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理与算法并重 提升计算教学实效
2018-11-30湖北省宜都市枝城镇黎家坪小学
湖北省宜都市枝城镇黎家坪小学 刘 波
以往计算教学通常是建立在机械重复、大量计算的基础上,只重视计算结果,不重视计算方法的归纳和算理的形成与理解。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自主选择方法来理解,并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会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辨析。到底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又能发展数学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做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创设多样情境,促进算理内化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笔者认为,计算课的特点就是“先天性”趣味不足,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每一节课教学内容的不同,尽可能地把学生已掌握的数学知识与新课内容有机结合,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内化理解算理。
如,《采松果》(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一课是两位数与一位数的加减法,教材预设了“采松果”的情境,虽简单但缺乏趣味性,笔者整合教材,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吗?
生:听过!
师:今天,我们来听一个“小猫钓鱼”的新故事!(多媒体演示动画“小猫钓鱼”的新故事,故事的情节大概与原“小猫钓鱼”的故事相同,主要引出“猫妈妈专心钓鱼,共钓了25条,小猫三心二意,不专心钓鱼,只钓了4条”的数学情境)
师: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吗?
……
本课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有趣的教学情境,生动的动画,声、色、艺俱全,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集中起来,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自主感受新知。这样的设计让计算课去掉了“枯燥和乏味”,增加了“生动和趣味”,通过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探究,让学生在情景中内化算理。
二、尝试多样算法,力求算法优化
新课标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学生在得出多种算法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经反馈,大多数的学生都喜欢自己的方法,所以就出现了课后还有学生在“扳指头算”的现象。因而,当学生呈现多种算法后,如果不及时地进行引导优化,学生的思维只能在原有的低水平上简单重复。此外,把多种算法进行优化,可以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掌握较理想的算法,而不至于一节课下来,什么方法也没有学会。
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创设情境:书店买书,每本23元,一套12本,200元够吗?300元呢?
生1:200元肯定不够,因为1套10本就要230元。
生2:300元够。因为10本要230元,再买2本不会要70元。
师:说得不错,那么请你通过计算验证一下你的猜测。
学生结合情境,列式并尝试计算,汇报反馈。
生1:23×10=230(元),2×23=46(元),230+46=276(元)。
生2:23×12=23×10+23×2=276(元)。(这里蕴含的乘法分配律,因还未涉及,教师不宜过早点破)。
生3:我是竖式计算的,第一步23×2=46表示买2本书的钱,第二步23×1,因为1在十位上,就是10本书的钱,也就是230元。
师:为什么你写的是23,不是230?
生3:因为3对准十位,表示30,2对准百倍,表示200。
在让学生比较这几种算法的各自特点后,找出最适合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最合适的方法就是最优的方法。
通过应用估算、竖式运算、定律算法等多种算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分析的全过程,让学生掌握题目的多种算法,同时引导学生对比感悟,找出最适合的方法进行优化,为以后的计算打下坚实基础。
三、设计多元习题,确保训练实效
练习是计算课的重要环节,传统计算课,教师总是安排大量烦琐的计算题练习,训练目的是从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准确率的狭窄角度去考虑,基本以应试训练为主,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思维已不合时宜,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新课程倡导整合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计算练习中,要注重练习与生活实际结合,丰富练习形式,增强练习的趣味性,增加学习的乐趣,达到练习的目的。
如在二年级连加教学的练习设计中,将课中习题置于新授教学中“大肥羊学校”这一学生已经充分认知的情境中,设计了“争当羊村裁判员”“智救喜羊羊”“帮羊村长选奖品”等环节,由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选择条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把数学寓于游戏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练,突出习题的层次性与多元化的融合,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形成计算技能,使不同学生获得多元的发展。
计算教学看似简单平庸,实际上对教师来说更难把握和驾驭。因此,在教学中还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给学生自由探究、自由探索的时间和自我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在情景中明悉算理,在活动中生成算法,在有效的练习中形成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