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泛娱乐化”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
2018-11-29
“一个时代的兴起,不可以没有任何指导思想,没有任何价值体系,没有任何远景,对于人类的各大问题没有任何提案。”[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社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为宏观背景,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实现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随着经济和现代科技的发展,网络愈发渗透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之中。但在后现代主义和消费主义文化观的影响下,网络文化呈现出“泛娱乐化”特点,娱乐日益成为“塑造政治、伦理和日常生活的一个强大的、充满诱惑力的手段”[2]。由此可见,网络文化泛娱乐化对社会审美观念、核心价值体系和传统文化思维模式等的挑战、冲击和排斥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产生了及其深刻的负面影响。
一 网络文化“泛娱乐化”现象
“泛娱乐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以娱乐化的外衣来包装事件和话题,吸引民众的关注度,提升热度的同时,追求轰动效应,这就导致了该事件和话题本身具有的意义被掩盖;第二,片面性地扩大网络文化的娱乐功能,弱化其在教化民众、文化指导和塑造审美等方面的功能,使得民众在个人情趣、审美和智取等方面趋于平庸。
网络文化的“泛娱乐化”弱化了人们的理性思维,使其不追问事件和话题本身的意义和价值,一切都是娱乐,一切只为娱乐。其结果就会如尼尔·波兹曼在其《娱乐至死》中所说:“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宗教、政治、新闻、体育和教育等事业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3]泛娱乐化是对主流价值的消解或解构,这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二 网络文化“泛娱乐化”下社会价值观现状
在网络文化“泛娱乐化”现象的冲击下,我国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它既给网络文化受众提供了价值多样性的选择空间,也让受众群体感到疑惑和迷茫。受网络文化及其泛娱乐化的影响,受众群体的价值观多元化,呈现消极和积极并存的状况。
(一)关于理想、梦想之类的积极信念逐渐淡化
网络文化“泛娱乐化”现象下,娱乐主义的思想盛行。网络受众群体长期受娱乐思想的熏陶,理想、梦想等相关的积极信念逐渐被瓦解,积极进取的意志被削弱,追求崇高理想的激情被淡化。例如,对明星的过度包装导致网络文化的受众群体迷失在浮躁而虚无的世界中,过度追星,原本崇高的理想也不得不向现实利益低头。此外,网络文化中的“消费主义”观念,使得一些经济能力有限的受众群体被影响,使其喜欢通过网络进行炫富等行为,从而陷入盲目、非理性消费,此种行为伴随着新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传播世俗化价值取向和信仰,如果任其滋生和蔓延,必将冲击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勤俭节约等道德规范,同时更不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二)对道德的判断力日益薄弱
道德观念是人们评判是非对错的重要标准。随着网络文化“泛娱乐化”的影响,部分受众群体过度推崇享乐主义和网络文化中的低俗部分。不管是影视作品,还是互联网信息,都存在着一定的暴力、黄色、低俗的文化内容,这往往给人们带来低层次的满足,而这种满足被误以为是崇高的精神追求。这种错误的认识使得部分受众群体将个人感官享受置于道德观念之上,致使其在现实生活中责任意识缺乏、道德认知欠缺,甚至误入歧途,走上犯罪之路。
(三)审美观念日趋平庸和世俗化
审美观念,主要是指民众分析和鉴赏美德的能力,包括对美的评判标准和对美的反应。伴随着网络文化的泛娱乐化,受众群体追求现实原则和快乐原则驱动下的感性体验,其审美不再追求精神的理想性和价值的深度,审美能力也在泛娱乐的低俗文化中趋于平庸和堕落。
(四)人生观价值观被扭曲
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由于受到网络文化中西方“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等消极思想的影响,受众群体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渐被扭曲,出现了片面强调自我价值和自我成就等观念,否定传统价值观,盲目推崇西方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同时,这种泛娱乐化裹挟着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侵蚀一些青年人的善恶判断力、基本生活辨别力、人生道路选择力。
三 网络文化“泛娱乐化”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对策
网络文化“泛娱乐化”现象的背后是众语喧哗,是传统主流价值观的消融和退让。只有培育社会群体的价值共识、加强对网络文化内容监管,才是破解这一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的正确路径。
(一)培养价值共识、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和变革的重要时期,价值共识的培育,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网络的特殊性决定了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在网络上分享动态、信息等,不同的价值观在网络空间中得以存在和传播,被不同的人和群体接受,从而形成多元的文化,促成众声喧哗的景象。在喧嚣的网络空间要积极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思潮的产生、发展、演变规律和传播本质,自觉抵御和划清是非、善恶、曲直等价值范畴,降低被误导的风险,提升主流价值观的学习力。价值共识是社会群体价值意识形态的核心,是公众在文化多元、利益多元等基础上寻求的最大公约数,它有助于增强凝聚力,使其朝着共同的目标奋进。
(二)掌握网络话语权,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培育
话语权既可以引导社会舆论,也可以传播价值导向,话语权关乎方向、精神和价值引导。传媒大亨默克多有一句至理名言:“谁掌握了信息的入口,谁就能够掌控世界。”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空间更加广阔,各种网络人物、网络话题和舆论层出不穷,其影响力从网络投射到现实社会中,掌握网络文化空间的话语权,就掌握了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主导权和引领权。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培育,需认真分析和研判网络话语权背后所隐含的思维前提和理论基础,从而实现网络话语的源头把控、专项治理、系统掌握、综合整治。
网络文化的泛娱乐化,虽然满足了部分受众群体的娱乐追求,当以快餐式享受为特点的娱乐文化传播形态被赋予庸俗的文化标签后,它无法在价值性、崇高性和引领性方面找到安身的场所,更无法兼顾发展和完善自我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大程度地整合了各阶层的价值需求,将中国传统和优秀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发展与世界认同的普遍价值观念结合起来,能够成为中国个阶层最全面的、最大化的价值追求。而要在网络中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影响,就必须积极关注网络空间和平台,掌握网络的话语权,扩大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
(三)加强网络文化内容的监督管理,从源头上净化网络文化
网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为网络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生存空间和话语攫取权。但是,网络技术却异化为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人们所感受到的这种自由自觉的虚拟劳动带来的不是幸福而是不幸,网络空间被集体性的迷失、公开的谎言和对大众的欺骗所占领。网络文化的泛娱乐化,娱乐是该文化最大的追求和价值所在,娱乐的对象可以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一切东西,而随着这些对象被娱乐化,主流核心价值取向被边缘化,甚至弱化。
泛娱乐化的本质是披着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西方社会思潮,这种意识形态的扩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培育造成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消费主义主张价值是虚无的,只有消费才是真实的,值得被追求。它弱化了关于社会价值的理性思考和价值反思,人们的精神和社会思想被沙漠化,缺乏对自我价值和意义的追求,从而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如同空中楼阁。因此,我们要在网络文化空间中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就必须抵制网络文化的泛娱乐化,加强对网络内容的监管,从源头上净化网络空间和文化内容。网络文艺工作者们也要加强自身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担起必要的责任,创造出高水平的文艺作品,既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要自觉抵制低俗文化和泛娱乐化。文化艺术工作者们在网络平台发表的相关内容和作品,应该积极反映和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积极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条件。
总之,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网络文化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培育开创了新的路径。面对网络文化的泛娱乐化现象,以及因此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带来的巨大冲击,我们要积极认清网络文化泛娱乐化背后的本质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培育。
[1]杜维明.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M].北京:三联书店,1997.
[2]贝斯特,凯尔纳.后现代转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