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

2018-11-29田秋生

关键词:供给高质量经济

田秋生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然而,什么是高质量发展?理论内涵和基本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要推动高质量发展?背景和依据是什么?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实践要求是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研究、深化认识。

一、高质量发展的本质与内涵

讨论高质量发展的本质与内涵,说明什么是高质量发展,需要纠正两个倾向:一个是无限扩大高质量发展界域、泛化高质量发展问题研究的倾向;另一个是混淆什么是高质量发展与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倾向。它干扰着人们对高质量发展本质和内涵的认识。

讨论什么是高质量发展,还需要注意,高质量发展不只是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质量固然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含义和基本要求,但高质量发展远不只是提高产品质量。十九大提出并强调高质量发展,有其深刻而丰富的理论内涵、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高质量发展,就其本质和内涵而言,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是以质量和效益为价值取向的发展。发展理念关涉发展的价值取向、原则遵循、目标追求,是发展思路、方向、着力点的集中体现。高质量发展,是基于我国经济发展新时代、新变化、新要求,对经济发展的价值取向、原则遵循、目标追求作出的重大调整,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高度聚合,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① 杨伟民:《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宏观经济管理》2018年第2期。。它要求以质量为核心,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经济调控都要更好服务于质量和效益。

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方式,是现有发展方式的又一次提升。现有发展方式大致归结为两种:一种是粗放式外延发展,一种是集约化内涵发展。粗放式发展依赖高投入、高消耗实现高产出,忽视效率,更忽视质量。集约化内涵式发展,虽然注重效率,但本质上依然忽视质量,没有超出生产函数的范畴,仍然是单位投入所能生产的产出多少的问题,是如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用更少的投入或成本生产更多产出的问题。它不涉及产出的内涵、层次、结构,该生产什么不该生产什么,供给与需求的匹配程度,-从而不涉及产出的福利效应的大小,-没有体现产出的质量属性。而高质量发展,作为一种发展方式,不再是简单的生产函数或投入产出问题,核心是发展的质量。发展的质量远不只是产出的质量,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发展战略涉及发展的方向、重点、目标、道路问题。高质量发展,是基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向、重点和目标作出的战略调整,是适应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时代、新要求的战略选择。我国现行许多经济发展战略,如西部大开发战略,京津冀协调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等,尽管也都涉及发展质量,但重点解决的是空间发展格局和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各种专项发展战略,如各种产业发展战略,其方向、目标和重点也较多关注于数量、规模、速度,对质量元素的关注相对不够。而高质量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种综合性新战略,是对现行各种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统领和提升,与其他各项战略一起,旨在推动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跃升,实现中国经济发展质量、水平、层次的全面跃升。

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思想、理念、战略、道路、模式、政策经历了不断变革,相应地,经济发展的实践和理论接连出现创新。20世纪90年代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强调发展的重要性。21世纪初,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原则。这是“发展是硬道理”内涵的一次升华。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九大,把握发展趋势、顺应时代要求,提出高质量发展,推动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战略全面创新,进一步丰富了“发展是硬道理”的科学内涵。

高质量发展理论,开辟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研究的新视域。传统的发展经济学理论,主要研究生产力落后、供给短缺条件下如何加快经济增长的问题,而没有研究社会生产力不再落后、资本和产品供给不再短缺条件下如何发展的问题[注]刘志彪:《把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和重点》,《人民日报》2018年6月24日,第5版。。今天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产能和供给过剩已经成为常态化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推动经济发展,是一个新的历史课题。高质量发展就是针对这一课题的理论创新和解决方案。

二、高质量发展的标志与特征

准确认知高质量发展的标志和特征,是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基本要求,科学设计和准确测量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以及促进引导高质量发展的绩效评价、政绩考核、体制机制、政策体系的前提和基础。高质量发展应该具有如下特征:

高质量发展是能够产生更大福利效应的发展。它能够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给人们带来更大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体言之,能够给人们提供更加丰富、更好质量、更高层次、更低成本的私人产品和服务,而不只是GDP数字的增大;也能给人们提供更加丰富、更好质量、更高层次、更低成本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而不只是最基本的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保等。公共物品或服务的种类、数量、质量、层次、水平,是反映一个国家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产能和供给过剩,主要是私人产品和服务,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尽管与以往相比也有很大增加,质量也有很大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与人们的需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增加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给,提高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质量,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是提高人们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途径,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

高质量发展是GDP内涵更加丰富的发展。GDP是一个总产出的概念,其数字的大小,并不反映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和水平。GDP的内涵则不同,是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志。GDP的内涵可以涉及GDP的产品构成和产业构成、有效产出还是无效产出、有效投资还是无效投资、高端产业还是低端产业、较低资源消耗还是较高资源消耗、较低环境代价还是较高环境代价等。GDP的内涵直接决定着GDP的福利效应、产品层次、产业水平,以及资源环境代价等。如果一个国家的GDP大部分为传统农业产值,那么就意味着这个国家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如果一个国家的GDP大部分来自先进高端制造业,那么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的产业发展比较先进。如果这一个国家GDP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较大,那么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本较高。如果一个国家的GDP有效供给相对不足、无效供给较多,那么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福利效应不高。

高质量发展是动力活力更强、效率更高的发展。动力和活力主要体现在创新上,创新驱动成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更高、竞争力和成长力更强。效率主要体现在消耗和产出上,资源消耗更少、环境代价更小、产出效率更高,劳动生产率、资本产出率、全要素生产率全面提升;单位GDP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更少,绿色GDP总量更大。

高质量发展是更高水平、层次、形态的发展。一是产业发展的水平和层次更高,即产业体系更加齐全、产业层次更加高端、生产技术更加先进、产品种类更加丰富,实现了由无到有、由有到优,由制造到创造、由产品到品牌、由生产到技术的持续跃升。二是产品和服务的层次和质量更高。从根本上讲,经济的发展,不只是GDP数量的增加,而是社会所生产、人民所消费的物品和服务种类的增多,满足人们需求的程度更高,给人们带来的福利效应更大。三是经济形态的层次更高,即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快速发展。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消费层次、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大为提升;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居住、社保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

高质量发展是更加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空间布局更加科学,产业分工更加精细。产业部门之间发展的协调性、联动性、均衡性更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发展的全面性不断提高。城乡区域之间实现融合发展、联动发展、均衡发展,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发展成果共享程度更高,发展的整体性不断增强。经济系统中主要平衡关系,如实体经济部门中物品和劳务总供求之间的平衡关系、货币金融部门中货币总供求之间的平衡关系、实体经济本部与货币金融部门之间的平衡关系,以及对内和对外经济部门之间的平衡关系更加协调,从而经济运行更加稳健、系统性风险更小。

三、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依据

为什么要推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新的时代要求。这种要求既来自供给方面,也来自需求方面。

(一)供给方面的原因

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和市场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已无法支撑高速度增长。突出表现是,近些年来,很多企业普遍面临招工困难、用地紧张、成本上升、竞争加剧、价格下降、盈利减少的困境。

为什么出现招工困难、用地紧张、成本上升的情况?它表明资源和环境压力增大,支撑不了今天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规模。土地资源是有限的,无法增加。用地成本(即土地的价格)决定于土地的相对稀缺程度。随着可用土地资源的日益减少和土地需求的持续增加,土地的相对稀缺程度不断提高,从而土地的价格必然不断上升。劳动力资源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变动,但单位劳动成本难以降低。工资是用工成本的主要部分,它决定于劳动生产率。技术不断进步,设备不断改进,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工资不能不涨。而且,工资水平提高还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更是坚持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国民收入中劳动报酬比重的必然要求[注]顺便指出,对劳动成本的考察,应该区分两个口径:一个是每单位劳动的成本;一个是每单位产出的劳动成本。由于技术和设备是不断改进的,劳动生产率是不断提高的,工资以及工资性奖金、福利提高,即劳动成本上升,是一个必然趋势和历史规律,降低单位劳动的成本是不可能的。但是,单位劳动成本的上升,并不意味着单位产出的劳动成本上升,单位产出的劳动成本等于单位劳动的成本除以单位劳动的产出。因此,降低人工成本,主要不应该是(而且无法)降低单位劳动的成本,而是降低单位产出的劳动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用资本、技术替代劳动力,是降低单位产出的劳动成本的重要思路和根本途径。。

为什么出现竞争加剧、价格下降、盈利减少的情况?它表明供给相对过剩、需求相对不足,市场支撑不了今天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价格决定于供求关系,价格下降一定意味着供过于求。依据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经济发展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即短缺经济阶段和过剩经济阶段。总体而言,今天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走过短缺阶段,开始进入过剩阶段。竞争加剧、价格下降、盈利减少,是经济过剩阶段的基本特征、常态化现象。

面对上述状况,出路何在?唯有调整结构、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走集约化发展道路。舍此,没有办法解决资源约束和成本上升问题,也无法克服供给过剩、价格下降、盈利减少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型升级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征,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鲜明主题。转型升级本质上就是高质量发展。这就是高质量发展的供给方面原因。

(二)需求方面的原因

居民消费的上述变化,带来两方面重大变化。一个是经济系统中总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使经济发展走过短缺经济阶段进入过剩经济阶段;一个是人们的消费需求发生变化,由“物质文化需要”转向“美好生活需要”,使社会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发展总是围绕着解决矛盾展开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矛盾和问题不同,发展的任务和要求也就不同。在短缺经济阶段,面临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需要更加注重速度,以增加供给、克服短缺为主要任务。在过剩经济阶段,面临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需要更加注重质量,高质量发展成为解决矛盾的必然要求、正确思路、根本途径、战略选择。这就是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方面的呼唤。

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供给方面原因和需求方面呼唤,深刻表明高质量发展是今天发展的硬道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发展很落后,人民生活水平很低,很多人口处于绝对贫困状态,供给短缺是突出问题,迫切需要快速发展。因此,“发展是硬道理”更多表现在速度上,“速度”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规模和速度比质量和效益更重要。然而,在情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的今天,虽然依然需要发展,发展依然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手段,但人民对发展的要求已经不再是满足基本的生存或温饱需要,而是对美好生活的更高需求,规模和速度不再能够满足这种需求;“发展是硬道理”的内涵不再是规模和速度,而是质量和效益。只有高质量发展,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才是解决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的钥匙。

同时,应该指出,尽管推动高质量发展既有供给方面的原因,又有需求方面的原因,但从根本上讲,还是需求方面的原因。换言之,即使能够维持或实现以往的高速度,我们也得追求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上述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有三方面重要含义:一是需求方面,居民消费发生重大变化,由一般的物质需要转向美好生活需要;二是供给方面,生产力水平发生重大变化,社会供给由短缺转向过剩;三是尽管社会生产能力和供给能力总体大为提高,但一些领域的发展仍不平衡、不充分,质量和水平还不能满足人们的较高需求。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高质量、高水平需要,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

四、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和依据,决定了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

(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树立质量第一发展理念,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

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要义,内涵十分丰富。一是要提高产品质量。严格质量标准和市场监管,持续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培育质量文化。进一步深化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改革,增强资源配置对市场需求的灵活性,增加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匹配度。二是要降低供给成本。供给体系成本,主要不是生产成本,而是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类似于物理世界中的阻力或摩擦力,反映着营商环境的好坏,决定着市场主体的活力。供给体系的交易成本,很多与制度相关,属于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特别是隐性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是一个永恒的任务。要增强政府服务企业意识,树立服务企业理念;深入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和方式改革,全面推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改进审批方式,提高审批效率;加快改革政务提供方式,提高电子政务、网络行政比率;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增进产权保护,降低保护产权成本等。三是要提高供给效率。供给效率主要是产出效率,产出效率依赖于科技创新能力。企业是最重要的科技创新主体,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决定着整个经济的科技创新能力。举凡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国家,没有哪个不拥有较多大企业。特别是美国,1995年以来世界500强企业始终在130家以上。要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统领,建立高水平科技创新体系,营造更好营商环境和科技创新环境,推动产生更多科技创新主体,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二)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升经济发展的水平层次形态和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层次形态、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的必然要求,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具体来说,就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要求,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以及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通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我国经济成功跨越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口,完成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三)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丰富GDP的内涵,提高GDP的质量,降低GDP的成本

高质量发展,必须摒弃“唯GDP论英雄”的传统思维和不当做法。但高质量发展不是不要GDP,而是要更有内涵和质量的GDP。过去过分看重GDP的数量,相对忽视了GDP的质量,结果出现了GDP水分过大、质量不高的问题。今天讲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挤掉GDP的水分,生产一个实实在在的GDP;过去过分看重GDP的数量,相对忽视了GDP的成本,结果出现了单位GDP资源消耗过高、环境代价过大的情况。今天讲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大大降低单位GDP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过去过分看重GDP的数量,相对忽视了GDP的结构,结果出现了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失衡,有些生产和供给过剩,有些生产和供给又相对不足。今天讲高质量发展,就是要优化GDP的结构,提高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匹配度,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动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过去过分看重GDP的数量,相对忽视了GDP的层次,低端产品和服务较多,高端产品和服务较少,有制造没创造,有产品没品牌,有生产没技术,结果经济和产业的竞争力不强。今天讲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提高GDP的产品层次和技术层次,提高经济的竞争力;过去过分看重GDP的数量,相对忽视了GDP的内涵,GDP中低效投资过多,无效供给过多,高质量供给不足,劳动者报酬份额偏低,结果降低了GDP的福利效应,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强。今天讲高质量发展,就是要丰富GDP的内涵,增大GDP的福利效应,增强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处理好数量和速度的关系,坚持速度和质量的统一

高质量发展,必须注重质量和效益,但是,不是不要速度,必须坚持质量和速度的有机统一。讲速度不能没有质量,讲质量也不能没有速度,既不要没有质量的速度,也不要没有速度的质量。高质量发展,所强调的依然是发展。讲发展,就必然涉及速度。然而,高质量发展所强调的发展,是更有质量的发展,是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速度,是要改变提高速度和增加数量的方式、手段、途径、思路。2018年4月,习近平主席考察长江经济带时针对“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发展思路作出深刻阐释,“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开发,而是不搞破坏性开发,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注]张艳国:《“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思想的深刻内涵及其重大意义》,《光明日报》2018年6月14日,第6版。。这为我们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理好质量和速度的关系提供了重要遵循。

五、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以及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内容、办法,形成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

(一)设计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和统计体系

依据高质量发展的标志和特征,设计构建能够科学反映发展质量的指标体系和统计体系。例如:反映GDP内涵(结构、层次、质量、成本)的指标体系和统计方法;反映经济发展福利效应、福利水平的指标体系和统计方法;反映发展水平、发展层次的指标体系和统计方法;反映经济体系协调性、联动性、平衡性的指标体系和统计方法;反映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市场活力、创新水平的指标体系和统计方法;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生存环境、健康水平的指标体系和统计方法;反映消费结构、层次、质量、水平的指标体系和统计方法;反映公共物品或服务数量、质量、层次、水平的指标体系和统计方法;反映社会治理水平、社会和谐程度的指标体系和统计方法;等等。

(二)建立质量效益导向的考核评估机制

调整各级党政部门政绩评价和考核内容,纠正“唯GDP论英雄”传统思维下单纯以增长速度和规模评定政绩的做法,加大发展质量方面的评价和考核,更加重视GDP内涵、居民收入、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内容。弱化GDP总量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产业增加值增长率指标考核,强化质量和效益指标考核,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并设计相应的考核评价程序、机制以及评价结果的使用机制。

地方经济竞赛是推动发展的一种动力机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制度优势,过往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现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仍需要推行这一机制、发挥这一优势[注]刘世锦:《加快推进与高质量发展配套的重点改革》,《经济日报》2018年1月11日,第14版。,所需调整的只是经济竞赛的目标和考核评价的内容。要通过考核评价导向的调整,引导地方政府之间经济竞争的着力点由发展的速度数量转向发展的质量效益。

(三)完善市场化资源配置机制

关键是深化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供给体系的质量是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方面。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匹配度,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动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是供给体系质量好坏的最好反映。然而,供给结构决定于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变动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决定于资源配置对需求结构变动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供给过剩或供给不足,或者说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匹配,说到底是一个资源配置问题。供给结构出了问题,说明资源配置发生了扭曲。

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变动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必须改革决定或影响资源配置的体制机制,增强资源配置对需求变动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为此,必须深化资源配置机制改革,完善市场化资源配置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形成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映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的制度环境。

要进一步改革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全面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这是简政放权、减少政府干预、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有些物品或服务供给不足,与市场准入有关,如私立幼儿园、小学、医院、养老院的创办,就涉及准入问题。推行市场准入的负面清单制度,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

要消除市场准入的隐性障碍。比如,改革用地和人员编制管理制度。一些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有些是市场准入问题,有些是用地或人员编制问题。看看一些医院的拥挤状况,就知道看病有多难。进入大城市中心区,就知道停车有多难。办理过幼儿入托的人,就知道幼儿入托有多难。就医难、停车难、入托难等,本来意味着投资机会,然而,为什么市场对这些需求或投资机会不能及时作出反应?一定是因为存在某些障碍,如编制问题、用地问题、审批或准入问题等等。因此,要在全面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的同时,改革用地和人员编制管理制度,消除各种隐性障碍,提高市场主体对市场机会的反应速度。

(四)建立更加有效的宏观调控机制

按照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要求,将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为宏观调控的基本任务。依据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和基本要求,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市场监管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和协调配合机制,推动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关键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发展政策、质量标准等制定、实施和监管。特别是在公共物品、外部影响、市场失灵的场合,更要充分发挥政府作用。比如在环境保护领域,要在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的同时,形成促进绿色发展的政策导向、技术标准、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营造山清水秀、地绿天蓝的生存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一种发展状态,更是一种发展过程。作为一种发展理念、一种发展方式、一种发展战略,高质量发展是发展的一个持续不断的动态过程,是经济发展方式持续转变、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发展动力不断变革的过程,是经济发展水平、层次、形态不断跃升的过程,是持续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过程,是持续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过程。这意味着,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同时,也意味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思路和政策举措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实践的发展、认识的深入不断丰富、完善。

猜你喜欢

供给高质量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