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核心素养之社会责任的培育行动研究
2018-11-29陈纯玫
陈纯玫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登峰小学)
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教育部要求,教师要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把学业质量要求和核心素养共同放在教育实践中。
在我看来,在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中,社会责任这方面是首要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自尊自律、文明礼貌、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群体合作意识等。有了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才能成为有担当、有爱心、心理健康的人,才能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因此,我在班级管理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有梯度地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社会责任感”,就是通过分层教育方式,让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结合本班实际,以诚信友善、合作担当、法治信仰、生态意识等培养来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对不同学生提不同的目标以期达到良好的培养效果。如对行为习惯差的学生开展“对自己负责”的教育,渗透“对同伴负责”和“对家庭负责”的教育。先从简单的日常行为习惯做起,先管理好自己的行为。有时帮助同伴、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对行为习惯一般的学生开展“对同伴负责”和“对家庭负责”的教育,我们引导这部分孩子多为别人着想,多帮助别人,主动在家做家务,为家里的弟弟妹妹做榜样等,同时还渗透“对社会负责”和“对人类的生存环境负责”的教育。与家庭、社区联手,加强对行为习惯好的学生开展 “对人类的生存环境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教育。我们与家长沟通、与街道社工沟通,把这部分孩子带出去,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如节日去社区慰问孤寡老人、慰问孤寡老教师廖老师、到社区参加公益表演等。
二、成立课题,定下培养和研究目标
1.形成一套社会责任的培育方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以各任课教师为课题组成员,成立《小学生核心素养之社会责任的培育行动研究》课题,制定三种类型(行为习惯好、行为习惯一般、行为习惯差)学生核心素养之社会责任的目标体系,形成可操作性、针对性强的社会责任培养目标。
2.通过研究的开展,力求学生社会责任行为习惯的巨大改变
学生行为习惯的改变不单在部分学生身上,而是以个人为辐射点,遍及全班每一个学生,使得班级学生精神面貌发生大的改变,并且能体现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的方方面面,真正做一个道德高尚、礼仪文明、有责任心的人。
3.使家长的育人观念和方法发生转变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占的比重非常大。因此,我们在此次的研究中,不但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和良好行为习惯,而且要通过与家长的共同合作,达到家长育人观念与方法的转变。
三、确定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的方法
1.校内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家庭是联系学校、社会的桥梁与纽带,我们通过家校合作来逐步提高家长在培养孩子社会责任感方面的意识,收到内化自律的效果,并以其作纽带,与家长共同合作,达到家长育人观念与方法的转变,有效提高了课题研究的实效性,更快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成为有担当、有爱心、品质高尚的人。
2.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能在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基础上将其作为培养孩子人格品质形成的结合点进行密切配合,有意识地多向孩子提供良好的反复的习惯训练。课题组教师重视把教材中有关社会责任的内容作为重点来讲,同时结合课外的行为习惯教育对学生进行渗透,潜移默化。
3.学校活动与街道活动相结合。遵循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礼仪规范,以尊敬人为基础和教育的重要内容,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以系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我们重视参与社区的活动,坚持把学生带出去的原则,让学生先后参与街文化站组织的文艺活动、经典诵读活动、禁毒宣传、孤寡老人慰问活动等,多渠道、多形式让孩子们去参与社会、认识社会、融入社会,激发其社会责任感。
4.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班里的少先队活动与本课题研究内容相结合,把内容渗透在活动中,让学生时时都能够体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自觉去履行社会责任。班里每个星期的少先队活动主要与社会责任挂钩,如“我是礼仪小天使”“交通安全齐参与”“珍爱生命、拒绝毒品”“大手拉小手,亲子过中秋”等活动,针对社会责任、亲情等方面去设计,让孩子们的心中充满爱和责任感。
通过两年的行动研究,我们对研究对象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汇总,发现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强,研究获得一定的成果,也得到了学校和家长的肯定。同时,参加课题实验的教师对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有了很好的研究经验,形成了社会责任养成模式,积极撰写了相关方面的论文,理论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对进一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打下很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