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审美化的音乐教学策略

2018-11-29陈骁骁

名师在线 2018年10期
关键词:律动音乐作品想象

陈骁骁

(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江苏启东 226299)

引 言

伟大的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音乐是生活的一股清泉;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音乐关乎人的心灵感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无论是音乐欣赏、练唱还是器乐学习,都离不开审美。《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应当与音乐审美体验有机结合。”音乐审美具有感官性、理解性、想象性和创造性。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当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呢?

一、审美感知,丰厚学生的音乐体验

感受音乐、欣赏音乐、体验音乐,首先从对音乐的感性认识开始,即产生感官上的印象。音乐审美感知是学生与音乐作品、音响等直接交互的过程[1]。当我们聆听到美的音乐时,身心就会形成一种愉悦感。这种愉悦感可能是一种优美的感觉,也可能是一种崇高的感觉。音乐的美通过声音传播到我们的耳朵,在我们内心激荡起层层涟漪。审美感知能够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而审美经验又能促进学生的审美感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卡尔·马克思说,“对于不懂得欣赏的耳朵,即使最美妙的音乐也是不存在的”。

例如,苏少版音乐五年级的《蓝色多瑙河》(管弦乐)有五个主题音调,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每个部分的主题设计不同的律动活动,引导学生感知律动与表现主题之间的内在关联。可以运用手臂上升表现“破土生长的小草”,用双手手腕并拢,左右手随着停顿的节奏做“含苞欲放的花朵”;用“右手做涌起的浪花状,随音乐按节拍韵律左右摆动”,表现“浪花亲吻着河岸”;用“伸懒腰、左右撩窗帘、呼吸新鲜空气和把春天请进来”的动作,表现“慵懒的人被春天唤醒”;用“双手拎起两侧裙摆,做打开状”等,表现“小姑娘的舞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精神愉悦,而且能够获得身心解放。正如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所说:“音乐始于人自身内。”通过音乐感知律动,学生对表现方式与音乐结构段落的关联有了清晰的认知,丰富了审美知觉,深化了音乐学习体验。

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是建立在音乐感知的基础上的。在上述教学中,教师要将歌曲结构巧妙地融于学生的视听之中,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积淀学生的音乐体验,让它们沉淀在学生记忆深处,成为丰盈学生音乐生命的精神种子。

二、审美理解,丰实学生的音乐意念

音乐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审美感受、体验,而且力求让学生通过感受、体验形成审美理解,从而把握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进入完整的音乐审美境界。在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的审美感知、想象与理解联通起来,将学生的审美直觉、判断等全面调动起来,从而进入完整的音乐审美境界。对音乐的审美,需要从多个角度展开,从而不断引导学生发掘音乐美的内涵,发展学生音乐素养。

例如,在教学苏少版五年级下册的《森林狂想曲》(器乐合奏)时,教师可先播放全曲,让学生静静地听。有的学生说听到了青蛙声,有的学生说听到了鸟叫声,等等。接着,向学生介绍相关音乐知识:台湾音乐制作人吴金黛的团队深入美丽的大自然,将大自然中各种动物的鸣叫声录制下来,然后配上音乐,用了5年时间精心制作,所以乐曲名字叫《森林狂想曲》,又叫《森林的歌声》,主要表现了森林居民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情景。我们今天聆听的这首曲子为开场曲,是由三个不同的主题旋律伴着多种自然声音组成的“音效”交替而成的。有了这样的音乐知识,学生在聆听时就能用身体律动去表现音乐。例如,在学习主题A时,学生看着教师的手势唱“呱呱”,仿佛和小青蛙打招呼;学习主题B时,学生仿佛在呼吸森林里的新鲜空气,感受小鸟的欢乐学习主题C时,学生明显感受到音乐的欢腾,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打开双手体验音乐,感受奇异花共开5次。在多样化的形式中,学生获得了真正的审美理解。

通过感受音乐作品,了解音乐作品,让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慢慢体味,在审美体验基础上获得审美理解[2]。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的要点,是审美教育的核心。” 学生通过音乐律动,获得一种属于自己的主观意念。这种主观意念慢慢地形成学生的内心感悟。

三、审美想象,丰富学生的音乐感受

想象是学生从精神上把握音乐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是一种高级的音乐审美思维。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激活学生的音乐细胞,打开学生灵性的耳朵,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丰富学生的音乐感受。一件音乐作品,其主要表现就是节奏、节拍、旋律、速度、调式、和声等。这些音乐语言能够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让学生获得智慧的启迪和心灵的慰藉。想象表征着学生内在的精神自由,它为学生的音乐创造提供了隐形的翅膀,能够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例如,苏少版五年级下册的《划船歌》是一首印度尼西亚民歌。该歌旋律优美,连续使用切分节奏和后半拍起唱的乐句。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歌词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学生会了解到这首歌是表现印尼船工的生活的,因此他们的脑海中纷纷浮现船工奋力划船、用力掌舵、海面遇险的场景,从而形成情感上的共鸣。对歌词的诵读,可以打开学生音乐想象的大门,由此用力度变化的声音进行演唱、表现。旋律音区移高,同音同节奏重复,八度大跳等,可以让歌曲变得紧张而充满戏剧性。

想象是学生把握音乐世界的一种特殊思维方式。当学生与音乐、情境在心灵上形成默契时,也就是学生的音乐想象被唤醒之时。学生听于耳、唱于口、得于心,其听觉意象与视觉形象相互转换,这就是学生的音乐审美想象。音乐审美想象为学生插上了一双隐形的翅膀,让学生在通向自由的音乐王国和理想的彼岸路上得到美的享受和教益。

结 语

学生对音乐的审美决定了他们对音乐世界的把握深度。学生通过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想象和审美创造,深度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音乐的艺术表现特质,让学生以一种“更音乐”的方式进行审美活动,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让他们在音乐学习中获得审美的享受和成长的历练。

[1] 杨慧.让生命“在场”:音乐审美体验的诉求[J].江苏教育,2017,(49):56-58.

[2] 谢晖晾.浅谈小学音乐审美教学方式[J].北方音乐,2017,(13):215.

猜你喜欢

律动音乐作品想象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律动世界”展览全接触
“三个经济”律动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摇摆的玉石 律动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