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课堂引导,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2018-11-30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初级中学施小芳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初级中学 施小芳
数学是一门探究性很强的学科,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旨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数学解题技巧,并借助理论性知识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以此促进学科素养的发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只注重知识讲授,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其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对此,就要创新引导,打破传统模式,为学生提供探究平台,鼓励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联系生活,激发思维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是学生自主学习还是合作探究,都不离开兴趣。因此,在教材的基础上要深入挖掘,结合其中的知识点设计有趣的活动,适当开展,以此激发学生兴趣,并且延伸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领会学科魅力。
在“画圆”的教学中,起初的设计是让学生直接操作: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作圆。但是,考虑到这样的引导过于单一,无法激起学生兴趣,我就联系生活,改变方式:如果给你一面碎的镜子,你能否通过破碎的部分将其还原?以此吸引学生,让其主动关注课堂教学,积极投入到活动中,以此促进思维提升。再如,讲到“函数”内容时,考虑到内容难度大,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困难,我就改变引导,充分激发其兴趣,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联系学生生活,我先和他们交流:“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做过摩天轮和云霄飞车吗?回想一下它们运动的轨迹,有什么特点?”学生马上回答:“一会高,一会低,运动轨迹是曲线的。”基于这一认知,我就导入新课:“其实大部分函数的图象也是如此,有高有低,呈曲线状,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函数的世界,一起探究不同的函数。”由此,便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为其构建认知桥梁,积累感性认识,为之后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传统数学课堂普遍比较枯燥,教师以“授知”为目的,忽略了学生心理,导致其兴趣低下,无法真正融入课堂中,因而事倍功半。对此,就要创新引导,将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探究学习创设情境。
二、渗透思想,提升思维品质
数学思维的培养实际上就是数学思维的培养。长期以来,数学都是初中课程中难度较大的一门学科,学生受到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的影响,思考的方式单一、死板,在解题时经常高耗低效。对此,就要注重思想渗透,引导学生深入内里,了解本质,以此掌控数学,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在以往的教学中,总有学生喜欢犯同样的错,分析原因,就在于思想没有把握,学习过于表面化。下面我就从思想入手,从原理上展开引导,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思想,在实际中灵活运用。首先是数形结合思想,顾名思义,其就是将数字性质的问题与图形性质的问题结合,以直观的方式解释文字。一般在追击问题、相遇问题中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让其根据问题画出示意图,促进自身理解,以此灵活运用方法。其次是等价转化思想,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不会的问题,这时就可运用这一思想将不会的问题转化为会的问题。以“圆的周长”计算为例,一般是使用公式计算,但如果有条件不知道,学生就可以通过测量“线段的长度”来解题,这样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此外,还有函数与方程思想,在数与代数的板块中,函数与方程是不可分割的,在解题时,学生就可充分运用这一点沟通两者,灵活思考。
通过数学思想的渗透,不仅能深化学生的知识理解,还能增强其学习信心,在面对难题时能采取不同的方法思考,尝试从不同角度探究,另辟蹊径,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在实践探究中提升思维,促进学科素养的发展。
三、指导方法,培养思维习惯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如果只是单纯传授知识,那只能教会学生个别问题,但是如果指导方法,就能教会学生一类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建立方法意识,以长远的眼光设计教学,在知识讲解的基础上传授方法,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此落实目标。
具体实施时,要突出学生主体,注重对其思维的培养,在讲完题目后,对知识点和方法进行归纳,一方面完善学生知识体系,帮助其查漏补缺;另一方面渗透方法,提高解题效率。如在讲解几何问题时,大部分题目都需要学生作辅助线,很多学生对于“辅助线的选择”产生了疑惑。针对这一问题,我就搜集典型例题,带领学生归纳,注重方法总结,唤醒学生已有经验,帮助其形成方法,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在方法之外,要注重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让其握住解题的“金钥匙”,走进知识的“殿堂”收获“宝藏”。具体落实时,我会在学生训练时提醒、启发,让其认真审题,自觉检验,做到“独立思考”,不轻易借鉴他人答案,以此促进自身学科能力的提升,达到预期目标。
科学方法与良好习惯并行,学生数学学习就能事半功倍,在有效的训练中激发探究兴趣,完善知识体系,合理运用方法,在日常学习中坚持自我,不轻易放弃,由此便能为长远、深入的学习奠定基础,最终实现学科素养的发展。
总之,初中生数学思维品质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我们和学生一起努力,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不断调整自我,朝着目标努力迈进。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融入学生,关注其心理与能力发展,为其学科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