师这是要干什么。教师将小口袋分发给学生后,提出疑问:如何能够清楚每一种物品的数量呢?有的学生马上开始一个一个的数起来了。这时,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数得又快又准确呢?然后请学生拿出小口袋,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位小朋友都有机会自己动手试一试,数一数。学生们一听还有小口袋可以自己动手实验,可激动了,一个一个的,数得很认真,还有的小朋友还将每次数的结果记录了下来。

这样,学生在互相合作试一试的过程中,不但提高了自身的动手能力,而且提高了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师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品作为学具,营造了亲切、熟悉的数学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经历了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过程之后,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起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激发“动”中探究的兴趣

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兴趣爱好广泛,喜欢自己动手操作的特点,教师讲十句话也许不如学生自主实验一次的收获大。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而枯燥的,小学生很难从老师的讲授中,主动获取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法。因此,对于抽象而枯燥的数学知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动”中探究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先让学生找一找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哪些是圆形的?请学生用手摸一摸,体会一下圆的形状(比如圆形硬币)。然后,在教学画圆时,教师不作示范,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完成。有的学生借助硬币或者瓶盖,很快就画好了圆,有的学生不借助任何工具画圆,还有的用圆规画。画好了圆,教师继续追问:“有什么办法能使我们班上每个人画的圆大小都一样吗?”这样,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探究兴趣大增。学生们带着问题,有目的的进行实验,最终发现可以利用圆规画出大小一样的圆。

这样,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探索数学知识,让学生不仅学会了画圆,还能自己探索得到“圆规两脚尖间的距离决定圆的大小”,激发学生“动”中探究的兴趣,提升学习效果。

三、课外延伸,提高“动”中探究的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也应归于生活。数学无处不在,在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不但能让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知识,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学习课堂上的数学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要联系生活实际,将数学学习延伸到课外。

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知识时,教师在学生对厘米、分米、米等长度单位有一定的认识后,安排学生回家先猜一猜筷子、桌子、门、窗等物品的长度,然后再动手量一量这些物品的长度,并做好记录。学生还可以把这个做成有趣的“猜一猜”的活动,把测量的结果跟自己猜测的结果做比较,看看猜的准不准。

这样,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验证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不但进一步加深了对厘米、分米、米等长度单位的认识,也提高了学生“动”中探究的能力。

总之,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数学知识的结果学习,还要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引导学生在“动”中探究,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丰盈数学活动经验,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促进小学教育的快速发展,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让数学教学焕发无限光彩。

猜你喜欢

动手数学知识探究
动脑动手轻松闯关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动手动脑DIY蚕宝宝
动口不动手
动手动脑多快乐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