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8-11-29

名师在线 2018年10期
关键词:重难点多媒体文本

高 乐

(黑龙江省勃利县城西小学,黑龙江七台河 154500)

引 言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课程,其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决定了它的学科特点是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为自己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传统的语文教学是学生根据教师的分析讲解来理解文章内容,并从字面理解转为空间想象、从口口相传到消化吸收,进而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这样在教学中难免会有一些内容无法完全理解,更不能正确体会,反而使教学效率变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变淡。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是获取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质的有效途径。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和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课堂升温、效率提高、气氛活跃,更能化难为易、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一、利用多媒体提高学习参与度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1]。”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要贵在参与,而学习的参与度就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最终表现。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呢?运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机整合,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提高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有效保障。

1.培养能力,点燃热情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想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就必须给予学生参与学习的有效方法。把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任务在课前交给学生,既方便学生在课前整理和储存信息,又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并且交给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可谓一举三得。

例如,在教学《贱卖海张五》一课时,备课过程中考虑到学生与泥人张生活的年代相距太远,对清朝末期的社会不甚了解,为弥补学生这一空白点,我让学生课前从网上收集泥人张的相关信息和大量的作品图片。课堂上学生一一展示自己收集的信息,通过这一方式,学生学习的态度变得积极主动。每名学生都对艺高人胆大的泥人张充满敬佩,被其高超技艺深深折服,对文本理解逐渐加深,与文本进行了深层的对话。

又如,在教学《最后一片常春藤》和《夹竹桃》这类文章时,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学生从没有见过这些植物,如何能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些植物的特点继而理解作者想要展现的意志品质呢?我仍然让学生课下收集这些植物的品性材料、图片材料。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我积累的信息、与他人合作交流得出结论等方法深刻地理解了作者借物抒情、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可见,课前收集资料的方法让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得以有效地融合,并让学生爱上了语文课堂。

2.激发兴趣,展现自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表现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展示欲望,形成学习的动机,这是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空洞的讲解很难起到预期的效果。多媒体计算机的读写功能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感受,能激发其学习兴趣。

如在识字教学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生动的童话情境,把新授生字变成一个个生动的童话故事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不知不觉地认识了生字。在此基础上,我再安排一些练习,如“这些字宝宝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如果你能根据房间的门牌号码(即生字的读音)帮它找到家,你就能与这个字宝宝成为好朋友”,并且邀请学生到大屏幕上展示汇报。生动的情境,展示的舞台,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欲望,为快乐识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配乐诗朗诵是学生展示自我的最佳途径。在古诗教学时,学生通过学习已经与诗人产生了共鸣,多媒体课件出示诗中展现的动画情景并配有音乐及时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中。这种情怀依靠配乐朗诵来宣泄、来抒发。莎士比亚曾说过:“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诠释,课堂变成了诗歌朗诵大赛,学生学习的热情被迅速点燃。

信息技术融入语文教学中可以营造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给课堂增添动力。

二、运用多媒体帮助理解重难点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重难点。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信息技术具有综合处理语言、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和声音的能力,拥有极强的表现力和完整的演示功能,形成合理教学结构,特别是对课文重难点的分析、处理、理解都起到辅助的功效。

例如,在教学《七律·长征》一课时,由于生活的年代不同,学生对于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并不能深刻体会。其中诗句“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寒”字处于浅层面的理解。学生只能从字面中说出铁索的凉来体会寒的意思。但是这并不是毛泽东想要表达的真正含义。在学生不能深入体会时,我适时地播放了《飞夺泸定桥》中的精彩视频。在敌人的机枪疯狂的扫射中,红军战士不畏牺牲、不畏艰难地一次又一次冲锋。多少战士掉下了铁链,又有多少战士前仆后继。这个“寒”字所要表达的意义不言而喻,学生一下就感受到了“寒”的真正意义所在。学生相继说出“寒”字是说明这场战斗的艰难;说明对牺牲战士的痛惜;说明对敌人的愤恨等。之后学生朗读此句诗,其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磅礴气势由心而出。教学重难点成功突破。

三、巧用多媒体展现语文表达力

众所周知,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要利用语文资源来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不但要学语文,更重要的是要用好语文,也就是说要学以致用。学习语文就要从文本中学会表达、学会转述、学会交流。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情境,给学生营造一个展示的舞台,使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

在教学《颐和园》一课时,学生被文本的精彩描述所吸引,通过充分地朗读课文,学生感受到了颐和园的风光秀美,设计者的巧夺天工,更被作者的遣词造句深深打动,此时仅仅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不足以满足学生的展示欲望。怎样才能让文本语言为我所用呢?我建议学生看《颐和园》的视频材料,用自己的语言或者书中的语言给视频配解说词。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迅速点燃,主动学习的氛围形成。利用课程资源发展学生的能力才是语文课堂的意义所在。

结 语

总之,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重难点多媒体文本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化学平衡重难点知识突破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适切 适时 适度——说说语文课堂的多媒体使用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