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预习能力培养再探究
——以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为例

2018-11-29江苏省南通开发区竹行小学卜媛媛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18年25期
关键词:师恩意向建构

江苏省南通开发区竹行小学 卜媛媛

小学语文教学中,预习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实际教学中,预习却又被许多教师所忽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认为学生的预习费时费力,效果却不理想,有时候还会让学生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导致课堂上听课不认真。如何破解这个难题?笔者以为首先在于教师的认识。研究表明,当学生进入高年级之后,其各项能力均有所提升,此时教师应加强对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课前预习方面,从而能够使得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基于这样的认识,语文教师需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笔者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问题驱动,激发预习动机

小学生对于语文的预习这一前奏部分很多时候不够得心应手,甚至是无从下手,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有效引导小学生进行语文课程的提前预习,培养他们的语文预习能力。这是好多语文教师对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预习的认知,其实透过这些现象应当注意到的是,中高年级学生对语文课文的预习,主要还是缺乏深层次动机。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学生拿到语文书之后最喜欢翻阅里面感兴趣的课文,但这种浅层次的动机严格来说并非预习动机,真正的预习动机是要靠问题来激发的。

例如在苏教版五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拿到教材后就会看到《师恩难忘》这一课文,由于是第一篇课文,且里面有学生熟悉的小诗,因而学生有原始的阅读冲动,基于这一冲动,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去驱动学生有效预习。比如笔者设计的问题有:在你的小学生涯中,有没有一个让你印象深刻的老师呢?如果你想描写这位老师,你又会如何描写呢?你知道一个叫刘绍棠的作家是如何描写老师的吗?如果你有这些问题,就带着这些问题去预习《师恩难忘》这篇课文吧,看看预习之后,你大脑中能够出现一个怎样的老师的形象?

实践证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学生的预习就带有方向性。实际上,这样的预习也带有任务驱动的性质,但是教师要注意的是,这个任务(问题)的设计不要过于严格,如果学生在预习中带着压力,那反而会削弱预习的效果。因此笔者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常常带有一些趣味性——笔者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除了文字呈现,还带有趣味的声音,这样学生容易接受预习这一任务,也就化解了预习中的压力感。

二、意向建构,寻找预习成就

预习中的意向建构是非常重要的,一篇课文预习好了,学生大脑中会形成什么样的认识,这是教师必须关注并预设的问题。笔者在预习中常常要求学生在预习之后能够简述课文,要能够较流利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课文大意,更要能够提出自己相对独特的观点。尤其是最后一点,概括学生对文本的整体印象,事关学生预习文本之后整体意向的建构。

譬如在《师恩难忘》这一课文的预习之后,笔者在评价学生的预习结果时,先在展开教学之前跟学生进行了一番交流,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预习,说说对课文中的老师的认识,同时也可以说说自己所想到的关于自己老师的事情与感悟。实际上,这一教学设计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整合自己的预习感受,进而形成预习成就。

比如有学生在描述预习收获的时候说:我觉得课文中的田老师就好像是能够出现在我们身边的真实的老师,因为我的老师也有很好的口才,也能写出好文章,我们也学过课文中的小诗,记得我们的老师当时给我们朗诵这首诗时,我们感觉到特别带劲,因为诗中的一、二、三,都是我们熟悉的数字,可是除了这些之外,诗中还有烟村、亭台、花儿,感觉特别美。记得当时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画,动画中的画面就是这首诗的情形,我们一边看,一边朗读诗,感觉美极了!……此时有其他学生补充:不过,我觉得课文中的田老师讲得有点不一样,他说了是一个孩子牵着妈妈的衣襟,这让我读起来感觉特别温馨,在我的生活里好像还从来没有这样的场景。于是有学生在下面嘀咕:现在哪里会走路啊,都是坐车嘛……其实,现在的孩子确实生活条件不一样了,课文中的描写往往不能走入学生的生活,因而课文的意境更多的时候需要学生结合生活去想象、去构建。正如《师恩难忘》中的师恩,其实并不是体现在许多感人的事迹上,而就体现在学生在预习中从文字中感受到的那些温馨与智慧。而这就是意向,就是预习最期待的效果,有了这样的意向,后面的文本解读将会十分顺利。也因此可以发现,让学生带着建构意向的思路去预习,在教学之前帮助学生强化这样的意向,确实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三、预习反思,掌握预习方法

预习不是一个放而不收的过程,所谓放,就是指学生的预习过程,而所谓的收,就是指预习之后的反思。既然将预习当成一个重要的工作,那就需要让学生明确这一工作的价值,并能够养成预习反思的意识与习惯,尤其是要让他们知道如何能够让自己的预习效果更好。

学生的预习反思通常发生在课堂学习的前后,教师教学之前,已经通过意向建构与强化的方式,让学生对自己的预习过程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那么在教师教学之后,就要留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结合教师的讲解去比较自己预习中的得失。这种比较过程必须充分,中高年级的学生通常已经具有了比较的意识与初步的能力,而且通过比较形成的认识更容易为学生自己所内化,教师偶尔让学生就自己的比较在班上交流,可以强化学生对比较之后形成的预习方法的认识,这也是提升预习能力的一个途径。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面对中高年级学生的特点,需要明确任务、积极引导,这样形成的预习能力会上升为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成为关键能力,而这正是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

猜你喜欢

师恩意向建构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具身感知情境下的游客环境责任行为意向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共叙友情 重温师恩2018“释德扬法师”首届海内外弟子联谊会隆重举行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健身气功·大舞干预对大学女生身体意向的影响
建构游戏玩不够
永铭师恩
永铭师恩
老师,谢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