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表达本位,不妨从文本的体式入手
——以散文《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教学为例

2018-11-29陆金花江苏启东市聚阳小学

教书育人 2018年28期
关键词:天游峰体悟外貌

陆金花 (江苏启东市聚阳小学)

叙事记人类散文有着自身的创作特点,教师必须要遵循这一文体的体式特点,在“遵路识斯真”的基础上,让每个学生感受这类散文创作的一般写法,让学生感受散文以及“这一篇”独特的写作策略,更好地引领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苏教版六下《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主要描述了作者游览武夷山天游峰时,巧遇天游峰的扫路老人的经过。笔者尝试从散文的体式入手,以感知、吸收作者的写作方法为核心,旨在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

一、类比辨析,在揣摩中感知语言描写的表达价值

教学中,教师直击中心,引领学生关注、圈化课文中描写扫路人的语句,并将其划分为外貌类、行为类、语言类等,从整体上感知作者刻画人物的基本方法。最后,将教学聚焦于对扫路人三次语言描写的体悟与感知上。

首先,利用多媒体将扫路人三段语言呈现出来,引领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并相机思考:哪些语言最能体现老人自信、豁达的个性?让学生从第一句中“不累,不累”“扫一程,歇一程”等感受老人不以扫山路为苦的乐观品质,从第二句中“实在离不开”“我能舍得走吗”感受老人对大自然的眷恋与喜爱;从第三句中“30年后”“照样请您”感受老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自信。而对于第三句话的教学,可以与前文中作者的问句有机结合,感受老人应答的干脆与敏捷,在如此高龄还能第一时间接住作者的问话,实属不易。

正所谓“言为心声”。教师摒弃其他文字的干扰,直接聚焦中心,引领学生在分别体悟每一段话中的言外之意时,再以整合感知的方式探寻语言表达上的异同点,让学生在感知内容、品析形式的基础上,深化对老人品格的体悟。

二、联系统整,在细节处洞察动作外貌的表达效果

散文对人物特点的刻画,通常都是全方位的,这篇散文作者除了运用语言进行刻画之外,还运用了最典型的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将人物立体化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教师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圈化课文中描写老人动作和外貌的语句,并相机补充句式:我感受到老人豁达自信的品质,是因为……教师在引领学生交流分享时,对学生进行这样的指导:首先,作者为什么要将外貌的描写分成两次?让学生意识到这是作者与老人相处的真实再现。起初,作者邂逅老人,无意间地打量,外貌描写只关注人物的轮廓;但随着对老人的了解,作者与老人近距离接触、细致观察后,外貌描写就相对细腻;其次,对老人动作的体悟两处细节不容忽视,一是老人扫地时“哗——哗——”的节奏声响,也是其内在心境的自然体现,二是老人“悠然地伸出七根手指”,尽显幽默本色,毫无劳作后的疲倦感。

作者对外貌和动作的描写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色,教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原本零散的信息有效整合,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借助统一的线索加以点拨,引领学生在聚合性思维下,体现了散文体裁的内在特点。

三、聚合而悟,在衬托中感知侧面烘托的表达奥妙

课文题目为“天游峰的扫路人”,一眼可以看出以人物特点的描写为主,在感知了作者的正面描写之后,教师就引领学生关注这些看似与人物描写毫不相干的语段,并进行思考:这些语句都是在描写天游峰,这与课文所描写的这位老人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学生在深入思考后认识到:“武夷山第一险峰”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但在扫路人眼中却成了享受;“银丝”“抛”“风一吹就能断掉”极力营造出不安全感,与老人口中“舍不得离开”形成对比,老人的乐观开朗也就显而易见;“上山九百多级”,借助游人对步数的计算和切身感受,从侧面揭示了老人内心不急的特点,正是将登这九百多级石梯作为一种享受。

在散文创作中,采用侧面烘托的方法,就是为了更好地增加人物的品质厚度,让散文更具隐喻性,让散文弥散着鲜明的文学气息和情感深度。

总而言之,叙事记人类散文有着自身的创作特点,教师让每个学生感受这类散文创作的一般写法,让学生感受散文叙事以及“这一篇”独特的写作策略,更好地引领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天游峰体悟外貌
丹山碧水
文化遗踪
懂,才能得
武夷山归来
奇特的蛇鹫
点评曹海永老师的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教学散记
写好人物外貌
体悟伟大梦想 汲取创新力量
外貌与内在
解题中的数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