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沟通的两扇门
2018-11-29吕慧艺
□ 吕慧艺
孩子不听话,不愿意跟父母说话,甚至对家长撒谎等,都是家长与孩子沟通效果差的表现。问题出在孩子身上,根源却在家长那里。怎样才能和孩子有效沟通呢?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它包含着两大要素,即思想一致和情感通畅。我们可以把这两大要素比喻成通达心灵的两扇大门。第一扇门是情绪情感,第二扇门才是言语意义。与人沟通的时候,唯有通过第一扇门才能够有机会打开第二扇门。而只有当第二扇门也打开的时候,才能真正通达心灵,才是有效的沟通。
在实际生活中,那些沟通不良的现象往往是因为开错了门,结果就自然被永远堵在了心门之外。可见,沟通中一定不能弄错了顺序,开错了门。而要想顺利通过第一扇门有三个要诀:尊重,接纳,共情。
首先,要学会尊重孩子。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非常强调尊重对咨询的意义,他提出了 “无条件尊重”的观点。主要表现在:关心对方的内心体验;关心他的现状;接纳他的价值观;不做人格评价。尊重可以给求助者创造一个安全、温暖的氛围,使其最大程度地表达自己,使咨询师完整把握、体验求助者的内心世界,激发对方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开发求助者的潜能,使之具有改变自我的力量。尊重具有明显的助人效果,是沟通成功的基础。尊重别人,是沟通心灵的一把钥匙。
其次,要善于接纳孩子。在心理咨询中若要取得良好的咨询效果,需要咨询师既接纳求助者积极、光明和正确的一面,也要接纳消极、灰暗和错误的一面。既接纳咨询师喜欢的、和求助者相同的一面,也要接纳和咨询师不同的、不赞同的一面,还要接受求助者的价值观、生活方式、认知、行为、情绪和个性。总之,接纳就是无条件地接纳求助者的全部。咨询师对求助者没有喜欢、厌恶等情感内容,没有欣赏、仇恨等态度差别。无条件接纳在心灵沟通中同样重要。
无条件接纳的基础是信任孩子,无条件接纳的通道是看到其行为背后的原因或情绪。 当你的孩子说:“我要去杀人,我要拿刀去欺负别人。”如果你不信任你的孩子,你的第一反应是,这么小的孩子就敢说杀人,长大了还得了?这个“长大了还得了”就成了你预设的一个结果,为了避免这个结果,你就要做出一点努力,比如说教,比如打孩子一顿让他知道错了。而如果你信任孩子,你的第一反应是,这个孩子怎么了,发生什么事让他这样愤怒?这就走向了了解的这个通道,在通道的另一头,你会看到孩子经受了什么。 切记:接纳不表示“就让这个孩子去做这个事吧,想做就去做吧”。
最后,能够共情孩子。共情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咨询师借助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咨询师借助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咨询师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由此可见,共情能够使我们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更准确地把握信息。孩子则会感到自己被理解、悦纳,从而感到愉快、满足。这对沟通会有积极的影响,能够有效促进孩子的自我表达、自我探索,从而促进沟通双方更深入的交流。对于那些平时缺少理解、关怀和情感倾诉机会的孩子,则有更明显的效果。
总之,就是要先关注孩子的情绪,因为关爱和接纳情绪是触动这第一扇门的机关。如果孩子接收到的是否定的情绪信息,那么这扇门也就封闭了,你甚至没有机会打开第二扇门,那么说再多也就无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