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深蓝渔业的发展战略研究
2018-11-29李大海
张 瑛 李大海 耿 涛
海洋渔业在我国食物安全保障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6年我国海洋水产品产量3490万吨,其中海洋捕捞1389万吨,海水养殖1644万吨。我国海水养殖产量约占全球海水养殖产量的70%,海洋捕捞产量约占全球海洋捕捞产量的1/6。在居民饮食结构升级、动物性蛋白消费比例持续提高的现阶段,海洋渔业以动物性食物为直接产品的生产模式,不仅有力保障了国民蛋白质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陆地生态系统的资源环境压力。据统计,近30年来,海洋渔业提供的动物性蛋白数量从相当于陆地畜牧业产出总量的1/20增长到1/4*① 韩立民、李大海:《“蓝色粮仓”: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保障》,《农业经济问题》2015年第1期。。作为发展中人口大国保障食物供给的成功案例,我国发展海水养殖业的做法不仅被发展中国家所效仿,也引起了欧盟等发达国家的关注*② 李大海、韩立民:《蓝色增长:欧盟发展蓝色经济的新蓝图》,《未来与发展》2013年第7期。。
然而,近10年来,我国海洋渔业增长速度放缓,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愈来愈突出。根据2001-2016年《中国渔业年鉴》中关于以往产量的统计数据,我国海洋渔业的年均增长率仅为2%,较20世纪80、90年代大幅下降。(1)近海捕捞不可持续性凸显。按照国际通用的0.5-0.6的可捕系数计算,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年可捕量为800万 -1000万吨。但1995年起,我国近海捕捞产量就已经超过1000万吨,而近5年实际捕捞量均在1200万吨以上。过渡捕捞造成近海无鱼可捕的现象不断加重。(2)海水养殖环境制约明显。海水养殖产生大量污水、残饵、药物残留及排泄物。据估算,水产养殖的氮、磷排放量分别占黄渤海沿岸陆源排放总量的2.8%和5.3%*③ 崔毅、陈碧鹃、陈聚法:《黄渤海海水养殖自身污染的评估》,《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第1期。,是造成局部海域海水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
深蓝渔业是以更好挖掘海洋的食物生产能力为目标,以海洋渔业新空间、新资源开发为特征,以海洋渔业技术创新和生产模式创新为动力的新型渔业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发展深蓝渔业,加大对新空间、新资源、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的开发力度,实现空间布局从内湾近海向深海远洋的历史性跨越,实现生产模式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环境友好型的根本性转变[注]麦康森、徐皓、薛长湖等:《开拓我国深远海养殖新空间的战略研究》,《中国工程科学》2016年第18期。。因此,深蓝渔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现代渔业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深蓝渔业属于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投入大、成本回收周期长,经营风险高于传统渔业。由于生产作业空间从内湾近海向深海远洋的跨越,深蓝渔业对气候和海洋环境的依赖性变高[注]Salinger J, Hobday A J,“Safeguarding the Future of Oceanic Fisheries under Climate Change Depends on Timely Preparation”, Climatic Change, 2013, 119(1), pp.3-8.,但目前对深蓝渔业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工程技术开发方面[注]徐皓、谌志新、蔡计强等:《我国深远海养殖工程装备发展研究》,《渔业现代化》2016年第3期。,对于如何应对气候与海洋环境变化的影响以确保深蓝渔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相关研究还非常缺乏。本文通过梳理气候变化带来的全球海洋环境和渔业资源的系统变化,分析气候变化对深蓝渔业发展的影响,讨论气候变化背景下实现深蓝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措施,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深蓝渔业的模式及经济特征
深蓝渔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模式:
2.远洋渔业新资源开发。远洋渔业是指在我国管辖海域以外的海域实施的捕捞生产活动,包括过洋性和大洋性捕捞。世界海洋捕捞产量自1996年达到8637万吨后,一直处于稳定波动水平,2014年产量为8135万吨。从生物学角度评估,全球鱼类种群中处于可持续水平的比重从1974年的90%降至2011年的71.2%,而处于不可持续水平的鱼类种群比重从1974年的10%增至2011年的28.8%。总的来看,世界海洋捕捞增长潜力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发展远洋渔业只能将重点放在新资源开发方面。其中,潜力最大的当属南极磷虾资源[注]Atkinson A,Siegel V,Pakhomov E A et al.,“A Re-Appraisal of the Total Biomass and Annual Production of Antarctic Krill”,Deep Sea Research Part I Oceanographic Research Papers, 2009,56(5), pp.727-740.。南极磷虾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单种可捕生物资源。南极科学研究委员会(SCAR)等国际组织开展的南极海洋生态系统及种群生物学调查显示,南极磷虾资源生物量高达6.5亿 -10亿吨,生物学年可捕量可达1亿吨,相当于目前全球海洋捕捞总产量。由于开发成本的制约,目前各国对磷虾的捕捞均处于试验性开发水平。未来,随着捕捞技术改进,渔业补贴力度加大,磷虾捕捞能力有望大幅增长。根据中国工程院“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估算,如果我国加大支持力度,2019、2024、2034年我国南极磷虾产量有望分别达到20万吨、50万吨和100万吨,相当于为我国再造一个远洋渔业[注]唐启升:《中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海洋生物资源卷》,北京:海洋出版社,2014年。。
综上,深蓝渔业对技术体系、生产方式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客观上推动了渔业新技术发展,并催生了一系列新兴产业,同时新空间和新资源开发对海洋工程技术水平要求更高,能够促进形成深蓝渔业工程技术体系,培育新的海洋工程技术优势。深蓝渔业将促进渔业空间优化和生产模式集约化,能够有效促进海洋生态环境改善和资源恢复,同时随着离岸深水养殖和海洋牧场生产经营模式完善,有望在较远海域发展形成以浮体结构物为核心的、具有一定经济产出的离岸深水产业载体,为在较远海域实现长期有人驻守和开发经营创造条件。
同时也要看到,与传统渔业相比较,离岸深水养殖和海洋牧场生产作业的区域距离陆地更加遥远,远洋渔业新资源开发需要面对更加复杂的气象水文和环境因素。深蓝渔业生产经营面临以下三个方面的风险:一是自然风险,深蓝渔业作业海域位于更加深远的开放性海域,受风暴、海浪等自然灾害影响大。特别是网箱、海洋牧场监测管理平台等集约化养殖设施,更易受到极端天气和水文状况影响。二是技术风险,目前对深蓝渔业环境条件和技术体系的认识还不深入,现有增养殖技术主要基于传统渔业生产实践积累。三是管理风险,自然风险和技术风险带来了管理风险,一方面深蓝渔业主要采用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模式,对生产的可控性要求较高;另一方面,深蓝渔业经营载体往往存在生产环境能够容纳的操作人员数量有限、连续驻守难度大、生产作业周期长等特点。这就要求发展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新模式。由于上述在海域空间、生产技术和经营模式方面的特殊性,其产业特性与传统近岸海水养殖存在着较大差异,更多表现出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特征。
二、气候的变化对深蓝渔业的冲击
研究表明,近100多年来全球气候正在发生显著变化,最明显的特征是地球表面温度的持续性上升。这种变化主要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所导致。IPCC报告显示,2011年CO2在大气中的浓度已经比工业化之前高出40%,达391ppm,甲烷浓度高出150%,氮氧化物浓度高出20%,并且还在以很快的速度上升[注]Stocker T,Qin D, Plattner G et al.,“IPCC, 2013: Climate Change 2013: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Computational Geometry, 2013,18(2), pp.95-123.。1880-2012年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8℃。
由于深蓝渔业具有与传统渔业迥异的技术经济特征,因而受海洋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非常明显。我国发展深蓝渔业的关键海区主要集中在“两洋一海”(太平洋-中国海-印度洋)和南极地区。这些海区海洋与气候系统内在的自然变率,包括热带气旋、厄尔尼诺、印度洋偶极子、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等对水位、海温、海流等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影响到养殖环境、养殖工程设施、渔业资源分布等。气候变化对深蓝渔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气候变化直接影响区域海洋水温的变化
理论上来讲,全球增暖将使全球海洋温度普遍升高。但在实际中,由于维度、地形、环流等因素影响,各海域海水升温幅度存在很大差异。对于我国周边海域来说,黑潮是非常重要的控制因素。黑潮将低纬度的高温高盐水带到中纬度,对沿途国家的渔业生产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全球变暖会加速黑潮流动,导致我国陆架海在过去30年快速增暖,其增暖速率是全球平均的5-10倍,形成“热斑”现象[注]Wu L, Cai W, Zhang L et al.,“Enhanced Warming over the Global Subtropical Western Boundary Currents”,Nature Climate Change, 2012, 2(3), pp.161-166.。这种快速增温给我国陆架海生态系统、渔业资源的分布及类型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特别是对海洋牧场的可持续发展。如近10年来,河北唐山附近海洋牧场周边海域冬季冰情大大减轻,近年甚至出现冬季无冰(有外来浮冰)现象。这种现象是否是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这种现象对于海洋牧场生态是否造成了长期的影响(可能是正面的或负面的)?目前相关研究基本上还是空白。又如,近年来山东日照有关企业正在离岸海域利用黄海冷水团养殖鲑鳟鱼类。但目前我们对于黑潮变化对黄海冷水团年际空间分布的影响还很不了解,使企业经营面临较大的自然风险。
对远洋捕捞来说,渔业资源分布的变动深受气候波动的影响。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现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注]Mantua N J, Hare S R, Zhang Y et al., “A Pacific Interdecadal Climate Oscillation with Impacts on Salmon Production”,Bulletin of the Americcm Meteoroloyical Society, 1997,78(6), pp.1069-1079.。PDO正位相空间上表现为北太平洋中部与黑潮延伸体海区海温负异常,北美大陆西海岸及北太平洋东部海温正异常的“马蹄形”分布。当PDO位于其正位相时,加州、秘鲁、欧洲和日本沿岸的沙丁鱼产量增加,而南非的沙丁鱼和大西洋鳕鱼的捕捞量明显减少[注]Klyashtorin L B. “Climate Change and Long-Term Fluctuations of Commercial Catches: The Possibility of Forecasting”,Fao Fisheries Technical Paper, 2001, 410.,PDO负位相时情况则相反。PDO对我国近海渔业资源也有重要影响。图1显示的是中国近海(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的小黄鱼、带鱼、蓝点马鲛从1950到2014年捕获量以及同期PDO指数,将这三种鱼年捕获量分别与PDO做相关分析发现,它们与PDO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其中小黄鱼最明显,其次分别为带鱼和蓝点马鲛,表明当PDO为负位相时,这三种鱼的年捕获量会有所增加。
在印度洋,对渔业具有重要影响的气候变率是伴随着热带东西印度洋海温异常反相变化的印度洋偶极子模态(Indian Ocean Dipole,以下简称IOD)[注]Saji N H,Goswami B N,Vinayachandran P N,Yamagata T,“A Dipole Mode in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Nature, 1999,401(6751), pp.360-363.。当IOD位于其正位相时,热带东印度洋的苏门答腊岛与爪哇岛沿岸异常上涌的海水使得当地的海水温度异常降低,导致其上方的大气对流减弱,产生沿赤道的西风异常,暖水向西堆积,热带西印度洋随之海温异常升高,温跃层异常加深。由于热带西印度洋的上升流被抑制,深层海洋的营养物质更少地被带到表层,使得IOD正位相期间的热带西印度洋的海表初级生产力大幅降低,黄鳍金枪鱼等渔业捕捞量显著减少[注]Lan K W,Evans K,Lee M A, “Effects of Climate Variability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Fishing Conditions of Yellowfin Tuna (Thunnus Albacares) in the Western Indian Ocean”,Climatic Change, 2013,119(1), pp.63-77.。研究表明,在1997-1998年极端正IOD事件中,由于温跃层的加深,海洋垂向混合减弱,由海洋深层进入表层的营养盐通量大幅度减小,这使得热带西北印度洋的海洋生产力降低了30%[注]Sarma V V S S, “The Influence of Indian Ocean Dipole (IOD) on Biogeochemistry of Carbon in the Arabian Sea During 1997-1998”,Journal of Earth System Science, 2006,115(4), pp.433-450.。区域海洋水温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海洋环流的规模和方向,从而对全球海洋各个区域的水温变化产生综合性的影响。
图1 1950-2014年中国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小黄鱼、带鱼、蓝点马鲛年捕获量以及同期PDO指数时间序列
数据来源:http://www.seaaroundus.org/。
注:表格所显示的是它们的相关系数,在计算时,先除去年捕获量的长期线性趋势,然后进行统计相关分析。这些相关系数均超过95%的统计信度值。
(二)气候变化通过改变大气流动对海洋产生影响
以南大洋为例,南半球海洋的面积远大于陆地,且拥有世界上唯一一个环绕地球并同时与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部相连接的南大洋。作为南半球赤道以外地区大气环流大尺度变化的主模态,南半球环状模(Southern Annular Mode,以下简称SAM)描述的是南半球西风带的南北移动以及中高纬度地区海表面气压场“跷跷板”式的反向变化[注]Thompson D W J,Wallace J M,“Annular Modes in the Extratropical Circulation. Part I: Month-to-Month Variability*”,Journal of Climate, 2000,13(5), pp.1018-1036.。当SAM处于正位相时,中纬度海平面气压异常升高,西风带向南极移动,受到此时冬季减少的海冰覆盖以及春夏两季增加的风速的共同作用,靠近南极大陆的浮游植物繁殖量衰减,南极磷虾的产量因此降低[注]Saba G K,Fraser W R,Saba V S et al., “Winter and Spring Controls on the Summer Food Web of the Coastal West Antarctic Peninsula”,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4,5, p.4318.。气候变暖与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共同作用将会导致SAM呈现明显的正位相趋势[注]Cai W,Shi G,Cowan T et al., “The Response of the Southern Annular Mode, the East Australian Current, and the Southern Mid-Latitude Ocean Circulation to Global Warming”,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05,32(23), pp.1149-1150.。这也将会对包括南极磷虾在内的众多海洋生物的渔业产量造成冲击。对于我国而言,海洋及周边陆地区域大气环流的变化可能对降雨产生明显影响。降雨量变化会导致陆地营养物质向海洋运输规模和时空分布格局的改变,从而影响海洋牧场和离岸养殖海域的水质状况、初级生产力水平。这应当成为深蓝渔业发展中必须考虑的问题。特别是海洋牧场建设中,营养盐和初级生产力改变直接影响海藻床和牡蛎礁等生态基础设施的生态稳定性,成为海洋牧场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气候变化导致海洋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及幅度改变
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由温室气体排放引发的全球变暖将会使得极端厄尔尼诺事件与极端印度洋偶极子事件的发生频率大大增加[注]Yeh S W,Kug J S,Dewitte B et al., “El Nio in a Changing Climate”,Nature, 2009,461(7263), pp.511-514.[注]Cai W,Borlace S,Lengaigne M et al., “Increasing Frequency of Extreme El Nino Events due to Greenhouse Warming”,Nature Climate Change, 2014,4(2), pp.111-116.。海洋气候事件频率和幅度的改变,引起海洋水温、环流的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带来系统性的冲击。对深蓝渔业而言,最明显的改变即是海洋渔业资源空间分布和丰度的变化。事实上,不少气候事件的发现都是从渔业资源的变动中获得的。作为目前最为活跃的海洋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简称ENSO)现象是热带太平洋乃至全球气候系统中最强的年际变率,不仅可以直接改变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渔业资源分布[注]Lehodey P,Bertignac M,Hampton J et al.,“El Nio Southern Oscillation and Tuna in the Western Pacific”,Nature, 1997,389(6652), pp.715-718.[注]Chavez F P,Strutton P G,Friederich G E et al., “Biological and Chemical Response of the Equatorial Pacific Ocean to the 1997-98 El Nio”,Science, 1999,286(5447), pp.2126-2131.,还能引发全球气候变化进而对世界渔业生产产生重要的影响[注]Wallace J M,Gutzler D S,“Teleconnections in the Geopotential Height Field during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Winter”,Monthly Weather Review, 1981,109(4), pp.784-812.。在正常气候条件下,赤道西太平洋的海温高于东太平洋,赤道表层洋流向西流动,南美洲西海岸的秘鲁、厄瓜多尔沿岸海域长年维持东南信风产生涌升效应,将海洋深层的营养盐带至海表,使该海区成为浮游动植物的富集区和鱼类的集聚区。当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赤道上长年盛行的东风减弱甚至转为西风,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升高。东太平洋不断积聚的高温水团抑制深处冷水的上涌,造成浮游生物因缺少营养盐而繁殖减退,大量的鱼群和其他海洋生物也因为温度的升高和食物的减少而死亡或他迁,沿岸国家的渔业资源也因此遭受巨大破坏。研究表明,在发生厄尔尼诺的年份,太平洋鲣鱼围网捕捞渔获量重心更偏东、偏南,而拉尼娜发生的年份渔获量重心更偏西、偏北,渔场的空间分布的年际变化非常明显,最高偏移可达30个经度[注]周甦芳:《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对中西太平洋鲣鱼围网渔场的影响》,《中国水产科学》2005年第6期。。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并没有固定的周期,一般每3-7年发生一次,且强度不一。海洋气候事件对远洋渔业时空分布的影响最为明显,对渔业资源监测探测技术的要求大大提高。这方面研究水平不高、积累不足,已经成为我国远洋渔业新资源开发中的一个重要不确定因素,增大了深蓝渔业成本和风险。此外,厄尔尼诺等海洋气候事件对台风、季风及我国近海环境产生重要影响。这也是我国促进离岸养殖、海洋牧场可持续发展所必须考虑的因素。
(四)气候变化导致海洋灾害发生频率和幅度改变
各类海洋灾害中,台风及其引起的灾害性海浪和风暴潮对深蓝渔业影响最大。特别是由于深蓝渔业生产经营于离岸较远海域的空间特点,及其生产设施装备占固定成本比重大的技术经济特征,使海洋灾害对深蓝渔业的不利影响大于传统渔业。IPCC对台风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做了系统性评估,得出的结论有:一是自1970年代以来,北大西洋强飓风年际发生次数增长,并且此增长与热带海水温度上升有关;二是全球一些海域的强台风占比增加;三是全球热带气旋年际变化趋势不明显,没有证据表明有减少的趋势;四是随着全球持续变暖,未来强台风(飓风)的强度将继续增大,引起的大风和降水都将增加。另一方面,全球变暖造成全球海平面上升,使风暴潮发生的频率和破坏作用都大大增加。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沿海地区高潮位呈显著上升趋势,风暴潮灾害的次数、强度和发生时间跨度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注]谢丽、张振克:《近20年中国沿海风暴潮强度、时空分布与灾害损失》,《海洋通报》2010年第6期。,也增加了极端灾害的发生频率[注]Karim M F,Mimura N,“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Sea-Level Rise on Cyclonic Storm Surge Floods in Bangladesh”,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08,18(3), pp.490-500.。我国1954-2012年的潮位记录数据显示,沿海极值水位的增长速率达2.0-14.1毫米/年[注]Feng X,Tsimplis M N,“Sea Level Extremes at the Coasts of China”,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2014,119(3), pp.1593-1608.。未来随着海平面继续上升,据估计到2100年风暴潮强度将上升2%-11%,发生频率将增加6%-34%[注]Knutson T R,Sirutis J J,Garner S T et al., “Simulation of the Recent Multidecadal Increase of Atlantic Hurricane Activity Using an 18-km-Grid Regional Model”,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2010,88(10), pp.1549.。由于深蓝渔业的设施化特点,其生产设施和配套设施都部署在极易受海洋灾害侵害的区域。台风引起的大风大浪对渔船、离岸浮式网箱、养殖工船结构具有很强的破坏作用,同时也易引起鱼类等养殖生物惊恐、挤压和擦伤。风暴潮引发的增水和海浪冲击对码头和辅助船舶等沿岸配套设施具有极大威胁,对深蓝渔业经营造成了巨大风险。一旦造成破坏,损失极大。因此,气候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深蓝渔业的经营成本与风险。
(五)温室气体增加导致海水酸化、海洋缺氧等现象发生
海洋酸化引起了海洋生态系统的整体转变。研究表明,在海水酸化条件下,珊瑚与贝类的钙化量下降[注]王鑫、王东晓、高荣珍等:《南海珊瑚灰度记录中反映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信息》,《科学通报》2010年第1期。。海洋酸化也会影响鱼类的听觉、嗅觉等感觉器官,从而对洄游、摄食和繁殖等行为产生影响[注]Zhang D J,Li S J,Wang G Z et al.,“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Acute Toxicity of Ocean Acidification Driven by CO2 and Hcl on Several Marine Copepods”,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 2011,50(3), pp.631-636.[注]Zhang J,Zhang Z,Zhang Y,“Ocean Acidification and its Impacts on Marine Ecosystem”,Marine Geology Frontiers, 2012.。对于海洋浮游植物,虽然理论上由于CO2浓度升高增加了光合作用的底物浓度,但由于海水酸化对细胞产生的胁迫作用[注]高坤山:《海洋酸化正负效应:藻类的生理学响应》,《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第2期。,其对光合作用是否具有促进作用还取决于其他环境条件[注]Gao K,Xu J,Zheng Y et al., “Measurement of Benthic Photosynthesis and Calcification in Flowing-Through Seawater with Stable Carbonate Chemistry”,Limnology & Oceanography Methods, 2012,10(7), pp.555-559.。从海洋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海洋酸化会通过食物网,将其初级效应传递到上级营养层,从而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注]Rossoll D,Bermúdez R,Hauss H et al.,“Ocean Acidification-Induced Food Quality Deterioration Constrains Trophic Transfer”,Plos One, 2012,7(4), pp.e34737.。虽然不同类型生物对海洋酸化的适应性不同,但由于海洋酸化将导致若干物种消亡,因此将降低海洋生物多样性[注]Fabry V J,Langdon C,Balch W M et al.,“Ocean Acidification’s Effects on Marine Ecosystems and Biogeochemistry: Ocean Carbon and Biogeochemistry Scoping Workshop on Ocean Acidification Research; La Jolla, California, 9-11 October 2007”,Eos Transactions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2008,89(15), p.143.。对于远洋渔业,海洋酸化的影响需要从大洋生态系统视角进行系统评估,目前的研究尚不能评估其具体影响。对于海洋牧场,由于近海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水平高,低氧与海洋酸化发生耦合作用,海洋酸化的负面影响将更为显著。
综上所述,以离岸深水养殖、远洋捕捞、海洋牧场为主要形式的深蓝渔业,与海洋和气候变化密切耦合在一起,因此要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深蓝渔业,必须更加重视海洋环境与气候变化的影响。
三、基于气候变化的中国深蓝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我国深蓝渔业目前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海洋牧场、离岸养殖、远洋渔业新资源开发规模均比较小,技术体系、经营模式尚未定型。前瞻性做好对气候变化的应对准备,对于深蓝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发达国家在发展海洋牧场、深水养殖和极地渔业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可以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发展深蓝渔业提供借鉴。挪威在发展深水网箱养殖过程中,通过颁布实施《水产养殖法案》,对养殖生产链条各个环节进行了全面规范,特别是对养殖区域范围、间隔等作了详细规定,同时确立了根据海域环境承载力确定水产养殖规模的制度安排,并建立了对养殖区域水文、环境和生态的监测制度[注]张静、韩立民:《主要沿海国家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情况综述》,《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5年第1期。。良好的制度安排,有力保障了深水养殖的健康发展,也为及时了解掌握气候变化对生产经营的影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创造了条件。挪威、日本在开发南极磷虾资源的过程中,始终将渔业资源监测探测技术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超前进行技术准备和资源调查,为南极磷虾渔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国远洋渔业新资源开发过程中,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资源时空分布格局变化的不确定性,参照挪威、日本做法,加大对资源监测探测技术的研发力度,是降低经营风险、确保产业稳定运行的重要举措。
根据我国深蓝渔业发展基础和现状特点,建议在以下方面开展加强对气候变化的应对工作。
1.加强气候变化对深蓝渔业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大量证据表明,全球气候变化正在对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带来重大影响。海洋渔业是高度依赖于海洋生态系统的生产活动。加快深蓝渔业发展,首先应当加强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特别是与离岸深水养殖、海洋牧场、极地渔业等深蓝渔业所在海域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我国正在推动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立项过程中,应当适当考虑气候变化对深蓝渔业发展影响的相关研究,为国家决策和企业经营提供理论支撑。
2.加强深蓝渔业海洋环境监测系统。深蓝渔业是以高技术、集约化、规模化为特征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渔业相比较,其单位经营规模、占用海域面积与技术装备水平都有了极大提升。依托养殖基地、海洋牧场建设海洋观测系统不仅在经济上可行,而且很有必要。当前,以大连獐子岛集团、山东烟台东方海洋集团等为代表的现代渔业企业,已经在各自养殖区范围内建设了海洋观测系统。但由于企业观测网覆盖范围过小,对于大尺度的海洋环境变化(如黄海冷水团的年际变化)难以实现提前感知和有效预测。由于海洋监测是有明显规模经济和非排他性特征的公共产品,因此国家应当加大对海洋监测体系建设的支持,由政府投资建设覆盖我国管辖海域的海洋观测系统,并实现观测数据的开放,为深蓝渔业企业投资决策和风险防控提供信息。
3.加强深蓝渔业技术装备研发。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对海洋捕捞和养殖生产造成极大损失。深蓝渔业中,海洋牧场和离岸深水养殖主要位于离岸数公里到上百公里的开放性海域,生产经营风险高于传统水产养殖模式,对技术装备的抗风浪、抗海流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加快深蓝渔业发展,一方面可以加大对深蓝渔业技术装备相关科研活动的支持力度,在科研资源分配中予以适当倾斜,一方面可以将深蓝渔业装备纳入远洋渔船建造财政支持范围内,通过系列化的财税支持政策,推动深蓝渔业技术装备发展升级,提升应对气候变化风险能力。
4.加强深蓝渔业风险防控体系建设。与传统渔业相比,深蓝渔业主要面对以下两方面的风险。一是自然风险,深蓝渔业大多位于离岸较深开放性海域,遭受自然灾害破坏的风险更大;二是经营风险,深蓝渔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投资规模大、周期长,受市场波动影响更大。气候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上述风险。因此,针对深蓝渔业经营特点建立风险防控机制,尤为必要。一方面,应当将深蓝渔业纳入海洋渔业政策性保险制度设计的整体考量,并根据气候变化对深蓝渔业的影响予以适当倾斜;另一方面,应当鼓励沿海地方政府建立深蓝渔业商业保险补贴制度,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激发保险企业拓展深蓝渔业保险的积极性。
5.加强高素质深蓝渔业劳动者队伍建设。深蓝渔业属于比较典型的海洋高技术产业。应对气候变化对深蓝渔业影响的各项措施,都需要高素质的经营者、管理者与劳动者来实施。目前传统海洋渔业从业劳动者很难胜任,有必要针对深蓝渔业需求设立专业化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将深蓝渔业培训纳入国家职业教育体系,设立相应学科,鼓励有关职业教育机构设立相关专业。渔业主管部门应当鼓励深蓝渔业企业采取定向委培、职工夜校等多种方式提高职工素质和专业技能。沿海地方政府应当将深蓝渔业职业培训纳入渔业安全生产的总体布局,变单纯的安全培训为综合性职业素质技能培养,并酌情加大培训经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