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散结通脉方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影响

2018-11-29谢婷婷郭家娟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8年22期
关键词:通脉颈动脉硬化

谢婷婷 郭家娟

(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

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逐渐加重,常引起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的重要原因〔1〕,其发病部位表浅,发病时间较早,因此,颈动脉粥样斑块常作为疗效的观察点,为治疗及预防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提供有力证据。本文观察痰瘀同治理论的散结通脉方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72例,年龄35~75岁,脱落3例,均为患者个人原因退出试验,无药物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参加研究前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4例,治疗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吸烟、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诊断标准

1.2.1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标准 根据2011年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制定的《血管和浅表超声检查指南》〔2〕,内中膜厚度(IMT)≥1.0 mm为内膜增厚,局限性≥1.5 mm定义为斑块。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2痰瘀证候要素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4〕,主症:胸闷或痛、头晕;次症:肥胖、脘腹胀满、口黏、困倦;舌脉:舌质瘀暗或隐青,苔腻;脉滑或涩。具备主症及次症2项,结合舌脉即可诊断。

1.3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3.1纳入标准 ①符合颈动脉斑块诊断标准者(IMT≥1.5 mm);②中医辨证确认为“痰瘀阻络”者;③签署知情同意书。

1.3.2排除标准 ①急性心肌梗死、稳定型心绞痛、心绞痛分级属Ⅳ级或分层为高危险组、重度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症候群、颈椎病所致胸痛者。②合并重度高血压、心肺功能不全、重度心律失常、空腹血糖>7.0 mmol/L者;③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者;④近3个月内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⑤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包括本药)。

1.4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制药有限公司)0.1 g每日1次睡前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20 mg每日1次睡前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散结通脉方(丹参、降香、水蛭、茵陈、泽泻、枳壳、陈皮等药物组成),每次1格,每日2次,早晚餐后温开水冲服。中药均由四川新绿色药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两组均治疗12 w后观察疗效指标。治疗期间,合并高血压患者继续正规降压治疗,合并糖尿病者继续正规降糖治疗,并准确及时记录,高脂血症患者停服其他调脂药。

1.5检测指标及方法

1.5.1血脂 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2 w采集空腹血样本,于本院检验科检测。

1.5.2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2 w各记录1次。①颈动脉IMT测量:采用 GE vivid7彩色多普勒超声,探头频率为7.5 MHz,由固定人员检测,于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沿血管长轴测量管腔IMT,在此处及前后1 cm处测3次,计算平均厚度值。②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将IMT≥1.5 mm定义为斑块形成,不考虑斑块的长度,而将各孤立性斑块的最大厚度相加,得到两侧颈动脉斑块积分之和,即斑块总积分。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χ2、t及秩和检验。

2 结 果

2.1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脂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TC、TG、LDL-C均有所下降,HDL-C有所升高,且治疗组在降低TC、TG、LDL-C上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2)P<0.05;下表同

2.2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IMT、颈动脉硬化斑块Crouse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颈动脉IMT、Crouse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颈动脉IMT和Crouse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两组颈动脉IMT及斑块积分比较

3 讨 论

目前研究认为,炎症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发病机制〔5〕,脂代谢异常,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内皮受损,激发炎症反应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属于中医“脉痹”,其病因多由气血阴阳亏虚,导致气滞、痰浊、寒凝、血瘀等致病因素,结合任继学教授提出的伏邪理论〔6〕及现代医学证据,认为伏痰、伏瘀是动脉粥样斑块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病理因素〔7,8〕。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因某些疾病治疗过程中,症状痊愈,但未治根本,导致痰浊之邪伏于体内,这种“伏痰”之邪与动脉粥样硬化期的病理过程具有相似之处,高脂血症等原因导致血管内皮受损,血小板聚集,形成粥样硬化〔9〕。而血管损伤进一步激活凝血系统,导致血栓形成,影响血流,此时痰瘀伏络,壅塞血脉,邪胜正虚则触动而发〔10〕。在心则为胸痹心痛,甚则为真心痛,在脑则可发为脑卒中等疾病。他汀类药物在降低血脂水平上效果明显,同时具有抗炎、改善血脂内皮功能、稳定斑块的作用。本研究散结通脉方是由丹参、降香、水蛭、茵陈、泽泻、石菖蒲、郁金等药物组成,方中以活血通经丹参为君药,活血祛瘀,功同四物;臣药以茵陈、泽泻以利湿化痰,佐药以降香、水蛭等散瘀定痛,使药以枳壳、陈皮等行气化痰,使气顺而痰自消。全方配伍有散有行,共奏化痰散结之功。综上,基于痰瘀同治理论的散结通脉方逆转动脉粥样斑块疗效满意,充分验证了痰瘀伏邪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病理基础及发病机制。

猜你喜欢

通脉颈动脉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立普妥联合降脂通脉汤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疗效评估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4类人别轻易按摩颈椎
药品包装用复合膜与通脉颗粒的相容性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
通脉降糖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观察
祛脂定斑汤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痰瘀互结型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