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的发展对策

2018-11-29

大学教育 2018年9期
关键词:双一流中心

(湖北文理学院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开启了我国高校进行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征程。“双一流”建设方案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新时代的发展纲领,目的是通过建设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全面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在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新时代,地方高校也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繁芜艰辛的升级挑战。地方高校普遍存在着学科水平不高、科研实力不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等问题。树立学科强校战略,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是“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提档升级的首要任务。

分析测试中心是科学研究的主要载体,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依托,是科研提档的有力支撑。是否拥有一个规模可观、高新精密仪器齐全的分析测试中心成为衡量高校科研与教学能力水平的重要指标。分析测试中心是高校科技基础条件中最重要、最关键的平台,是一个单位科技实力的标志,也是汇聚一流科技创新人才、承担重大项目、产生高水平研究成果的重要基础[1]。《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创新型教育计划,强调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做出贡献。高校的分析测试中心集中了各类高新精密的仪器设备,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更是学科交叉和创新实践的公共服务平台[2][3]。

一、地方高校成立分析测试中心的必要性分析

(一)分析测试中心是地方高校学科强校之基

学科是大学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承载培养人才、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的平台,是大学建设的核心和根本。纵观国内高校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可清晰地发现学科水平较高的高校,通常都有一个或若干个分析测试中心。985、211高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大部分也都是以分析测试中心为班底逐渐发展起来的,即便在各个省属高校中,分析测试中心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建立,逐渐成为各个高校科研实力的中流砥柱。研究表明,分析测试中心的发展正经历第三个黄金期。第一个黄金期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第二个黄金期集中在“211”和“985”工程的实施;第三个黄金期便是目前“双一流”背景下,科学研究发展开始由量变向质变的跃迁[4][5]。

(二)分析测试中心是地方高校“引凤筑巢”之基

近几年,地方高校在人才引进中举步维艰,在人才或团队引进后效果达不到预期值,而且每年还有不少高学历人才流失,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学校缺乏支撑科研发展的平台和环境。人才引进伊始的待遇并不是最重要的,高等院校要想真正吸引人才,必须建设一流的科研平台,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这才是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核心。地方高校的教师常常不得不通过国内外访学或攻读博后等方式,利用外部资源来完成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工作,这在理工科尤为普遍。有志于科研的教师,无不对“985”、“211”高校的分析测试中心羡慕不已,迫切希望地方高校成立分析测试中心,完善科研链条体系,塑造科研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生态模式。

(三)分析测试中心是地方高校科研提档之基

在高校“双一流”建设国家战略的大势下,科学研究在大学功能中的地位更加凸显,科研实力几乎确定了高校的水平。在项目、论文以及科研奖项上,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地方高校的发展瓶颈。关键原因在于地方高校科研底蕴薄弱、学术氛围匮乏。如何挖掘各个高校现有的科研存量是至关重要的,分工和效率是能够在现有条件下有效提升科研业绩的切实方案。从事科研人员的精力是有限的,“五加二”“白加黑”的透支战略是不可持续的。如德式生产线一样的分工合作和高效运转,必能最大化激发科研成果的井喷。根据理工科的科研规律,应将科学研究加以岗位分工,附以团队运作,在单元化的流程中完成科研成果的数量积累,逐渐向质量跃迁转变。理工科的科学研究可分为科学设想、试验验证、成果凝练,其中试验验证中必不可少的便是分析测试,其具有普遍性和公共性,是最适合进行集中资源搭建的科研服务载体。

(四)分析测试中心是现代大学之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基础上,现代大学还成为先进思想的发源地和高新技术的集散地。新时期高校的五大功能均离不开高水平科学研究的支撑,分析测试中心作为学科良性发展生态圈的关键一环,承载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尤其是对地方高校的科研发展,更是起着加速器的作用。地方高校要想在科学研究、先进思想和高新技术等领域有所突破,发力点要从科技出发,集中资源建设适宜科技创新的硬件平台和软环境,分析测试中心便是科技创新驱动学校事业发展、不断向现代大学蜕变的技术载体。

二、地方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的功能定位

(一)分析测试中心的核心功能是分析测试

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的核心功能就是为全校提供分析测试和技术服务,无论什么时候做好测试和技术服务都应该是分析测试中心的中心任务。分析测试中心的建设将经历由小到大的过程,但建设伊始就应该是高起点、高标准的;不建则已,建则一流。针对地方院校的实际校情,分析测试中心建设的第一期必须紧紧围绕科研瓶颈,采用“规模适宜、标准完善”的思路,选定几大重点学科亟须的测试领域,集中资源配置,突出分析测试功能。分析测试中心的首要任务是服务于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在后续架构完善和能力拓展的基础上,逐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测试服务;最终将分析测试中心建成科学研究基地、现代实验教学基地和区域测试服务基地。

(二)分析测试中心是校企联合技术攻关枢纽

在建设分析测试中心的过程中,必须汲取国内高校40年来分析测试中心的经验,结合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国内科学研究和产业技术升级的趋势,不能仅将分析测试中心的功能局限在分析测试上,应该结合为各类企业检测产品时发现的品质问题和技术缺陷,分析企业产品品质不良的原因、技术工艺以及装备水平等,借助学校的科研力量开展针对性技术研发或工艺革新,为企业产品提质、技术转型升级提供系统化、专业化的解决方案,将高校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地方企业的实际生产力。

(三)分析测试中心是检测培训服务平台

选拔学校优秀人才,组建专业化的分析检测团队。根据学校人才培养需求和地方企业员工的培训需求,培养一批技能型的分析测试人才。注重企业人员培训,支持工业企业建立内部培训与再教育体系,开展以分析测试技能为主的专业培训,完善产业的人才结构,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战性。依靠分析测试平台拥有的人才、信息、专业理论、科技成果以及实用技术等异质性创新资源,为高校所在地区的创业创新注入科技的力量,提升双创的核心质量和效益;通过学校的技术转移和服务指导,向创业者提供技术支撑。

(四)分析测试中心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示范窗口

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分析测试中心,在建设伊始就要开展大规模调研,重点调研双一流院校的分析测试中心建设方案、制度体系和运行模式,调研几个具有实验室检测资质的大型企业化分析检测中心,学习企业化管理模式和经验。建设规划期,以国家示范性基地为模板,尽量以CMA(计量认证)和CMAS(实验室审查认可∕验收)的标准统筹设计方案,将分析测试中心建设成为学校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典范和学校优势学科建设成果的展示窗口。

三、分析测试中心管理及运行模式

(一)分析测试中心的硬件架构体系

分析测试中心的建设应有充足的空间和符合CMAS认可的环境配套条件,建筑面积以2000~3000平方米为宜,根据分析测试中心规划可分期建设。大型仪器设备集中配置,通常要求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必须注意防尘、防潮、防腐、防震、恒温等问题。根据重点发展的学科类别,整合学校大型仪器资产,组建服务于理工科的测试平台。分析测试中心可由预处理平台、化学组分分析、物性分析、生物分析、微观形貌分析和综合分析平台等组成,也可以将各平台分为预处理实验室、色谱实验室、光谱实验室、质谱实验室、X射线实验室、电化学分析实验室、元素分析实验室、波谱实验室、热分析实验室和电镜实验室等。

(二)分析测试中心的人员管理机制

专业人才是分析测试中心的发展之本。高水平的专业测试人才是高新仪器效益最大化的保障,仪器使用者的技术能力和责任心决定了分析测试中心的水平。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和制定与岗位相适应的激励机制是分析测试中心建设初期的重要课题。人员管理必须明确岗位待遇、职称晋升程序和绩效考核制度,激发分析测试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考虑设置以“有效机时”为主导的归一化考核机制,实行基础绩效+奖励绩效的二次分配模式[6],按劳取酬,优劳优酬,并设立特别贡献奖,每年甄选优秀,大力表彰,标榜示范。根据国内分析测试中心运行的经验,在人员职称评聘程序中,可以考虑打通高级实验师向副研究、研究员职称晋升的通道,在整个高校的绩效工资分配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公平。针对分析测试中心运行过程中的工作需求,可实行事业编制管理和雇员制聘用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工作效率。根据分析测试中心发展需求,引入客座研究人员机制,以分析测试项目背后的技术革新为载体,制定分析测试与研究开发交互的系统解决方案,提升分析测试中心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三)分析测试中心的制度运行体系

分析测试中心起始的规模、仪器数量可以少,但制度必须健全。仪器采购论证、招投标管理、档案管理、预约与查询制度、共享管理、队伍测试服务制度等必须全面细致,具有真正的可操作性。分析测试中心的运行体系,应最大限度按照客观制度实施,尽可能减少人为主观审批。为强化分析测试中心在学科发展中的地位,最好由校级领导挂帅,由专管领导常务负责,打造现代分析测试中心运行体系。现代分析测试中心应有统一的网络管理平台,实现平台的配置、管理、服务、监督与评价的全链条有机衔接,能够开展实时的网上预约与查询;分析测试中心在建立伊始就要杜绝特区、特权,全预约、全透明,服务流程网络化,减少环节,提高工作效率。为提高设备利用效率,宜采用有偿收费的模式,采用阶梯计时计价制度,制定校内收费标准和校外收费标准,并呈交物价管理部门审核,财务管理纳入学校统一管理。分析测试工作应实行限时响应制度,缩短样品检测周期,实行培训后的自主上机与无人值守门禁制度;制定严格有效的分析测试中心安全管理条例,实施常规化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的监督制度;仪器维护保养必须到位,制定故障维修24小时或48小时响应制度。通过互联网、手机微信、纸质传媒同步推广推介,逐步扩大分析测试中心的社会影响力,引导更多科研项目和企业技术升级依托分析测试中心完成。在日常的运行管理上,开展制度化、标准化管理,实现管理方式的智能网络化和掌上移动化;针对后期可能出现的部分设备零散分布,可采取协同联动下的服务模式,创新专业设备管理模式,实施自管、共管、托管和租管模式,保证分析测试中心的正常运行。

(四)分析测试中心的基金支撑机制

为保障分析测试中心的有效运行,参考国内成熟的分析测试中心资金保障体系,宜在学校的财务预算中设立分析测试中心的扩容基金、维保基金和测试基金。扩容基金是指根据分析测试中心设备现状和学科发展需求,每年或每隔2~3年,新增或更新一些仪器设备,通过学校的集中招标采购实现。维保基金主要用来维持大型仪器设备运行期间的设备保养、耗材采购和故障维修。测试基金主要用来鼓励广大教师在校内更多地使用分析测试中心的仪器设备,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促进分析测试中心平台上的学科交叉和成果汇聚。测试基金不但能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机时利用率,还可以支持优秀青年教师的科研创新,解决优秀青年博士群体入职初期经费不足的难题,稳定年轻的科研人才队伍。测试基金的管理可类同于校内科研培育基金或者从科研培育基金中分出一部分,专门用于学校分析测试中心的检测费用。

四、结语

在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学科强校成为各个高校的共识,科学研究在现代大学体系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分析测试中心作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关键技术平台,是高校学科强校、提升科研水平的重要板块。本文在解析地方高校成立分析测试中心必要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分析测试中心的功能定位,探讨了分析测试中心的运行模式,为助力地方高校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中心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坚持党建融入中心 铸牢首责使命担当
既要靠近制造中心,也要靠近科研中心 人工智能如何“聪明”地行进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先定中心后搭配
“双一流”为“青椒”打造更大舞台
“双一流”后,高校改革何处去?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