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组立作业流水线模块化技术应用

2018-11-29胡明东

科技与创新 2018年11期
关键词:套料胎架工时

胡明东

(常石集团(舟山)造船有限公司,浙江 舟山 316000)

我国是造船大国,现代造船模式要求造船企业实现均衡、快速的总装造船[1]。因此,在船舶建造中,缩短前道工序的作业时间,做好组立阶段先行小组立的部材装配和焊接,在船体建造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小组立作为船舶零部件的最小单元,对其进行归类划分,建立小组立生产流水线,对实现船舶智能化生产具有重要意义[2]。

1 作业流水线的布置

对于小组立来说,要想使作业流水线化,场地的面积有多大,要建造多大的船,吊机的起重能力有多大等都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其中,需要考虑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现场作业的流程是怎样的,各作业工种是如何分配的。

如果事前没有考虑清楚这些问题,极易出现作业效率更加低下,甚至还不如没有流水线的情况。鉴于此,我们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设计了这样一套作业流水线,作业流程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我们设计的车间场地面积为L×B=100 m×30 m,根据设计理念,无论是从强度,还是从现场实际考虑,这样的设计面积对于10万吨船舶以下的建造小组立部材是没有问题的;每一片移动胎架都是根据设计工作图上小组部材最大尺寸衡量设定的。当然,如果有的小组部材超出一片移动定盘尺寸外也没有关系,因为它们每一片是联系在一起的,可以共用。

图1所示的作业工序如下:船番号部材分料→配材→装配→自动角焊机焊接→打磨→修补→翻身→火工→出栋。

2 移动胎架部材的配置

2.1 母船型的部材表list

根据流水线上的移动胎架合理放置部材,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首要条件就是根据分段名制作出每一条不同母船型的list.在制作这个样表list之前,首先要根据CAD工作图抽出小组立需安装部材,其次根据移动定盘大小进行套料,确定现场按照图纸进行部材摆放。

2.2 母船型的CAD部材套料

根据CAD工作图导出小组部材,然后根据移动胎架实际面积在CAD中按照1∶1的比例进行套料。此套料图做成后,配布给现场,现场按照这个配布图进行配料和作业。

3 实际效果

上述小组立作业流水线化的实例在我们船厂经过实践及对比后,无论是从小组工时及劳动力来看,还是从劳务费等来看,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将小组做流水线和小组不做流水线进行对比发现:在同等的焊接长度条件下,不做流水线的小组车间人数为30人,做流水线的车间人数为19人,从人数对比来看,移动作业流水线减少了11人,人数的减少势必带来工时的减少。按照一天作业8 h来计算,每天可以减少88 h,一个月按工作日22天来计算,可减少1936 h。工时的多少必然会直接影响到劳务费的核算,按照上述一个月减少的工时来计算,如果一个工时为20元,一天就可节省1760元,那么一个月就可节省38720元,按一年来计算:38720×12=464640元,一年将近节省50万元,可以给公司节省很大一笔成本。当然,小组作业流水生产线也是要投资的,这个投资的成本粗步计算在5年内就可以收回,而且最主要的是,作业流水生产线上很大一部分焊接是用自动角焊机来焊接,焊接品质是有保证的,人只要在旁边观察就可以了,一个焊接作业人员可以同时管理多台自动角焊机,无需很多人来焊接,操作简易、方便。况且从市场经济角度来说,船建造的越多,成本节约就越多。另外,从建造的周期来说,为下道工序组立中合龙甚至大合龙建造节约不少时间。这就是小组立作业流水线生产带来的益处。现场新技术改造及创新使生产过程和施工过程得到了有效优化,提高了生产效率,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从而缩短了船舶的现场施工周期。

4 结束语:未来课题方向

造船形势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未来将会朝着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如何应用好新技术、新工艺,控制成本[3],减少无谓的浪费,提高造船效率,已日益成为船企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4]。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是我们每个造船人今后努力的方向,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1] 周波.船体建造流程的虚拟仿真[D].杭州:浙江大学,2014.

[2] 赵德鑫.小组立智能流水线关键技术分析[D].镇江:江苏科技大学,2017.

[3] 刘文强.船舶修理技术工艺应用与改进分析[J].珠江水运,2014(13):66-67.

[4] 李艾荣.船舶修理技术工艺应用与改进分析[J].科技风,2013(10):91.

猜你喜欢

套料胎架工时
基于SPD系统的板材自动套料软件研发与实现
大规格套料钻的设计与应用
直接读取三维数据的套料方法应用
面向智能生产线的船舶曲面分段通用胎架设计
浅析国有企业如何推行标准工时管理
基于模糊PID控制的船用胎架高度联控方法研究
悬臂钢桁架的临时支撑胎架安装与拆除工艺
特殊工时制不能成为企业“变相剥削”的工具
面向船舶制造的柔性胎架调节设计
船体零件套料的发展及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