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两篇
2018-11-29
且听且悟
黄亮亮
听课、磨课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多听课、多上课、多反思能促进教师快速成长。
北大温儒敏教授在《语文课改谨防“淘空”了语文》一文中指出:“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提高读写能力是他们学习语文的起码要求,先要学会掌握语言表达的工具,然后才是审美呀、素养呀等等方面的要求,后者相对是比较‘奢侈的东西。就像一个家庭首先要满足基本的生活,然后再谈得上艺术欣赏等等。当然,这两者很难分开,教学中应当是彼此融合在一起的。在学习读写技能的同时,所谓感情、态度、价值观很自然也从中得到培养。”(《温儒敏论语文教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8页)他这话是针对当下新课程语文教学忽略基础知识的倾向而言的。
有些课看上去热热闹闹,课堂气氛很好,师生共同讨论问题,似乎也有相当的深度,然而,从语文的角度考虑很空很虚,有严重的空泛化倾向。旧课程脱离语文的人文性特点,过分地偏重工具性,把语文课变成了单纯的字词语逻修文训练课,那当然是不对的;但实施新课程后呈现的空泛化倾向,把语文基础知识丢在一边,一味地討论所谓人生、自然、社会问题,同样是不对的,它会把新课程引向死胡同,一旦考试需要,就只能依赖大运动量的题海训练,语文课变成了漫谈课和试题课。学生课内负担轻,课外负担却很重。
听鄂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3课《索溪峪的野》我学到和想到的:
一.把握语文课的基本思路
1.初读课文,疏通字词,最好采用自由读,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出情态。
2.二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条理。一般采用默读,边读边勾画课文。
3.三读,悟主旨,悟文字。采用多种形式的品读。
4.四读,晓情理,知表达。明确表达方式。
5.五读,多训练,自习得。抓住训练点才行。
一篇课文没有一层不变的模式,可以根据课文需要,每一读穿插进行,把握重难点的突破。
二.把握课文目标
《索溪峪的野》这篇课文,通过描写索溪峪的绮丽风光,赞颂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的美,表达了作者畅游其间无比愉快的心情。文章紧紧围绕题目展开叙述和描写,首先把走进张家界索溪峪的整体感受概括为一个“野”字;接着,分别描写索溪峪山的野、水的野、动物的野、游人的野;最好,作者说由于索溪峪的天然野性荡涤胸怀,使自己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和清爽。
这篇课文最突出的表达特点,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采用先概括叙述再具体描写。山野包括惊险的美、磅礴的美、随心所欲的美,这个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适合读,而且要读出气势。水野,修辞手法的运用,采取拟人的手法,具体描写溪水和山路相互嬉戏玩耍。可以拓展学生说和写,例如白云姐姐、大树叔叔等;动物的野同样适合训练学生的说和写,除了猴子,还有什么动物野。人的野,主要是一种自然的表现,体现人物的高兴心情,这个部分多读。
通过这节课的分析,我们可以根据文本量体裁衣式的确定学生的听说读写活动,目标明确,顺学而教,循序渐进。
三.把握章法的训练
1.“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直插云天,敢戏白云;横拦绿水,敢弄倩影;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婷婷玉立,好似‘窈窈涉女……”在这句话中,连续分号的出现,进一步的体现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从形状怪异多变的角度描写随心所欲的美。这句是训练重点,应该多读,读出情态。第一课时以山的美为突破口,可以适当拓展,学生练习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写一个小片段。
2.每一次读,都是由感悟到文字,由文字到感悟的来回,不能空读,情感从何而来?我们要把握一篇课文中,一段话中,我们读什么?为什么读?怎么读?指导怎么读?多种形式读?只有明确这些信息,这个思路,感情就不是无根之水、无源之墓了,才能真正达到有感情的朗读。
四.把握读书的指导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索溪峪的野》中山和人的野部分适合指导朗读。一篇课文要多读,到底怎么读?是所有老师、学生头疼的问题。读书要做到轻、重、缓、急、气息、韵味、眼神等,一篇文章好读好,读出情感,不是一蹴而就的。
于永正老师也说过:“教语文,首先教好朗读,教好了朗读,也就抓住了语文的四大技巧”:
1.停顿
题目读过了,要停顿,句号要停顿,逗号也要停顿;段与段之间停顿时间稍长一些,特殊情况下没标点也要停顿。
2.重音
谓语要读出重音,读出动感。定语、状语也要读出重音,加以强调。文本中,作者要强调什么,就要读出重音。重音,是朗读非常重要的支柱。
3.语气
朗读中,语气是最难的。朗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多数情况不好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4.节奏
拿到一篇文章,要多读几遍,要知道何处快,何处慢,何处停,何处连,何处实,何处虚,要通篇考虑。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叶圣陶提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让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每天的课堂教学都是练本领的好机会,作为教师要把握每堂课,从小事着手,并专注于此。
青年教师要占领未来的高地,必须对自己狠一点,一篇优美的课文起码读到背诵为止。在工作中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课堂上要把控自主的思考、自信的表达、充分的交流、共同的进步这四点,一节课的知识目标最好是够得着,练得好,达得到基本上就可以了。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吴泗小学)
答案在风中飘荡
李之卞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诗经·豳风·东山》
——题记
Ⅰ.阿蒂拉
公元前126年,深秋。冀州边防。
从几个手舞足蹈的醉汉腿间钻过,掀开厚重布帘的一角,阿蒂拉溜出营帐,大口大口呼吸着朔方凛冽的晚风,将自己被烈酒烧得有些失常的脑袋找回来。那个小女孩的哭声再次响在耳边,竟穿透了粗犷响彻的胡乐,那双清澈、充盈着泪水的大眼睛正哀怨地盯着他。蓦地,手中的酒杯落地,惊起了残枝上的寒鸦……
(1)郑无休
公元1946年,深冬。苏北。
“轰——轰——”一阵刺眼的白光过后,又是一番狂轰滥炸。好一会,炮声停止,战场上一片死寂。一个巨大的炮坑里,传来一点人声。“好不容易打走了鬼子,又要跟自家兄弟干!”“就是,这仗什么时候打到头!”“闭嘴!”班长郑无休发话了,“待会还要起来轮班,屁话少说,不睡就去站崗!”坑道里立刻安静了。郑无休轻轻叹了口气,他也想自己的老婆孩子。原以为战争结束可以解甲归田。哪知烽烟又起,只能重返战场。不知此刻,老婆和孩子是否也在思念自己?不知何时,一家人终能团圆?——希望今晚能在梦里相见吧,他带着一丝希望进入了梦乡……
Ⅱ.阿蒂拉
公元前121年,初春。河西走廊。
阿蒂拉觉得一双手仿佛已不属于自己。虎口震得握不住大刀,可汉人的骑兵似乎永远也杀不尽,永远在变换着诡异的阵形,将他们十几人包围在百十人的阵形中,左冲不得,右冲不得,只能硬拼。五年的军旅生活让当初需要被照顾的小阿蒂拉变成了勇猛善战的匈奴骑兵。埋在心底的仇恨,激发出新的斗志——两年前,他的母亲、姐姐和幼弟在千里之外的冀州边线被杀害,只因为汉守军怀疑他们是细作。杀!杀!他血红的眼睛里喷出愤怒和仇恨,手起刀落,鲜血混着风沙溅开,遮住了一方开空。遥远的大漠深处,仿佛传来低沉的歌谣,盘旋在战场上空:“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2)郑无休
公元1947年,初夏。晋防线。
郑无休感到,局势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他们虽在不断地往前推进,可军心越来越焕散。晚上休息时,几个士兵偷偷议论今天战场上碰见了老乡,劝他也加入共军……夜晚闭上眼,郑无休不断地想起白天在战场上遇见老乡浩子的情景。当时他俩乍一见都愣了,是浩子先反应过来,冲着他喊:你老婆孩子等着你回去哩!他们现今分了田地啦!”浩子的声音很快被枪炮声冲散了,却一下刻进了郑无休的脑海里,一遍又一遍地自动重播。为什么家人不能团聚?为什么老乡要在战场相互拼杀?黑夜里,郑无休千万遍地问自己,回应他的,只有呼呼的风声……
Ⅲ.阿蒂拉
公元前119年,初冬。漠北。
骑兵四散逃开,阿蒂拉不知自己该何去何从。身后已有汉骑追来,他一扬马鞭,深入漠北。多年来,他一直带着仇恨生活。其实,他也未尝没有想过,如果他们一开始不去烧杀抢掠汉人的土地,那汉人会不会就不来杀自己的亲人和族人呢?这一切究竟是谁的错?他无数遍地问自己,问苍天,回答他的,依旧只有漠北凛冽的风。
(3)郑无休
公元1949年,初春。鲁北边境。
三年的厮杀,让郑无休看到了很多他从未想过的事。当他在战场上时,手中的枪怎样也无法对准流淌着和他同样血液的同胞;当他们的部队进村庄里休整时,手中的枪怎样也无法对准阻止他们抢掠的百姓;当他发现有士兵出逃到敌方阵营里时,他怎样也无法听从命令将枪口对准逃兵……他不禁开始问自己:这场战争,打底为谁而打?我们的血,到底为谁而流?回答他的,只有初春带着的血腥味的寒风……
公元前120年,阿蒂拉被俘回汉,途中死于箭疮;
公元1949年,郑无休死于一次突袭,他至死也没合上眼。
……
他们身后,还有无数人问着同样的问题,微弱的声音一次次地被风吹散了——但也终于在时光的长河里存在着,你细细聆听,那答案似乎就飘荡在风中……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