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数学教学策略 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2018-11-30江苏省邳州市青年路小学耿德娟
江苏省邳州市青年路小学 耿德娟
数学素养是指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行为,稳定性和自觉性是其显著的特点。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是数学素养形成的基础,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凭借长期的、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为载体。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应持之以恒地优化教学策略,通过多种途径和多样的实践活动去引导学生探究、感悟,逐步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一、设计并运用核心问题,有效驱动学生思维
问题是思维的前导与驱动。问题设计得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好的问题能够促使学生将实验探讨引向深入。因此,教师要依据教材特点,精心设计思维“含金量”高、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来驱动学生思维,使之带着热情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关于设计问题,教师要注意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要注重设计好具有统领作用的“核心问题”(主问题)来引领学生开展实验;二是围绕核心问题所设计的“子问题”要能够体现各环节之间内在的逻辑线索,以促使实验活动步步为营,扎实推进。
例如,执教“三角形的认识”,执教者先要求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经验来尝试着回答下面的问题——在你的印象中,三角形是什么样的图形?于是,学生凭借自己的前知识经验进行了描述:有的说三角形有三个尖尖的角,有的说三角形有三条线段。当然,学生的表述是正确的,但就三角形的定义来说还缺少严谨性,没有揭示出三角形的本质特点。于是,从接下来,执教者运用媒体呈现了自己用六条小棒摆出的两个并不是首尾相连的图形,让学生自主观察、展开讨论,说说:这两种图形是不是三角形?怎样摆才能摆成三角形?待学生提出改进意见后之后,再让他们运用手中的小棒摆三角形,并根据活动所获取的“首尾相连”经验,描述怎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
上述课例中,执教者以“在你的印象中,三角形是什么样的图形”作为一个核心问题来驱动学生思维,统领整个实验活动。探究过程中教师的启发与引导突出了活动的主题,也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轨迹,进而让学生领悟了三角形概念的本质,使之对三角形的认识走向明朗化、精确化,有效地促进了概念的建构。
二、通过积累活动经验,促进数学素养内化
《数学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生数学活动经验能否得到丰富的积累,影响着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属于过程性知识,包括数学知识及相关技能和情感体验,这种经验获得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在日常生活中获取,二是在学校数学课程中获取;且这种活动经验还必须内化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才能真正成为素养。换言之,数学活动经验必须从“活动”中获取,需要学生亲自去做、去思考,才能得以理解和积淀。这里所说的“活动”内涵丰富,包括观察、感知、质疑、建模、归纳、论证,等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务必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挖掘生活资源,立足于学生生活的土壤去建构抽象的数学概念,鼓励、引导学生去亲历探究过程,去感悟现象、分析原因、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提升认识、升华情感,引导他们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语言来阐述。总之,要让学生去实实在在地“做”数学,在亲历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
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笔者要求学生在小组内通过动手操作来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奥秘”。一些学生心领神会,于是用剪刀将手中的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剪下,拼在一了起,此时恰好一个平角出现在他们眼前,原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而在探究“四边形的内角和”时,学生凭借老经验,剪下四个角拼在了一起,也有了惊喜的发现。这说明通过动态的操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获取对三角形和四边形内角和的直观感受。然而关于四边形的内角和,有学生想到了不用剪拼来证明的方法,即沿着四边形对角画一条线将它分为两个三角形,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6个内角之和360°就是四边形的内角和。此时,学生的思维已从直观感受走向逻辑推理。
由此可见,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活动意识与经验意识,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去积累经验,再由经验上升为知识、能力,进而完善认知结构,提升数学素养。
三、组织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经历推理过程
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逻辑推理是构成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在此理念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设法组织开展好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经历推理过程,从而培养推理能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学生的知识技能不是教师“教”来的,而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练”出来的,是在学生动手操作、用心领悟、动脑思考的过程中形成的。同样,推理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也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树立实践意识,组织、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经历观察、猜测、操作、推理、交流等教学活动过程,将推理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入这个过程之中,使之不断得到锻炼与提升。
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在学生借助操作活动认识了1/2和1/4后,笔者抛给了学生这样一个问题:1/2和1/4,谁大谁小?笔者先要求学生猜一猜,再启发他们想办法进行验证。在确定好方法之后,笔者要求学生利用下发的两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片,分别折出1/2和1/4,并涂上颜色,再比一比涂色部分的大小。借助操作形成的直观图,学生一目了然地发现1/2大于1/4。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认识,笔者又给学生提供了两个同样大的圆形纸片,要求他们通过折一折,来比较1/4和1/8的大小。
上面探究活动中,学生经历了操作、观察、比较、交流的过程,通过推理初步感悟到分数大小的规律。由此可见,学生置身于探究活动的现场,亲力亲为,就能够获取丰富的体验与直观材料,能够从现象中发现规律,并练习用数学语言进行总结、归纳,他们实实在在地参与了推理的全过程,推理习惯及能力得到了培养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