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2018-11-30江苏省清浦中学
江苏省清浦中学 王 丽
学生的解题能力是指学生在进行题目解答时的思路、过程、方法等,这看似简单,实则综合考查了学生多方面的数学素养。首先,学生要能够明确题目的意思,把握出题人的意图;其次,学生要能够灵活地调动自己所学的基础知识,清楚地知道该题目运用的是哪一方面的内容,然后进行计算,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需要结合已知条件,充分调动自己的数学思维,按照一定的数学解题思路进行相应的解答。虽然数学题目类型比较多样,变化也非常多,但是并不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教师对学生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形成良好的解题思路,学生的解题能力就会得到提升。
一、引导学生养成精准审题的习惯
审题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只有准确审题,才能更好地进行习题的解答。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马虎是非常明显的特征,其体现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就是审题不认真、计算失误。为了避免学生在数学习题解答过程中,因为马虎而导致整个题目计算错误,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养成精准审题的习惯,拿到题目后先仔细阅读,明确题目的要求,然后再对条件进行详细的分析,筛选自己所学的基础知识。学生每一项习惯的养成都要经过不断的训练,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养成仔细审题的习惯,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有例题的讲解,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逐字分析,明确每一个具体的要求,只有这样,学生在课下自己做题的过程中才能按照相应的步骤来进行解题,避免由于审题过程中的马虎造成答题错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因为审题错误而导致解答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过度地对学生进行批评,而是先让学生明确其错误点在哪里,让学生能够对该内容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避免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重复犯错。
二、及时进行变式练习
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最根本的就是让学生从大量的题目中找到规律,为以后的做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及时的变式练习。在对某一类型题目讲解完毕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已经讲完的题目,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变式练习。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来说,变式练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它能够让学生在原有思路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基础知识,按照另一种不同的思路进行思考。虽然这样会使教师的工作量加大,但是这种方式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师应该在备课的过程中就考虑到这个问题,提前准备好相应的变式题目,保证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出现浪费时间的情况。例如在“平面几何”的讲解过程中,在某一题目证明讲解完毕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题目内容稍加改变,比如:“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E、F分别是OB、OD的中点,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吗?”在对具体的步骤讲解完毕后,教师可以进行变式,把已知的中点的条件变为“E、F三等分BD”,这道题目的整体框架没变,但是具体的要求变了,学生就会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式练习能够有效地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归纳
初中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尚不完备,教师要加以引导,让学生在学习完每一章节的知识后,通过对基础知识框架的总结和归纳来提升对于每一个小知识点的掌握。部分教师认为数学学习不需要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只要把每一个题型掌握住即可,事实上,只有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完备之后才能灵活运用,在接触不同类型题目时,才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自己所学的知识,把基础知识与题目相结合。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都是由浅入深的,不论是一整本教材还是具体的一个单元都是如此。在教学初期,教师可以先给学生示例,让学生明确怎样构建整个单元的框架,让学生在后期学习过程中能够根据自己所学知识自主完成复习。学生的归纳不仅仅体现在基础知识上,对于相关题目的总结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可以对不同类型的题目进行总结归纳,这样在进行新题目的解答时也可以明确其具体属于哪一个类型,从而进行更加精准的计算。例如在“三角形的全等证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把不同类型的题目进行归纳,明确在什么条件下应用“SSS”“SAS”“AAS”等几种不同的证明方法,这些方式都有共同点,但是也有具体的差异,学生通过归纳之后就能够根据具体题目的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判断出使用哪一种证明方式。
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是数学综合素养的体现,数学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相关的基础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而答题是非常好的一种方式,它能够让学生根据一定的数学条件分析出具体的解题步骤,这个过程就是学生拓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初中数学知识中也有一些相对比较复杂的知识点,但是只要教师能够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组织教学活动,就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理解到位,同时为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