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理念与创新

2018-11-29陈美兰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8年10期

【摘 要】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程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基本理念,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创新选择。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杜威“从做中学”以及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现实需求为其提供实施理据。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程的实践创新样态丰富,主要有凸显议题中心、构建活动课堂以及围绕课程要素等。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程在知识教学、个人理解以及学习评价方面给予教师以反思。

【关键词】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程;设计与设施;理念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75-0021-03

【作者简介】陈美兰,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徐州,221116)教师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程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版课程标准”)的四大理念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塑造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程是此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最显著的亮点,是课程理念的创新。设计与实施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程,让思想政治课教学充满温度和深度,融合德育功能和社会科学教育功能,为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服务,是高中思想政治课设计与实施的创新选择。本组专题的4篇文章分别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加强对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程实践创新理据

1.哲学依据:遵循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认识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回到实践的循环上升过程,认识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分,二者既有区别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理性认识可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获得,而感性认识则需亲身参加社会实践习得。学科型课程和活动型课程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内容上具有互补性,学习活动方式上具有互促性,功能上具有整体优化性。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程就是通过系列议题和活动将活动型课程和学科型课程进行融合,从而达成思想政治课程立德树人目的的创新课程,它是获得感性认识继而上升为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指导实践的重要路径。

2.教育学基础:体现卢梭自然主义教育和杜威“从做中学”的理论要求。早在18世纪,卢梭就主张让儿童回归大自然,使他们在感觉中、活动中、经验中学习。此后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也阐释了活动教学思想。杜威继承该传统,系统论述活动教学“从做中学”对儿童成长的意义。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程中的活动特指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关联的各种课堂内外的学习活动,如时事演讲、民生问题听证会、模拟法庭、各种热点问题的辩论会等。[1]2017年版课程标准提到的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程,是在原有学科课程基础上对活动型课程的强化,其本质依然是对学生进行经济、政治、文化、法治、哲学、逻辑、伦理等社会科学教育的一门必修学科课程,蕴含教育学要旨。

3.现实教学需求:反映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际需求。尽管以往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也强调生活化,提倡基于情境、基于案例、基于问题教学,鼓励教师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分析符合教学内容的真实案例。但无论是情境教学还是案例教学,往往局限于思想政治课堂内,大多只是模拟课外生活场景,将课外生活通过各种途径虚拟地搬入课内学习,课程资源欠丰富,学习方式较单一,不利于发展学生创造潜能和有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正如本组专题中顾润生老师在文章中所强调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要求教师真切组织学生围绕议题参与相关社会实践活动。例如问卷调查、社区走访、展览馆参观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学会合作探究,体验知识生成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并且完成规定课时,修满必修学分。可见,实施活动型学科课程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的现实需求。

二、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程实践创新样态

1.凸显议题中心。所谓议题,既包含课程具体内容,又展示价值判断基本观点;既具有开放性、引领性,又体现教学重点、针对学习难点。正如本组专题中杨维风老师在文章中指出的,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关键在于依据新课标规定和教材学情分析确定恰当的活动议题,变学理性强的命题为生活化的活动议题,通过推进学习活动来实施教学。如某教师在教授《政府:国家的行政机关》内容时,围绕议题“讲身边的事情谈政府的职能”来组织教学活动。这一议题便于学生更好地了解政府、理解政府职能、信任政府、支持政府,同时又要监督政府工作,符合2017年版课程標准中的有关“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等学科素养的培育要求。同时,确定适切的活动议题也是开展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前提。某教师在教授《市场配置资源》一课时,结合“网约车与出行”这一生活话题,设计活动:围绕“网约车的优势及影响”,在交流分享中增强政治认同;围绕“网约车乘客爽约现象分析”,在情境表演中树立法治意识;围绕“如何看待网约车市场乱象”,在小组辩论中涵养理性精神;围绕“如何规范网约车发展”,在角色模拟中鼓励公共参与。这四个活动紧紧围绕“网约车运行”的生活话题,借助学习活动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2017年版课程标准仅必修模块就有34个活动议题,围绕主题、精选议题,凸显议题中心的教学将是改变原有学科教学碎片化、表面化和知行脱节的主要实践样态。

2.构建活动课堂。2017年版课程标准倡导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程的设计、辨析式学习过程、案例情境式以及基于学科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横向看,可通过构建“体验型”活动课堂,引领学生价值,实现政治认同,培育有立场、有理想的政治公民;构建“议辩型”活动课堂,启迪学生思维,树立科学精神,培育有思想、有理智的理性公民;构建“综合型”活动课堂,塑造学生品格,培养法治意识,培育有自尊、守规则的法治公民;构建“实践型”活动课堂,锻炼学生能力,培养公共参与,培育有担当、有情怀的责任公民。本组专题中朱开群老师从基于价值引领、基于真实情境、基于知识整合、基于思辨探究、基于高质量问题等角度提出活动型思想政治课堂的多种样态。从纵向看,可从“活动设计:立意统率目标,话题带活课堂;活动开展:活动丰富知识,互动提升素养;成果展示:实践获得真知,展示分享成果;活动总结:情境引发追思,评价助于成长”等四个环节进行活动课堂的有效构建。可见,丰富多样的活动课堂反映出活动是活动型思考政治课程的根本特征,是未来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向之所在。

3.围绕课程要素。当下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程,一方面强调学科核心素养的德育目标,另一方面重视表现性和过程性评价。教师既可从教学目标、教学情境、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四个核心要素出发,探讨如何培养学生思想政治核心素养,也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设计等方面进行课程教学探讨。尽管从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程实施方向看,围绕课程要素设计的活动型特征不够明显,但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学科教学样态,将会与活动型教学样态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

凸显活动议题、构建活动课堂与围绕课程活动要素设计这些实践创新样态具有内在一致性,三者关系紧密,不可分割,共同致力于培养面对复杂多变现实生活情境,综合运用思想政治课程所学知识、技能与价值观,应对挑战,解决问题的核心素养。

三、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程实践创新反思

1.知识教学:把握学科育人价值的着力点。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程的本质依然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和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的必修课程。如果把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比喻为一棵大树,那大树的树叶就好似学科知识,大树的树枝好似学科学习方法,树叶是从树枝上生长出来,人们只有走近才能看到树枝的形状,相比显性的知识,学科学习方法具有隐性的特点;大树的树干好似学科思想,树干虽然没有树枝那么多,它却是学科方法逐渐升华最有价值的部分;一棵大树的树根就好似学科观念(理念),它是树的根基,既是树干的延续,又是树苗能够成长为参天大树的基础,作为学科思想的凝练,处于学科教育的上位。[2]可见,学科知识生长并依赖于学科知识大树,只有把握住政治学科知识教学的问题与概念(外层),掌握政治学习方法与思想(中层),才能涵养政治学科的价值与内涵(内层)。

2.个人理解:凸显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程的生成性。实施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程还需要挖掘“有活力的知识”,克服“惰性知识”。知识教学之所以有价值还在于知识本身所具有的价值。那些碎片化孤立的知识、割裂了知识与情境的知识、脱离事物本身的知识以及缺乏个体与学科知识、生活世界互动的知识,往往缺乏个人理解,都属于“惰性知识”。要克服“惰性知识”挖掘“有活力的知识”,首先要尊重、凸显学生个体与学科知识、生活世界互动所产生的自身经验、自我知识建构;其次要认识到“个人知识”的核心在于学科知识与生活情境互动时所产生的个人创造性理解和个体转化、自我描述与灵活应用。[3]在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程实施中,教师要重点关注“个人知识”(包括教师与学生)的理解和创生,这是生成“有活力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

3.学习评价:建構多元化的学习评价体系。2017年版课程标准与2004年版课程标准最大的不同还在于设计了四个核心素养、N个关键维度、四大基本任务、四个素养水平构成、四个学业质量水平构成的评价框架,呈现了一个较清晰的学业质量评价思路。正如本组专题中陈静老师在文中所提示的,教师需要较多关注学生课程学习后取得的“成就”与“表现”,建构多元化的学习评价体系。可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设计教、学、评一致性的评价工具(见表1),促进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的建构。

表1 评价任务与活动目标一致性工具

(以《我国公民政治参与》为例)

【参考文献】

[1]陈美兰.活动型政治课的价值内涵与实施策略——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12).

[2]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3]张良.论素养本位的知识教学——从“惰性知识”到“有活力的知识”[J].课程·教材·教法,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