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下的课堂 手尖上的智慧
——《圆的认识》说课稿
2018-11-29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畅家巷小学孙燕燕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畅家巷小学 孙燕燕
【说课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第一课时。
【授课背景】
小学六年级学生。
【说课过程】
一、教学研究
1.说教材
遵照课标,对比不同版本的教材,我试图寻找教学的着陆点、侧重点。“圆”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唯一一个曲线图形,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对圆积累了一些直观经验。该内容是进一步系统研究圆,掌握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从知识和思想方法等方面为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
2.说学情
通过学情前测,56%的学生混淆球体和圆,54%的学生不能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中出现的圆,35%的学生听过圆心、半径、直径等名词,47%的学生有用圆规画圆的经历。通过对教材的解读和对学情的分析,我找到了教学的着陆点和侧重点,即尊重学生认知起点,关注知识的自然生成,聚焦学生的思维提升,让核心素养真正在课堂上落地。
二、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1.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观察 、发现、操作、质疑、体验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和培养数学交流能力。
知识与技能:知道“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找圆、画圆、折圆中,积累学习经验,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认识世界、解释生活。
2.重点难点
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
三、教法与学法
你怎样去教去学,也许比你教什么学什么更重要。本节课我以“数学活动”引领全课,将情境教学法、问题导入法、活动教学法有机贯穿于教学各个环节。引导学生采用观察讨论、自主探究、实践发现等学习方法,让他们在动中学,在做中悟,并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充分遵循“感知—表象—概念”这一认知规律。
四、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发现圆
1.摸圆:游戏导入新课,同学们很快摸出圆的诀窍是什么?通过直观触摸体会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不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2.找圆:圆对我们并不陌生,请仔细找找身边的圆说一说。
【设计意图: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先从捕捉生活中的原型入手,在厚重的感性经验支撑下,孩子们通过手、眼感知和对比,初步建立圆的表象】
(二)动手操作——探究圆
活动一:猜圆
1.创设数学游戏: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画的点多,规则:只借助直尺找到下面这个定点距离等于2厘米的点。
【设计意图: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设计这样的活动,让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
2.学生动手测量,自主探究,操作实践,得出:到这个定点等于2厘米的点会组成“圆”。
【设计意图:在这里,采用自主探究为主,小组交流合作为辅的学习方法,在一步步的测量操作中训练思维,培养能力】
3.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动态演示学生寻找的过程。
【设计意图:逐步感知圆的特征,同时渗透极限的数学思想,也为初中继续学习圆打下认知基础】
活动二:画圆
1.交流分享多种画圆的方法,评价每一种画圆方法。
【设计意图: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的体验画法的多样性】
2.介绍圆规画圆过程(课件圆规):第一步:尝试画圆,交流分享操作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第二步:总结经验,二次画圆。在“动”与“不动”中理解圆心、半径、直径的含义。第三步:质疑解惑,初识特征:要描述我们画的圆,要说清楚哪些要素呢?为什么?明确: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设计意图:用圆规画圆的过程本身就是圆的特征的体现,在画圆的活动中,我和孩子共同经历着发现和思索的每一个瞬间,真正享受着“做数学”的快乐】
活动三:折圆
将圆形纸片作为研究对象,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经历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的过程后,激励学生比一比谁的发现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怎样找到圆心?你们能发现圆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吗?最后总结梳理出圆的特征。
【设计意图:学生的智慧来自指尖,将数学操作作为学习的手段,最终实现操作活动数学化。在折一折、量一量的过程中进行数学的思考,实现知识的建构,发现出圆的特征】
(三)拓展思维——理解圆
1.墨子说:“圆,一中同长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2.质疑解惑:“正三角形等也是一中同长吗?”呼应前面的情境,激起认知冲突,升华对圆的特征的理解。
【设计意图:数学的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文化的传递和情感的渗透】
(四)归纳整合——梳理圆
回顾学习过程,交流学习收获。
【设计意图:反思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收获,体验成功的快乐】
(五)深入生活——欣赏圆
带领学生欣赏各个领域的圆,感受圆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视野,感受圆的魅力,欣赏数学之美,提升人文素养】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我能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敢于跳出教材、整合教材。课堂上,我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充分的机会让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动口,在多种感官的协调下发现真知,提高认识,提升能力。当然仍有不足之处,但至少我已摸索在创新的路上。回味上课的经历,我在磨练中感受着蜕变,在蜕变中丰盈着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