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入科教育考核对急诊科护生针刺伤发生率的影响

2018-11-29,,

循证护理 2018年11期
关键词:针头伤口试卷

,,

针刺伤对于临床护理人员来说是最常见的职业性损伤之一[1],针刺伤的危害对于护士来说是在所难免[2]。对于临床护生来说,缺少临床技能累积,缺少足够的自我防范安全理念,缺乏操作的安全意识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加大了针刺伤的发生率[3]。本研究以2016年8月—2017年1月和2017年8月—2018年1月于福建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急诊科护生共200名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入科教育考核在降低针刺伤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1月于福建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急诊科实习的护生100人作为试验组,2016年8月份—2017年1月份于该院急诊科实习的护生100人作为历史对照组。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入科教育,包括急诊科的常见疾病及其护理措施、科室布局及物品放置、科室人员介绍、相关规章制度、针刺伤的简要预防及处理流程等。

试验组除了入科教育外,增加以针刺伤相关预防处理措施等方面内容为教育重点。包括:①标准预防的基本知识,如标准预防的概念、正确的洗手方法、医疗废物的分类及归属等;②针器伤暴露原因,如防护意识淡薄、操作不规范、操作环境差、护理工作负荷过重、针器处理不规范、病人不配合等;③预防措施,如健全心理素质、规范操作、操作过程中要保持充足的光线、正确并立即处置使用后的针头等利器、操作时戴双层手套等;④紧急处理流程,如正确挤压并清洗、消毒、包扎伤口,发生针刺伤后根据情况按时预防性用药,针刺伤上报处理并定期检查和随访等。入科教育结束后立刻进行考核。

1.3 评价方法

试验组考核的形式为试卷答题,考完后当场批改试卷,并公布答案,让护生记录其错误的地方并立即学习。出科后记录该批护生针刺伤发生次数及人员,并根据考核及针刺伤发生结果不断改进入科教育针刺伤预防的侧重点。试卷自行设计,由3位医院感染专家修改并确认其效度。其内容包括标准预防的基本知识、针刺伤的发生原因、预防措施、伤口处理及上报流程4个方面的内容。试卷共25题,包括单选题11题(44分)、多选题4题(16分)及判断题10题(40分),满分为100分。统计护生试卷各个内容的得分,并通过得分率来看护生对针刺伤各个方面掌握情况,得分率=(实际得分/最高可能得分)×100%,回收率100%,合格率100%。

1.4 统计学方法

对所测数据使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常规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生基线资料比较

本研究共纳入护生200人,其中试验组100人,年龄19岁~23岁(21.3岁±1.0岁);对照组100名,年龄19岁~23岁(21.3岁±0.9岁);试验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文化程度、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护生一般情况比较 人

2.2 试验组入科教育考核总体情况

试验组入科教育考核总成绩为85.9分±7.4分,详见表2;对试验组的成绩与针刺伤发生情况进行相关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21,P=0.04),认为针刺伤考核掌握程度与针刺伤发生率存在相关性。

表2 试验组100人入科教育考核总体得分情况

2.3 两组护生针刺伤发生情况(见表3)

表3 两组护生针刺伤发生情况比较 人

3 讨论

3.1 针刺伤的危害性

针刺伤是护理职业工作中导致血源性疾病感染常见因素之一,是由医疗利器如注射器针头、医用缝针、手术刀片、采血针等导致的损伤[4],达到能够使护理工作人员出血的皮肤损伤,污染的针头刺伤又是医院感染梅毒、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严重传染病的重要传播途径。针刺伤约占锐器伤的66.6%[5],易发生在护理工作的多个方面,如静脉输液过程中易发生针刺伤的时段有配制药液、有双手回套针帽、插输液器、拔针,为病人采血时也易被刺伤。同样的,对临床护理实习生来说,缺少实践基础,各项操作技能生疏,发生锐器伤的风险也就更高。而在发生针刺伤后,不但会导致各种血行传染病的传染,更由于年龄小,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会产生很多负面的心理反应,如恐惧、担心、自责等,使护生留下不良的心理阴影,尤其是患有传染病者对护生的心理影响更大,影响着以后的护理职业生涯。

3.2 入科教育考核的必要性

从表2得分可看出,标准预防基础知识与针刺伤暴露原因2个方面的得分较高,而预防措施及伤口处理及上报流程两个方面的得分相对较低,分析原因可能是在校和实习时课程关于标准预防基础知识掌握较好,身边针刺伤发生较为频繁,所以护生对引发针刺伤的原因比较熟悉;伤口处理及上报流程和预防措施两项得分相对较低,分析原因可能是护生对而护生对具体护理工作中如何正确预防针刺伤及发生针刺伤后处理流程等方面知识尚缺乏。从表3可知,给试验组实施入科教育考核之后,针刺伤的发生率为13%相对于历史对照组的发生率26%明显降低。对比其他研究,张延婷等[6]研究表明,实习前职业防护教育预防针刺伤的效果中,提高了25%针刺伤防护知晓率,而针刺伤发生率仅下降了5.6%,无明显效果,究其原因是实习前防护教育对于未下临床实习的护生来说缺乏实践基础,而入科教育考核在实习期间进行则能避开理论与实践脱离的弊端。护生针刺伤入科教育考核只是平时带教老师对学生进行入科教育时新加的1项授课内容和考核项目,相对占时少,效果显著,对护生来说入科教育考核是必要的。带教老师在入科教育时加强关于针刺伤预防及伤口处理方面的教育,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传授教学当中,可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实际实验、集思反馈等[6]。杨莲芬[7]研究显示,将常规计划教育培训对比使用多元化职业防护教育如技能演示,情景模拟等相结合的授课方式进行对比,常规计划教育后的针刺伤发生率为43%明显高于多元化职业防护教育的针刺伤发生率17%,原因是通过多重手段增强实习护生对针刺伤相关防范意识可主观上改正他们侥幸心理,让他们在思想上严加重视,从行动上配合对针刺伤进行正确处理,增强他们预防针器伤的主观能动性。另外,各个科室各位带教老师有不同的教学侧重点,有的注重科室专科护理理论知识、有的注重护生实际操作技能水平,但是老师们可根据考核后的结果发现护生在预防针刺伤方面的薄弱环节,并将其纳入入科教育的核心点。首先,需要加强入科教育在针刺伤方面的防范和处理意识。对每1位实习护生都讲解针刺伤相关的易发生环节和常见的错误范例,并由带教老师示范动作加强记忆。其次,讲解可由针刺伤传播的常见传染疾病如乙型病毒肝炎、艾滋病、梅毒等的危害、首发及先兆症状,并对有此疾病病人接触过的针器而发生针刺伤的情况应该怎样预防性治疗及常规检查。再者,就入科教育针刺伤方面的内容实行试卷考核,内容包括针刺伤的发生原因、预防措施、伤口处理及上报、常见针刺伤引发的传染病及其后果等各方面的内容。考完后当场公布答案,由护生自行批改试卷,让护生记录自己错误的地方并立即再学习,强化记忆。带教老师在护生实习过程中不定时检查与指导,指导实习护生做好正确地防护,改正不安全行为,例如:用手分离针头、回套针帽等。但仍有较多的人发生针刺伤可能是对针刺伤的防范意识没有投入到平时的实际行为中[8]。

3.3 实施入科教育考核可减少护生针刺伤的发生率

把职业安全防护当作一门课程投入到带教计划中,是保护每个护生身心健康的必要举措,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将针刺伤列入入科教育中并作为一项标准课程。将标准预防基础知识:规范洗手、操作时戴手套、护生在操作过程中应使用正确并足够的防护用具,严格实施规范操作[9];标准操作:正确处置已使用过的针头,不要用双手回套针帽,分离针头或把取下的针头不要重新插到输液器,应当把已使用过的针头直接放到锐器盒中[10];紧急处理伤口:正确清洗消毒及包扎处理伤口。立即用健侧手由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流动的干净水对伤口进行冲洗,并使用肥皂液清洗受伤部位。待伤口清洗干净后,采用75%的乙醇或0.5%碘伏对伤口进行消毒,包扎伤口。被污染针头刺伤后,应及时填写锐器伤登记表并尽早进行上报,进行更进一步的处置[11-12]。

4 结论

本研究对比两组针刺伤的发生率,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实践证明,强化入科教育考核,培训护生规范临床操作,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减少由针刺伤所致血行疾病的发生和对心理造成的不良影响,保障护理实习生一个相对安全的学习及实践环境。综上所述,实行入科教育考核,能降低实习护生针刺伤的发生率,提高针刺伤相关防范知识,树立正确的职业安全意识,具备较高的职业防护技能。

猜你喜欢

针头伤口试卷
为什么伤口愈合时会痒?
为什么在伤口上撒盐会疼?
具有喇叭口结构的防刺伤针头帽的设计与评价
小小针头不迷路
胰岛素针头可以重复使用吗
那只给我带来伤口的大橘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
Module 1 Euro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