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018-11-29陆婷
陆 婷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小学,江苏苏州 215228)
引 言
小学科学课的一个重要的技能就是观察,它不仅包括视觉,也包含触觉、听觉、嗅觉,在必要的时候也会借助一些工具,如放大镜。人体的信息来源80%来自视觉搜索,所以观察技能中比较重要的是用眼睛看。在小学阶段,儿童的观察能力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能够运用视觉进行有序的观察,运用嗅觉、触觉、听觉来准确描述所观察对象的特征;二是能够对自己所观察到的特征进行概括、比较,从而分析其不同之处,以便成为自己的知识经验;三是在掌握两个技能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和分析的结论,合理展开与之相关的联想,推测出更多的与观察对象相关的知识,并在脑海中构建一个知识网络。
在小学启蒙阶段,儿童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任重而道远的任务。观察不仅仅是看,更是有计划、有顺序地运用各种感官进行信息搜索,通过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锻炼学生的一种细致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的能力,这对小学阶段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简单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选好观察对象,确定观察重点
观察应区分不同的年龄层次。对于不同年龄的学生,应该设定难度不同的观察任务:低年级,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运用看、闻、听、摸、使用工具等几种观察技巧;中年级,能够自己进行有序观察,并进行分析比较;高年级,能够对自己的观察对象进行合理联想,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成为自己的知识积淀。
1. 选择的观察对象应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
选择的观察对象应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低年级学生的观察具有盲目性,所以观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否则很容易偏离主题。
例如,在上一年级第一单元的起始课《观察和比较》时,学生拿到的是各种不同形状的恐龙,低年级学生一拿到恐龙必然会很兴奋,容易忘记教师提前告知他们的观察任务。所以,教师必须再次强调每一次的观察任务。比如,第一次是观察恐龙的身体来比较长短,第二次是比较高矮,当学生不断被明确观察任务时,观察活动才能顺利展开,否则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一堂科学课是无法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的,只是在无秩序地进行游戏。
因此,我们所选择的观察对象在能够吸引儿童的探究欲望的同时,更应关注儿童观察探究注意力的集中,这样观察对象才能真正起到促进教学的作用,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并合理运用观察方法,从而培养一种良好的观察习惯[1]。
2.选择的观察重点应突出课堂教学难点
观察是有目的地进行研究,所谓有目的就是要有重点。比如,在学习三年级《蚂蚁》一课时,每个环节都有重点,第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观察蚂蚁到底分为几部分。这个结构是学生比较容易观察到的,他们通过观察,立马就会获得一个结果:蚂蚁分为三部分。第一环节结束后,教师要立即让学生进行第二轮观察,蚂蚁有几对足,这几对足分别长在哪个部分?这个环节是本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因为蚂蚁比较小,三对足比较长,学生观察的时候很容易被误导。如果不提醒他们观察重点,三年级的学生很容易偏离观察方向,去研究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了。毕竟课堂时间非常有限,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一节课的观察难点,肯定要有所舍弃。
二、掌握观察方法,开展细致观察
让学生掌握观察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在科学课中,常见的观察方法有: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手摸,借助工具,如放大镜等,但绝对不能用嘴巴尝。这几种最基本的观察方法是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的,要让他们养成一种习惯。
1.指导——让学生掌握观察要领
学生观察必须经过教师的细心指导,让学生认识到:观察必须客观,要实事求是;观察必须有序,不能杂乱无章;观察必须分析,不能半途而废。
三年级学生还不能灵活运用所学到的观察方法进行有目的的研究,所以教师的指导起到关键的作用。例如,在指导学生观察蚂蚁一课中,蚂蚁因为活动比较快,并且个头比较小,观察的难点就是蚂蚁有几对足,这几对足长在哪个部位。在实际上课时,第一轮观察下来,我们会发现很多组学生的观察是错误的,这就需要教师再次强调观察所必需的技能,即耐心、仔细,观察时要抓住蚂蚁足的根部连接部位,否则很容易看花眼。观察时间可以适当延长,在第二轮结束后,所有小组基本上都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了。
2.鼓励——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在反复观察中一直受挫,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就会产生厌恶情绪,对科学也会逐渐失去兴趣。所以,当学生的观察有所收获时,教师要及时地进行鼓励和引导。
比如,在观察狗尾草的时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刚接触观察,只要学生能够正确使用一种观察方法并描述出相对应的观察结果,都应该给予鼓励和表扬,从而激发其他学生多多使用观察方法,将其融进科学课堂。
三、积累观察结果,感知综合提升
合理地运用多种观察方法,目的就是能够获得更多、更准确的观察信息,从而充实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升感知能力。
1.多角度分析比较
在能够熟练掌握观察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分析、比较中,学生才能将所学的知识升华,储备在自己的头脑里。
例如,在上四年级的《各种各样的岩石》一课时,其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利用各种感官,探究观察各种岩石的特点,然后进行比较,从而能够真正掌握岩石的特征。因此,教师要先利用各种观察方法依次对各个岩石进行观察。在观察的时候,教师还应重点提醒学生观察要全面细致,并在观察过程中及时记录相关信息,将其填写在观察实验表格中。分别观察各个岩石之后,还可以要求学生进一步对比分析各个岩石的区别,并进行分析、比较。最后一个环节中,可以随机挑选一种岩石,让学生通过观察到的特征做出判断。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能够更加深切地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和通过观察进行分析比较的重要性,这才是科学学习的真正目的。
2.展开联想和想象
观察的最高境界是能够根据自己积累的知识,通过自己观察到的客观事实,对观察目标进行合理联想和想象。科学课中,可以说是有根据的猜想假设。
比如,在上三年级《金鱼》一课时,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金鱼的身体构造及其有关生活习性的视频,分别让他们展开联想:金鱼身上的尾鳍和背鳍有什么作用?金鱼的鳃一闭一合是在做什么事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进行合理联想和想象,只要言之有理都应给予鼓励,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结 语
观察是求知之源。只有让学生学会观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想象。观察是小学科学乃至整个学生生涯的一项重要探究技能。只有从小打好基础,善于通过观察进行描述、记忆、分析、比较、联想等,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他们探究学习的能力。
[1] 杨少华,虞召峰.关于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7,(12):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