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2018-11-30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英才中学蒋积香
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英才中学 蒋积香
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提升问题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因此需要我们老师精心设计数学问题,用“?”这把金钥匙打开学生们数学思维的大门,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全面提升数学成绩,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文化素养。
一、课堂提问要具有针对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要想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老师们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提出的数学问题要具有针对性,要让学生们明确数学学习目标,这样学生才能有的放矢,进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例如学生们在学习《绝对值》这一课时,我事先考虑到学生掌握了数轴、相反数的相关概念,也已经掌握数轴上的一个点与原点的距离,并且知道距离的大小。鉴于此,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我就利用多媒体准备一个关于本节所学内容的动图:数轴的原点代表一座学校,现在小明和小红都要去上学,-3表示的点是小红的家,3表示的点是小明的家。小明和小红分别距离学校有多远?小明和小红两个人相距多远?这样利用多媒体动图开展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他们就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我继续在黑板上板书几对相反数,让学生根据刚才的问题求出绝对值后再思考问题: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有什么关系?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以这些针对性的课堂提问展开教学,能够让学生在相关的问题情境中获取对概念的形象、具体的认识,能够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并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问题提问把握时机,锻炼学生数学思维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们往往采用“填鸭式、一言堂、满堂灌”等教学方法,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充满了弊端,严重遏制了学生们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发展。这就需要老师们在数学教学中把握好提问时机,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学习情况,以此实现高效数学提问课堂的构建。
例如我在教授《全等三角形》这一课中“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这一知识点时,我让学生们事先准备好两个形状一样的三角形并让它们重合在一起,并提问: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是什么?学生们则回答: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等等。我趁机提问:同学们都知道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它们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那么要想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上述所说的条件是必要的吗?如果只满足上述条件中的一个、两个或是几个,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吗?条件能否尽可能少?
由此可见,我在学生们对全等三角形的概念熟练掌握后提出问题,为后续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做了良好的铺垫,以此锻炼学生们的数学学习思维,最终实现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三、提问问题要具有实效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
在数学课堂上,提问数学问题要按照数学逻辑和学生学习情况的顺序进行,再结合所学数学内容,使提出的数学问题更有效,能帮助学生们提升自身的数学能力。我在教学中是这么做的:
例如我在教授《一元二次方程》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们快速地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有一个大体的认知,就精心设计了以下问题:
1.一栋别墅里佣人要开拓一块面积是90平方米的正方形草地,应该怎样剪?
2.暂定现在草地面积是150平方米,要使其长比宽多20米,你认为这个佣人该怎么做?
3.一个正方形纸片,在四个角上截去四个相同的边长为2厘米的小正方形,然后把四边折起来,做成一个无盖的长方形盒子,让这个正方体容积为32立方厘米,所用正方形的边长是多长呢?
随着这几个问题的提出,学生们会发现这些问题是循序渐进的,这样由浅入深地设置问题,降低了学生们理解的难度,把学生引向探求方程的本质——求解上。在学生们试着列出三个不同的方程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方程的特征,在探求中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的特征,提升他们学习数学的能力。
综上所述,提出数学问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数学学习能力、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老师一定要积极响应新课改的号召,学会巧妙地提问,把握时机,给数学问题注入生命力和活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自觉研究数学问题,如此才能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