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游戏
——让孩子成为游戏的主人
2018-11-30文吴焱
文 吴 焱
一、问题研究提出
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游戏有两类:一类是幼儿自主的、完全由幼儿自动发起的、以游戏本身为目的自主游戏;一类是教师组织的,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目的的游戏或教学游戏。自主游戏是幼儿带着兴趣、自主地、积极地作用于环境,动脑动身,创造和展开活动的整个动态。在自主游戏中,幼儿体味成功感和挫折感,尝试解决冲突,满足情感交流,积累各种体验,获得身心和谐发展的基础能力。
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对自主游戏存在片面的认识和指导,往往会忽视幼儿自主自发生成的游戏,强调教师的设计;忽视幼儿自由的表现,强调游戏的统一表现;忽视游戏过程,强调游戏结果。教师在幼儿自发的游戏中,对指导尺度的把握有困惑。如:当教师看见扮演妈妈的幼儿不会做饭时,会主动示范给幼儿看,让幼儿模仿照做。这其实是教师在游戏进程中的不恰当干扰,从根本上剥夺了幼儿自主游戏的权利。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教师对自主游戏本质认识存在偏差,由于游戏理念的缺乏,使教师在向游戏实践的渗透转换中表现出不适应。因此,要改变现实存在的弊端,关键要理解游戏的实质,掌握一定的操作技术,提高游戏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二、问题研究过程
自主游戏强调自主,主题由幼儿自己创造和决定,过程形式由幼儿自己安排和设计;自主游戏是幼儿个性化的游戏,是幼儿领导幼儿的游戏。从这些自主的特点出发,教师要明确自己在自主游戏中的角色定位,要放弃权威,退到游戏的后台,做幼儿自主游戏的旁观者、被领导者和参谋者。当然自主游戏不是放纵游戏,掌握好指导的尺度。
(一)教师做幼儿自主游戏的旁观者
当幼儿在寻找游戏材料,创造游戏主题时,教师要相信他们的创造潜能,尽量保持沉默,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因为在幼儿心里,教师就是权威,教师的发言会打断幼儿的游戏思路,扼杀幼儿的创造灵感。教师要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选择权,尽量做游戏的旁观者和支持者,让幼儿自己去体验快乐和失败。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作为旁观者,可以更真实、深入地观察到幼儿游戏中的各种问题,如:幼儿偏爱哪一类游戏?哪些幼儿有领导游戏的能力?哪些玩具能引起幼儿的游戏兴趣?游戏时空间是否合适?材料的投放有没有问题?幼儿认知经验和社会性水平是否有了进步等。旁观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依据,为教师给幼儿提供怎样的材料、准备怎样的知识经验提供线索,使教师能更好地做幼儿游戏的支持者。
(二)教师做幼儿自主游戏的被领导者
当幼儿分配角色、安排任务时,教师应作为游戏中的被领导者,服从游戏组织者的分配。教师作为幼儿的游戏合作伙伴,是以平等的身份与幼儿共同游戏,共享快乐的。就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教师要‘变成孩子’,与孩子共享欢乐。教师的童心、游戏心会使幼儿倍感亲切、自然、融洽,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游戏氛围。”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游戏也有助于教师更深入细致地了解幼儿,更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
(三)教师做自主游戏的参谋者
当幼儿在游戏中确实碰到了他们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应该以普通游戏者的身份,发表一些参考性的建议,供幼儿参考,但不发表决定性的意见;当个别幼儿游戏碰到困难了,教师应像同伴一样,询问原因,可以说说自己的看法,但不强行劝说。教师的建议和意见必须是一种正确的引导,有助于解决问题,推进游戏的进程。
三、问题研究成果
过去,教师总希望幼儿在每一次的游戏中都能学会什么、掌握什么。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地寻找教育机会,急于控制幼儿的游戏,试图促进幼儿的发展。现在我们真正认识到:幼儿能够在属于自我的游戏中满足在现实社会中得不到的需求,在没有任何控制关系的背景中实现自己的意愿,从而达到情感上和智慧上的平衡。在幼儿的自主游戏中,其个性的发展才是最充分、最和谐的。因此,自主游戏必须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教师必须为幼儿创设、提供良好的游戏环境,指导幼儿愉快游戏,共享游戏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