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演绎精彩
——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故事
2018-11-30江苏省滨海县淤尖实验学校
江苏省滨海县淤尖实验学校 于 豪
小学生普遍活泼,学习自制力方面一般都比较差,而且小学数学知识内容相较于其他学科来说,理论性比较强,所以学生容易感到枯燥和乏味。教师如果采用原来的教学方式,虽然可以让大部分学生学习到知识,但是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就稍显落后,不容易让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提高。而教师如果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将理论性比较强的数学知识点用童话故事的方式讲述出来,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科目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获取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养,完成当今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
一、进行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数学的学习动机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很多学生学习数学精力不容易集中、成绩比较差的原因几乎都是没有强烈的数学动机。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的参与度,也提升数学课堂的效率。采用故事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中,在快乐中学习到数学知识点,改变数学容易凸显枯燥乏味的一面。采用故事教学法,可以布置任务型的数学课堂,可以带领学生进入故事,学习其中知识,并且为了解决故事中的问题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比如在学习“探索规律”时,教师可以利用“高斯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高斯是一个著名的大科学家,在他十岁的时候,老师出了一道题:1+2+……+99+100=?这把学生都给难住了,学生们都在努力地从1加到100时,高斯却突然举手说:老师,我算出来了。老师非常惊讶,高斯把自己的思路说出来:1+100=101,2+99=101,…,50+51=101,一共有五十组,而这五十组相加的结果都是101,所以可用乘法101×50,就可以知道从1加到100等于多少了。学生通过这个故事的聆听,了解到了只要肯思考,都能够创造奇迹,而学生也通过故事掌握到了知识。这样的教学实践充分吸引了全班同学的注意,课堂也就能积极地融入进去了,所以故事教学法应用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效果非常良好。
二、巧妙设置疑问,创设相应故事情景
在开展故事教学法时,教师还要选择能够进行深入挖掘的故事内容,充分和教学内容相联系,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从而真正实现趣味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还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小问题编写成一个个小故事,用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人物做主人公或者是动物做主人公,让学生处在一种拟人化的环境中,可以以积极、快乐的心态投入相应的故事情节中去,从而提高课堂的效果,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教师可以讲述“熊妈妈分蛋糕”的故事:有一天,熊妈妈给熊大、熊二、熊三三块一样大小的蛋糕,她先把三个蛋糕切成了四份,分给了熊大一份,熊二看见了,说一份太少了,我要两份,于是熊妈妈把蛋糕分成八份,给了熊二两份。熊三看到了,说“我要三份,我是最小的”,于是熊妈妈把第三个蛋糕分成了12份,给小猴子三份。学生们都非常认真地在倾听故事,教师提问:你们知道哪个熊分到了最多的蛋糕吗?熊妈妈公平吗?如果有第四只熊,要求分四份,该怎样分?通过这样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讨论、合作,得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也获得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故事化难为易,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小学数学二年级中有一道例题:林林家的第二季度水表:四月:242,五月:249,六月:261,单位均为吨。请问林林家五月份用水多少吨?六月份呢?这道题的关键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水表上的数字是一个月一个月累加起来的,但是教师花了半节课的时间可能也很难让学生理解。
教师就可以利用故事的方式来讲解这个问题:在很久以前,有个地方会下黄金雨,一位穷困潦倒的老人拿着一个有刻度的杯子去接雨,第一天接了20毫升,第二天又用原来接水的杯子去接,水接到了35毫升,于是老人非常开心地说,今天接到了35毫升,请问老人的说法正确吗?学生恍然大悟,35毫升是第一天和第二天的总和。所以第二天应该只接到了35-20=15(毫升)。然后教师再给出例题,讲解水表的原理,学生非常容易地理解了此题。通过故事教学法,解决了教学难题,化难为易,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总的来说,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适当地根据教学内容插入童话故事,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地接受数学学习,愿意主动去学习获得数学知识。改变了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师灌输知识的现状,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课堂中心的教学改革新要求。同时,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故事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参与意识等,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