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浅析“思疑导学”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2018-12-07浙江省义乌市艺术学校吴华平
浙江省义乌市艺术学校 吴华平
2011版《课标》指出:“语文学习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和态度。“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思维只有通过不断地相互摩擦,才会产生灵感。“学习金字塔”(如图)亦表明,“说和做”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可见,主动学习(Active)比被动学习(Passive)的效率要高得多。基于以上理论研究及我校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情况,我校提出了“思疑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致力于小组合作学习,以便更好地“以生为本”。
一、什么是“思疑导学”课堂教学模式
“思疑导学”,顾名思义就是“思考疑问,引导学习”,该模式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爱学习”。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导学与课堂教学是密切相关的,它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形态,主要通过以下流程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思疑导学”课堂教学模式一般分为三个载体、四个方面,它们的主力点都在于“以学生为本”。
1.“思疑导学”的三个载体
(1)思疑卡——设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导学要求,学法点拨,自主生疑。导学要求部分主要告诉学生本课的学习重点及难点,要求学生以此为目标进行学习。学法点拨中,教师通常会给出几个与课文重点相关的疑问,学生根据预习结果或借助网络工具等尝试解决。自主思疑则是思疑卡的“亮点”,学生根据预习提出自己的疑问或思考,是“自主学习”的真实体现。
(2)习得卡——学生通过学习所得进行的练习或操练。习得卡的练习设计要服务于大部分学生,不宜难度过大,要针对本课的重点设计,切忌单一形式的练习,同时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此外,在完成习得卡时,应注意给予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时间,以便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本”。
(3)拓新卡——该卡的设计要有“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应尽可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要求,深入研究,发散其思维,不仅仅局限于课文知识。拓新卡的设计除了涵盖与本课相关的课外知识外,还应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能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做有效铺垫。它不仅能使课堂所学充分应用到生活当中,并且能培养学生不断探究的品质,让学生主动“热爱学习”。
2.“思疑导学”的四个方面
“思疑导学”的四个方面分别从“思”“疑”“导”“学”四字展开:“思”是思考课堂学习内容中全局性、统领性或者启发性和生成性的问题,一般由学生自主解决。“疑”是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和不解,是学生自学生成的关于学习内容的问题。“导”是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生成的情况加以概括总结,并和学生共同研讨解决的教学步骤和课堂流程设计。“学”是学生在课堂中除了自王研学外,还有拓展延伸的学习追求和实施。
根据以上各方面,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课堂要求,我校还制定了对应的学习评价表,重点研究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参与性:
佛堂小学“思疑导学”高效课堂学习评价表评价要素 权重评价内容评价指标等第4 3 2 1参与度 不同层次学生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积极地参与 4学习方法学生学习表现学生在学习时间。内容、方式、评价等方面有自主性的表现;有合作学习的意识,并又成效;能通过探究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技能等4学习效果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落实;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能力得到提高;学习习惯良好2
二、基于小组合作高效课堂中“思疑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
1.学案导学,自主探究——小荷才露尖尖角
“思疑导学”模式坚持“学案导学”。“学案”就是教师按照新课标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提供给学生课前预习及课内自主学习用的学习方案。“思疑卡”亦称“导学单”,以“导学”为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培养小组合作和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由于各年级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预习能力不同,“导学单”的设计也应有所不同。低段教学主要侧重于读准拼音、生字和课文。中段教学则侧重字、词的意思和段落意思的理解。高段教学则要求学生能运用各种修辞、描写手法,抓住课文中心并提出疑问。如五年级上册《慈母深情》一文中,为了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按照高段教学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思疑卡: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导学卡”内容的有效指导,各小组成员通过“独立——合作——深层次独立”的过程,能够较好地对文中的重点段落、句子进行细细体味,通过对“母亲”的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突出“母亲”的“情深”,从而感悟本课的中心思想所在。
2.合作交流,有效互动——横看成岭侧成峰
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知识比较广泛,除精品欣赏外,还包括许多历史典故,寓言、童话故事。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可以采取不同的小组合作形式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小组合作中的“思疑导学”习得这一部分,并不是一味地进行“习题操练”,它也可以是根据学生所学知识进行的理解、感悟和应用。
(1)在有效互动中各抒己见
陶行知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他要求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教会学生自己学,主动地“探究知识的本源,追求知识的归宿”,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指导学生学习,恰当地点拨、引导,才能让所有小组成员都“动起来”,淋漓尽致地畅谈自己的感想和想法。
如五年级下册《将相和》一文中,学生组间自主交流生词、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之后,我便问学生:读了题目,你知道什么?
生:我知道“将”是指廉颇,“相”是指蔺相如,“和”就是和好的意思。
师: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1:蔺相如和廉颇和好了,那么原先是不是不和过?为了什么而事情不和?又因为什么事情和好了呢?
生2:蔺相如和廉颇分别是怎样的人?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很好,这些问题都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于是,我要求学生在小组间对以上问题进行交流、解答。学生们的回答非常具体,你一言我一语,不仅能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而且能从学生有效的讨论中初步感知课文重心所在。这种形式的小组合作跟传统的教学模式截然不同,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根本上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2)情景模拟中激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的确,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明确的主题,模拟生动的情景,配上学生喜爱的头饰、图片、背景,模拟角色表演或导游解说等活动,如此有趣的课堂,怎能不令学生蠢蠢欲动?显然,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个个活力四射,激起潜在的兴趣,更能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
如六年级课文《三打白骨精》一课中,我就要求学生小组间合作,自由安排小组成员角色,表演该课本剧。在表演《西游记》时,各小组充分发挥想象,绞尽脑汁,制作相应需要的道具,改编人物台词。原本以为学生只是按照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角色表演,真没想到他们会如此用心。小组成员之间配合相当默契,演得一个比一个逼真。
实践证明,表演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让小组合作更精彩,让学生更自信,就连平时表现平平的学生,也能很好地融入角色当中,表演得相当出彩。
(3)相互探讨中分享合作硕果
在语文课文中,很多课文不仅作品本身的描写细致优美,而且通常还会告诉我们某种哲理或道理。对于这样的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间相互探讨、共同解决,主动获取知识,悟出其中的真谛所在。这样做的效果远远比教师为学生单方面做出的“总结”要好得多,合作之后的成果更能让学生明白并牢记其中的道理。
如《中彩那天》这一课,我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在短短几分钟的小组合作之后,我有意引导学生:“我觉得‘父亲打电话的时刻,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这句话可以理解成‘父亲打电话的时候车还在自己的家里,所以我家当时还很富有’。”
各小组间纷纷表示反对:生1:我觉得不是这样的。父亲打电话说明了父亲想通了,他决定把车还给库伯,他希望自己是一个诚实、讲信用的人,这里的富有跟“金钱”的多少是没有关系的。生2立刻补充:是的。这里的富有应该理解成具有“诚实守信”的好品质。其余各组对这样的理解纷纷表示赞同,争先恐后地又说出了自己组里的结论。
又如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时,在深读课文后,我让学生对詹姆斯在“钓到大鲈鱼”“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进行相互比较,说说“詹姆斯到底应该怎么做”。由于小组成员间所持意见不同,便展开了辩论。在经过激励的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讨论后,学生明白了这样的道德问题:不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自觉遵守规则。
很显然,在经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后,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的,学生有了自己的见解,不至于被我的“错误”而引导。这种小组间相互探讨的学习形式,会让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更深入,对课文要表达的思想认识更到位。
3.拓展延伸,探求未知——映日荷花别样红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富含哲理的课文,教学这样的课文,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文当中,应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培养良好的生活和道德习惯,也就是说拓展文本的内涵。“思疑导学”中通常是通过学生小组间的交流来探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如《一件运动衫》一文,我以作者和康威先生之间的真诚和友谊为切入点,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在小组之间讨论“我能为他人做什么”。
通过讨论,学生深深体会到了“爱是相互的”——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课外,他们将这个道理应用在了生活中,帮助同学、奉献爱心,着实令人欣慰。
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不是朝夕所能达到的,但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在这条道路上不断钻研探索,不断反思总结。我们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人”。我相信我校的“思疑导学”模式会令我们的语文课堂更扎实有效,更鲜活生动,更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