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写作的教与学真实发生
2018-11-29丁卫军
【摘 要】如何突破写作教学的瓶颈,一直困扰着一线语文教师。让写作教学回归生活、回归心灵、回归常识,让学生在真实而完整的过程性训练中达成写作能力的提高和写作素养的提升。“六真”写作课堂的探索,让写作的教与学得以真实发生。
【关键词】写作教学;过程性;回归;真实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67-0072-04
【作者简介】丁卫军,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江苏南通,226300)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我主张“构建真实而完整的过程性写作教学体系,让写作教学看得见”。我曾在拙文《让写作教学看得见》中做过这样的阐述:我以为,作文教学应该是一个真实而完整的过程性活动。真实,是指作文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符合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要符合作文教學的一般规律;真实还强调作文的教与学要我们师生扎扎实实去“真做”,杜绝作文教学的虚假现象。完整,是指作文教学的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必须一同参与写作活动的全程。过程性,是强调作文教学是一完整活动,既要关注其起点,也要关注其终点,更要重视中间的这一“过程”。这样的过程,是“看得见”的教的过程,也是“看得见”的学的过程。宏观地说,教师要树立作文教学的完整的课程意识,从计划的制订、内容的选择,到实施的推进、评价的构建,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1]
当然,任何一种教学主张,无论表述得多么缜密和完美,最终还是要回到教学实践之中,真正转化为教学生产力。这样的教学主张对教学实践、对学生成长才真正具有普惠价值,不然只能是一座空中楼阁。
一、呼唤三个“回归”
针对阅读与写作的孰轻孰重、是否能统筹有致,训练指导的序列是否能匠心独运,生活积累的浅薄厚重是否有智慧引领等问题,结合教学实际我作了进一步思考。我也因此呼唤写作教学的三个“回归”:一是回归生活,教给学生一双慧眼,发现熟悉地方的风景;二是回归心灵,打开学生的肉眼,更要打开学生的“心眼”,我手写我心;三是回归常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汉语言写作的基本规律。
二、构建“三段式”训练序列
基于以上认识,我构建了属于自己的作文教学体系。我将学生写作训练和能力提升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入“格”。这里的“格”,是作文的一般性规范。教给学生必要的作文知识,作文的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评改方法等等,这些看起来有些“老”的知识,我觉得是需要让学生了解的,了解这些知识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作文规范的过程。入“格”是奠定学生作文能力的基础和抓手。第二阶段,出“格”。让学生作文跳出“规范”的框框,放胆写作,突出个性,走向自由。这一阶段教师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关注自我独特的心灵体验。教师指导更具灵活性和针对性,面对个体开出“药方”,力求对症下药。第三阶段,升“格”。对作文的材料(立意)、语言、结构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训练,提升到新的高度,实现学生写作从“规范”走向“自由”,使学生作文达到有“情趣”、有“意趣”、有“理趣”的境界。[2]
三、做好四件事
序列的建构与完善,只是为写作教学铺就了一条道路,学生写作素养的提高是师生扎扎实实“做”出来的,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着力做好四件事。
1.引导学生在美丽的文字里遇见。
读与写的关系,学界一直没有定论,但是读与写的割裂是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阅读对于写作的作用在这里毋庸赘述,我始终认为,在当下的教育语境里,如果一个学生在初一初二不进行海量阅读的话,就错失了阅读的黄金时机。我以为阅读就是一种遇见,遇见是一种新奇的发现,是一种情感的共鸣,是一种心灵的对话,是一种精神的奔跑,是一种思想的生长,是“真我”的在场。如果不是这样的遇见,就不是一种真正的阅读。基于此,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就要创造一些让学生实现“真阅读”的路径。例如,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慢下来,读一段文,用声音传达情感、诉说故事、感悟哲思,做一位朗读者;引导学生将读到的精美段落摘录下来,慢慢品味;让学生将阅读中遇到的美好的文字背诵下来;还可以让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让阅读在笔记中走向深刻。
正如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所言,不指向写作的阅读是低效的。读而思,思而作,在阅读经典中学写作,用写作让你的情感、思想、故事在心灵自然流淌,在读写共生中“遇见”。向经典学习精致段落描写,学习精美的表达呈现,学习深刻的主题挖掘,从仿写走向化用。如果我们把这些路径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加以落实,我以为是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的有效落实,能够真正实现整本书阅读的“过程管理”。
2.引导学生做自己的“史官”,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周国平先生说,好写作从写日记开始。日记可以“留住逝水年华”“超越苦难”和“丰富另一个自我”。有的教师把写日记作为一种单纯的“小作文”训练,但我更注重通过日记让学生养成主动关注生活、主动思考生活、自觉审美或审丑生活的习惯。通过写日记,学生能较好地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使作文有了鲜活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活水。
3.教给学生自我评改的有效方法。
作文评改的过程,应该是以学生的习作为媒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对话的过程。具体方法有如下几种。
①学生自我诊断,在“复盘”中发现问题。如何让学生能真实地看清自己的习作?我从江苏师范大学魏本亚教授复盘式评课中受到启发,尝试着让学生把自己的作文表格化(见表1),解剖自己的习作;在“复盘”中揣摩、体悟、修正自己的习作。
表1 作文自我诊断表
学生作文完成后,稍稍沉淀几天,再完成“作文自我诊断表”。“自我诊断表”清晰地呈现了自己作文在立意、选材、结构等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写”“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等问题,进一步理清行文思路,推敲结构,甄别立意选材,斟酌语言。经过多次的复盘诊断,学生写作训练时思路明晰了,心里亮堂了,下笔自然从容了。
②专题训练,在序列化中教给学生修改的角度与方向。作文修改序列,依据是来自文章必要的构成要件,如开头与结尾、景物描写、过渡句段等,还有必要的写作手法,如化实为虚训练、运用抒情议论深化主题等。只有在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专题式、序列化的修改训练中,在多维多向的师生互动、生生对话中,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修改方法,帮助学生寻找到修改作文的方向,达成自能诊断、自能修改的目标。
③精选样本,在集中面批中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面批在師生面对面的对话、商榷中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习作,提高写作能力。如何放大这种面批效应呢?我以为选择典型病文样本集中面批是一个较好的办法。把面批的做法和优势放大给全体学生,在集中面批的过程中教给学生批改的策略和方法。当然集中面批,选择好典型病文是关键,教师在每一次的作文训练中要善于发现典型病文,发掘其蕴含的教学价值。
作文修改的完整性,在于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教与学缺一不可。作文修改,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之下,不仅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行动过程,更有一个自我体悟、揣摩的过程。[3]
4.利用互联网,让读写进入交际语境。
网络时代让教学媒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拓展了读写空间,为我们的写作教学创造了无限可能。如何顺应时代的大潮,创新教学工具,值得我们思考。我借助微信和简书这一新兴交际交流工具,开展读写实验,通过“班级微信群”进行学生微作文、学生习作、名著阅读笔记、名著推介交流,或文字分享,或语音播报,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
这样的尝试,让读写进入交际语境,从封闭走向开放;让读写活动真实发生,从自我走向大众;让读写成为一种生活,从被动走向主动。
四、打磨“六真”写作课堂
具体到一节写作课如何上,我认为应该做到“在场”“走心”,具体说来,就是实现六个“真”。
①真情境。把学生带入真实的情境(或是教者为实现某种教学需要创设的基于现实生活的情境)之中,凝视、倾听与静思,获得真实的体验。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眼有所见,心有所动和所感。
②真任务。真实的写作任务、明确的训练指向,是达成写作目标的关键所在。在真实而明确的任务驱动下,及时为学生搭建写作支架,让写作训练有序而扎实。
③真作品。没有写作训练的写作课是虚假的。课堂中依据写作任务,学生在实际写作活动中形成习作片段或其他形式的成品。
④真诊断,形成真问题。课堂及时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诊断,发现问题,聚焦训练的目标,才会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活动才会真实高效。
⑤真评价。面对学生真实作品中的真实问题展开的评价活动,才能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方向,在这样的循环训练中不断提升写作能力。
写作教学是复杂的,如何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融入真实的自我,写出有真情有见地的文字,需要我们做出更多的尝试,力求让每一次的写作教学真实发生,让写作教学“看得见”。
【参考文献】
[1]丁卫军.让写作教学看得见[J].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5(03).
[2]丁卫军.回归本真:写作教学的应然之义[J].作文教学研究,2012(06).
[3]丁卫军.丁卫军教写作[M].郑州:文心出版社,2015.
[4]徐飞.读书,教师的第一修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