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对策研究

2018-11-30段宏韬卜穆峰

创新科技 2018年10期
关键词:产学研双创体系

段宏韬,卜穆峰

(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就业是民生之本。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 出,全国各区域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了有关“双创”政策文件,足以体现党和政府对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视程度。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逐渐成为国内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的研究重点。国内学者关于“双创”政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研究主要针对大学生、高校、政府以及市场环境这4类主体以及围绕着这4类主体之间的相互活动。

1 概述

创新与创业这两个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任何人类劳动产品的出现都能够叫作创新,而依托新产品运用于商业活动的过程被称为创业。熊彼特首次提出创新一词,并认为创新就是把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新的结合,再引入生产关系的过程[1]。一直以来,创新创业的思潮在发达国家中流行并且付诸具体实践。相较于传统商业领域而言,创新创业有着比传统创业更高风险、一旦取得竞争优势便能得到高回报以及创新创业相互促进3个特点。2015年“双创”理念提出以后创新与创业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的新引擎。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但当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新创业环境层次以及高校学科建设并不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水平有待提升。

当前社会,高校扩招导致就业市场容量不足,大学生就业渠道少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下降。这些问题迫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工作环境的变化以及就业市场的变化会影响就业成功率。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需要提升就业能力。就业能力主要包括就业基本技能、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协作技能等3个方面[2]。大学生应充分重视就业能力的提升,现如今“双创”能力也已经成为就业能力的重要部分之一。

2 就业能力视角下大学生“双创”活动研究

2.1 大学生“双创”教育培养研究

大学生作为“双创”活动的主体,是“双创”政策最大的实施者,对待新问题应该有新的思考并且具有较高的创业意向。但当前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不够深入,并且鲜有学生能够通过相关活动以及创业课程去了解创业想法产生的过程以及组织过程[3]。目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缺乏实践传授,创业过程中也缺乏与成功者接触的机会[4-5]。

2.2 关于高校建设“双创”教育体系相关研究

“双创”教育体系是高校为社会提供具有“双创”能力大学生的重要环节,“双创”教育体系应当满足高校、大学生、社会三方面需求。高校通过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建立与其对应的“双创”人才培养方案,并通过“双创”教育培养,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合市场需求的具有创新创业思维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提高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国内学者认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相应的耦合性,其培养目标一致并且核心内容本质相同、功能效果相同,政府应当为高校教育体系建立一套完整的“双创”教育体系[6]。冯艳飞等运用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耦合关系建立了创新教育的结构方程设计教育体系框架,并且提出了一套创新教育评价体系[7]。

2.3 产学研合作对大学生“双创”活动培养研究

产学研是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市场环境相互联系的桥梁,产学研能够丰富大学生的实践经历,更好地将所学理论知识转换成相应的实践能力。“双创”教育作为高校大学生能力教育的一部分,同样应当被纳入高校产学研建设体系之中,从实践角度丰富大学生的“双创”能力。肖贵平等认为应当注重产学研协同培养以及多种渠道完善管理机制促进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8]。高校应当带头打造资源共享平台,疏通“双创”人才培养互动渠道,加强与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疏通“双创”人才培养互动渠道。任泽中等指出要多渠道筹集“双创”经费并设立“双创”教育专项经费[9]。

2.4 环境氛围对大学生“双创”活动影响的相关研究

环境氛围对大学生“双创”活动影响深远。蔡建峰等认为高新区、工业园等环境与大学生“双创”活动具有较高的相关性[10]。在资金实力雄厚、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的区域有利于吸引高层次“双创”人才。朱晓燕等指出当今高端创新创业园区过度重视人才的重要性,却对人才的“双创”评选机制、人才项目存在的技术价值和市场价值深入评估和考察不够深入[11]。政策上要科学、合理、精准设计,同时需要重视不同区域发展差异性,政府应当预留部分政策空间对较强创新性的人才商业项目给予支持。

3 对策

“双创”政策对改善大学生就业现状、促进理论知识向经济效益的过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如今,“双创”政策对大学生就业带动以及经济效益提升还没有达到预期的作用,其原因主要从大学生、高校、政府以及市场环境4个方面进行分析。本文根据上述学者对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的理论研究,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角度,提出增强大学生“双创”能力的几点建议。

3.1 大学生应当加强“双创”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学习,增加政策意识

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的主体,在创新创业相关课程与实践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普遍缺乏相关的基础知识,导致创新创业实践中容易犯错,极易造成资源的浪费;二是大学生政策意识薄弱,缺乏正确理解、利用政策优势的能力,在项目运营中缺乏将政策信息转换为管理决策的实践经验。为提升大学生的“双创”能力,在校大学生应当主动学习创新创业理论,为后期创业训练以及实践做好准备。并且大学生应当从大一开始系统接受多种创业课程,为创业竞赛、创新训练打好基础。

3.2 政府应提高“双创”教育体系构建水平

我国的“双创”教育体系构建处于初级阶段,存在诸多不合理、缺乏意义以及资源浪费的现状。政府作为“双创”教育体系的实施主体,应积极完善“双创”教育体系的构建。在“双创”理论教育方面,政府应当组织创新创业团队,并根据当前“双创”教育需求制定“双创”人才培养教学大纲,将“双创”理论教学列入高校公共基础课程的培养方案;在“双创”实践领域,政府需要增加对高校“双创”教育进行专项资金投入,主办或鼓励高校开展各类创新创业训练或比赛,采取相应措施鼓励大学生对“双创”实践项目的参与。从而建立“双创”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轨教育体系制度。

3.3 高校要适应人才市场开展产学研合作

高校作为大学生“双创”人才与市场需求方的连接主体,需要主动开展产学研合作以增强大学生“双创”活动与市场需求相符合。现如今,我国大部分高校缺乏相应的产学研合作,高校所学专业课内容与市场实际所需严重脱节。一方面,高校应当采取措施,利用多种渠道完善管理机制,促进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例如,联合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并完善“双创”孵化、建立与本专业“双创”活动相对接的实践就业平台、与企业联合建立“双创”励志奖学金等。另一方面,高校应当不断加强“双创”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融合,促进大学生专业课程与社会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从而有助于营造“以创促学”的专业教学环境。

3.4 市场应当发挥“双创”环境对大学生“双创”能力的带动作用

环境对大学生的“双创”活动有着积极的带动作用。我国“双创”环境存在着资源分布不均、区域间人才差距显著等现状,这对于分布在不同区域、不同市场环境的大学生“双创”资源的流动以及成果转化十分不利。政府应当重视区域经济环境,积极主动地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促进“双创”环境结构性建立,带动大学生的“双创”能力培养。另外,针对我国市场环境缺乏对技术项目的考核与评估、高层次“双创”人才奖励、扶持、评选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应当制定与完善对技术项目的考核和激励审评机制以及对“双创”人才的奖励与评价机制,营造良好的“双创”环境,有效发挥环境对大学生“双创”活动的带动作用。

4 结语

促进大学生“双创”能力建设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重要环节。提升大学生“双创”能力建设需要联合大学生、高校、政府以及市场4个主体,构建大学生“双创”教育体系。在4个主体中,大学生作为“双创”能力培养的主体,需要加强“双创”理论学习与“双创”实践教学相结合;高校作为“双创”能力教育主体,应当加强其对“双创”教育的重视程度,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硬件设施以及环境氛围;政府作为“双创”能力建设中最重要的资金投入方以及政策制定者,在“双创”环境的营造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不同地区政府应当加强“双创”资源的流动,全方位提升“双创”环境对大学生“双创”能力的带动作用。另外,应当加大对人才的考核、激励与选拔的力度,充分调动人才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产学研双创体系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探索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创新应用
用“国家使命”导引航向——大学之大,重在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和科技成果转化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