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日常活动中的亮点,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
2018-11-30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临湖实验小学沈晓静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临湖实验小学 沈晓静
劳动,是人类进步的象征,劳动技术,是向人们传输劳动方法的一种教育手段。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主要是向小学生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学生的生活离不开日常劳动,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学习搜集整理桌面,学习将废品再利用,美化环境,学习简单的家务劳动,在劳动中逐渐提高认知水平,在劳动中发展动脑动手能力。
《小学劳技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劳技教育是一门艺术的学问,《劳动与技术》课是孩子们喜欢的动手实践课程,也是一门学习日常生活与简单劳动的常识、技能的课程。它是一门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学科,具有技能性、实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那作为一名小学劳技老师,该如何在日常活动中,培养孩子的劳动技能,提高他们的劳动水平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挖掘生活中有利因素,激发学生劳动的兴趣
劳动技能课由于其动手操作性强,孩子们通过劳动很容易就获得成功,所以深受小朋友的欢迎。当然,教师也要结合教材,从生活实际中挖掘可利用因素,激发学生劳动的兴趣。
1.编网袋
我校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里是鱼米之乡,渔网业发达。孩子们从小就认识各种网袋,对于各种网袋的知识了如指掌。比如,虫网可以捉蝴蝶,果网可以装水果,篮球网可以用来打篮球,渔网可以用来捕鱼,线网可以做衣服做裙子的装饰。孩子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网袋,网袋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许多孩子家中的老人都会织网袋,孩子们耳濡目染,多多少少都会一点。为了满足孩子的探索欲望,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教师可以在劳技课投放一些线和织网工具,一方面让孩子们向同伴展示自己的编织才能,满足孩子的爱表现的欲望,另一方面也激发其他孩子对劳技课的兴趣,更加积极投入地参与编网袋、织网袋活动中来。孩子们通过编织,手指的灵活性得到锻炼,动手能力得到增强。
2.桌面垃圾桶
劳动是为了更方便地生活,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有个苦恼,那就是垃圾没处放,写错的稿纸不能随便扔,要送到教室前面的垃圾篮子里。有的孩子学习中产生的垃圾多,一天总要跑上好多回。为了帮助孩子解除这一烦恼,在一次劳技课上,教师要求孩子们用铅丝与废品结合,创造性地做富有个性的桌面垃圾篮。孩子们积极动脑,找资料,寻材料。有的将饮料瓶做成手提式,方便摆放,不占地方;有的将肯德基的桶美化一下,做垃圾篮;有的找来纸盒子,稍稍改装一下,做成脚踏式纸篮。不同的废物利用,极大扩展了孩子的思维空间,孩子们积极与材料互动,使废物材料摇身一变,变成日常生活中有用的物品,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二、加强课堂技能的学习,提高学生劳动水平
由于当今独生子女较多,造成了一些孩子娇生惯养,不思劳动。为了培养孩子劳动的兴趣,教师要抓紧课堂的时间,用丰富有趣的课堂教学,吸引孩子目光,提高课堂质量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1.缝沙包
沙包是孩子们爱玩的体育游戏,孩子们通过投掷沙包、夹沙包跳,将沙包放背上“乌龟爬”,孩子们探索出了沙包的多种玩法。沙包好玩但也易坏,缝缝补补迫在眉睫。
在一次孩子们搜集了许多工厂废布后,大家进行了一次“创意沙包制作”比赛。先展示沙包图纸,介绍里面包什么,最后进行制作。大家纷纷行动,个个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有的将沙包做成月亮状,有的做成苹果状、梨子状,里面有的填充大豆,有的填充稻谷,还有个孩子别出心裁,做出了包子样的沙包。最后活动结束时,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沙包晃花人的眼。做沙包,孩子们学会了缝缝补补的技能,他们交流时不但谈论谁的沙包设计巧妙,还关注谁的针线活好,细心又认真。
2.做菜
自从学校配备了烹饪室,孩子们对烹饪热情高涨,他们从家里带来材料,一起洗菜、学习切菜,对照烹饪书本,学习炒菜。不管菜做得好吃不好吃,他们都是一脸满足的模样。孩子们尝菜后,会对自己的烹饪技术做出调整,什么调料放多了,什么材料放早了,实践出真知,好的菜品都是一次次失败后的产物。
对于劳动技能课,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需要,设计切实可行的劳技教育,量力而行,满足孩子需要的同时,切实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
三、劳技课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家校教育保持同步
家务劳动是提高幼儿劳技水平的重要手段,桌子怎样擦才干净,衣服、鞋子怎样晒才更容易干。家务劳动中蕴含着许多生活哲理。教师要与学生家长密切配合,家校互动,将孩子劳技课所学本领,能应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学生的劳动理念、劳动技能不是靠教师短短几十分钟就行的,而是要在家庭生活中,在家务劳动中体现出来。
总之,小学劳技课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际,孩子就在与生活中的材料亲密互动,才学会了炒菜、编织、做垃圾蓝等,孩子有劳动的需要,教师要创造条件,满足孩子的这一需要,让他们通过劳动获得成功感,体验到劳动的乐趣。教师应该遵循新课程的教学理念,通过各种手段,培养学生劳动的兴趣,让学生在劳技课中真正地提高劳动能力,使学生个个爱上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