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体现教与学的力量
——以中德小学数学教学的比较研究为例

2018-11-29湖北武汉市育才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28期
关键词:圆规画圆深度

湖北武汉市育才小学 关 蓓

课堂教学,每天都在教室里真实地发生。尽管教室都是由大同小异的空间构建的,但不同的教室里,教与学的力量有着不同的呈现方式和结果。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与课改初期相比,我们更加理性地探索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实现从“知识为中心”向“学习为中心”的转变、从“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的转变、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在此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叩问:今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的效果如何?下面就以我们开展的中德小学数学教学的比较研究活动为例,梳理几点认识,力图使我们的视野更开阔,思考更缜密,方法更多样。

一、缘起:探寻数学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价值追求

说到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主要是教学方法的变革。不管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自主探究式、合作学习式,等等,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既有其优势,也有其局限性,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一直在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学生今天学什么

所谓“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人类几千年来创造的文化和当下日新月异创新的科技,学生在短短十几年的学习阶段如何掌握传承?显然,学习的内容必定需要精选,一定是智慧含量高、可迁移的内容;一定是能让学生举一反三、由表及里的内容。知识的学习不是根本目的,关键是让学生真正拥有获得知识的学习方法,培养数学核心素养,让我们的课堂实现从“知识为中心”向“学习为中心”的转变。

现在学生学习主要是以“课”为单位,每节课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以适应“课”的要求。然而以后的终身学习,并没有“课”的限制,更多的是个性化的学习,所以,学习内容的掌握更需要学习方法的匹配,学生的学习必然要从浅表学习走向深度学习。学习方法的习得,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的教法得当,因此,教学内容、教法与学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学生今天怎样学

“学习是人类倾向或才能的一种变化”,我们对学生学习的理解为:第一,一定是有学习意向的;第二,融合了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学习;第三,学习是有渗透性的,能诱发内在潜能。

从组织形式上看,学生是在班级中进行学习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16世纪系统地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的理论,以班级为单位的授课方式一直沿用至今,它的时间、内容和进程都固定化、形式化。我国教育家孔子提倡因材施教,而班级授课制强调的是统一,齐步走,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这是不利于因材施教的。即便在班级授课中力求做到因材施教,但是教师如何教与学生如何学,还是会受到班级学生人数、学生差异程度、教师专业能力等因素的制约。

从能动性上看,学生的学习有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判断学生学习是主动还是被动的,主要看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将新知纳入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系统中,进行加工、创造。

从学习过程来看,学生的学习需要有学会、会学、易学的学习路径,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应用能力,在独立思考中提升思维品质。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两个转化”: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科课程知识,将学科课程知识转化为学生知识。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探索、理解的机会和引导思考的问题,要围绕核心概念展开教学,并给予学生加工、处理问题的时间。

3.学生学习的效果如何

学习的效果要看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多大程度的发展,这首先是价值判断,其次是事实判断。教师的“教”只有落实在学生的“学”上,才能真正体现教与学的力量。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思考,笔者的工作室邀请了来自德国的数学教师Mr.Ingo Hahn以及他的校长Mr.Bodo Delfs一起开展了“同课异构”研究和论坛,共同探讨教学方法的变革。

二、实践:中德教师同课异构同中求异

因为德国小学学制为4年,其国内是统一的课程标准,教材有多种版本,所以我们商议确定用育才小学的五年级学生作为对象,双方各选一名教师执教《圆的认识》,教材分别选用我国人教版数学教材和德国萨克森州的数学教材,开展了别开生面的中德同课异构。课后,我们还对参加学习的学生进行了测试,并进一步开展论坛交流。

(一)万婕老师执教《圆的认识》

万老师的教学主要由四个板块组成:

1.初识圆,从学生认知起点设问

万老师提出问题:“圆和这些平面图形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这一次提问,是在学生回顾已认识的常见的平面图形之后引出,适时地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心理平衡,激发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表象直观感受圆的特点——由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

2.用多种方法画圆,边画边想

万老师提问:“想一想这个圆可能是怎样得到的?”老师应该有这样的经历:由于课前学生已准备好圆规这个学具,学生自然而然地脱口而出:“用圆规画。”而万老师追问:“可能怎样得到?”,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追问中思考逐渐深入。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到圆可以在自然运动中产生(水滴的涟漪、手臂的运动等),也可以利用多种工具得到——画或拓印,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用圆规,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用圆规画圆时,万老师提出:“边画边想,如何用圆规画圆?”根据老师的问题,学生在操作中对圆规的针尖、两脚距离进行观察和思考,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以及半径、直径之间的关系。

3.探究圆的特征,深入思考

万老师提出:“关于圆,还想研究什么?”这个问题有效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 “最近发展区”——从以往相关的研究经验出发,独立思考“关于圆,我们可以研究些什么”,让学生在课堂上从 “我根据老师要求来学习”走向“主动思考我能研究什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4.渗透数学文化,感受数学魅力

万老师选取了墨子提出的“圆,一中同长也”和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记载的“圆出于方,方出于矩”,以及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圆,从宏观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认知领域,让学生们真正领略了“圆”散发的独特魅力。

我们从万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感受到了她侧重于教学内容的挑战性和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课堂中有5次提问和独立思考,通过好奇、自然、有挑战性的问题引领学生参与螺旋上升的学习活动,突出了深度思辨的思维导向。

(二)德国教师Mr.Ingo Hahn执教《圆的认识》

Hahn老师这节课上了60分钟,一是相对于德国课堂,学生人数太多了,有36人;二是因为双方使用英语,有些专有名词对学生来说比较生僻。他先用10分钟向学生们讲解了圆心、半径、直径等基本概念和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并演示如何用圆规画圆。后面留出45分钟让学生练习各种层次的画圆,整个独立练习的时间占整节课的75%。另外,有5分钟的全班交流总结。

课前Mr.Ingo Hahn做了大量的教学准备,他一共设计了三个板块的练习,每个板块的练习又分三个水平,不同水平的练习用黄、蓝、绿三种颜色加以区分。第一板块是要求学生使用圆规任意画圆、指定半径长度画圆;第二板块是应用模板画圆,给学生提供了有圆心、半径和水平线的模板;第三板块的练习不提供任何辅助,要求学生独立画出由圆构成的图案。对于这三个板块的练习,Hahn老师的处理方式也不同:第一板块基础练习全班都做,老师进行巡视;根据学生基础练习的完成情况,选择第二板块中相应水平的练习,分发给学生继续完成。当学生完成后,就可以自主选择第三站的练习。课堂中,学生可以自由地在教室里行走,到挂有老师标准答案的黑板前对答案,或到后排的学习区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老师只是适时协助有困难的学生完成任务。学生在完成每一板块的练习后,都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呈现出来:很开心、一般般、不开心。德国老师认为:“犯错误是学习中必要的过程,要在错误中不断更正,不断进步。”练习的过程,学生可以自我选择、自我评价、自我更正,是美好愉悦的学习体验。

练习完成以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你们知道如何画出一朵花吗?”学生踊跃发言,非常乐意将自己的经验与同学分享。

Mr.Bodo Delfs校长说:“德国非常注重学生的学习,会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教学内容;德国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分配不同的任务,独立解决问题。”总之,德国老师的课堂力求减少教学流程的繁杂,教学结构简单明了,营造自由、自主、多元化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度加工,教师注重引导、辅导,“变教为学”。

三、思考:深度学习异中求同

何谓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相对于传统的外部灌输、被动接受、指示符号的“浅层学习”而提出的。它是指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学生运用所学的本学科知识和跨学科知识,运用常规思维和非常规思维,将所学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交往技能的认知策略。同课异构两节课,分别代表了中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展示两国教育的标准、教材、课堂教学方式的异同。课后,对分别参加两节课的学生进行了测试,优良率100%,学生都喜欢各自老师的方法。尽管这两节课在内容、课堂教学方式上各有特点,但又都很好地体现了意义建构、知识迁移、问题解决、思维提升,其本质是学会学习、学会应用的深度学习。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共同组成的,只有教师深度地教,才有学生深度地学;学生只有真正地深度学习,才能有效培养核心素养。教与学的辩证处理,教师必须考量学习内容、学习过程,智慧地选择教学方法,合理安排如何教,合理安排如何学,让我们的课堂体现教与学的力量。♪

猜你喜欢

圆规画圆深度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画圆法”在力学解题中的应用
画圆的月亮
圆规画圆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圆规
《圆的认识》教学实录
深度观察
圆规小姐圆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