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想象阅读的语用能力提升策略刍议

2018-11-29傅梦琼

名师在线 2018年10期
关键词:小喇叭盆景松鼠

傅梦琼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莲花学校,江苏苏州 215123)

引 言

观看一部电影,导演、演员和观众所关注的内容相同吗?答案显而易见,肯定不一样。导演会关注如何利用不同元素组成电影;演员会关注如何更好地诠释角色;而观众关注的是电影到底要表达怎样的主题[1]。不同的参与对象决定了关注的重点不同。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曾经一度将学生视为观众,仅仅关注文本在讲什么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不能仅仅把学生当作观众,更多的是要让学生成为导演,能够运用文字表达出自己心中的想法。

要实现文本“导演角色”的转变,就需要在课堂中指导学生进行有意识的阅读,在阅读中想象,在想象中发现,真正破解藏在文字背后的语言密码,从而提升自己的阅读想象力,发展自我的个性化语用能力[2]。

一、朴实表达之中想象,发现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

一位青年教师执教苏教版(下同)二年级上册《青蛙看海》时,有一个教学环节原先设计为“请学生自由读小松鼠和小青蛙的对话,然后同桌分角色练读,再到台前戴头饰演读”。课堂教学时学生爱读爱演,兴趣高涨,似乎很精彩。然而,当课结束以后,我在与学生交流时,问他们为什么故事里要把小松鼠和小青蛙的对话说那么详细呢?学生茫然地看着我,可见他们并没有真正读到文字中去,没能够将阅读与表达进行有效联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文本中,小青蛙能够登上山顶看到大海离不开松鼠对它的鼓励和陪伴;小松鼠以身示范,不怕辛苦地为朋友引路的精神正是通过充满鼓励性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这一段对话是让小青蛙从胆怯走向自信,从茫然走向成功的重要文本内容,也是故事表达中的重要语言价值。如果只是读一遍了事,学生如何能破译这平淡语言背后的密码呢?

平常的文字需要在阅读中多加关注,多进行合理而充分的想象,才能在朴实之中见芳华。后来这位老师将此段内容环节设计成“自由读小松鼠和小青蛙的对话,想象小松鼠是怎样关心鼓励失望的小青蛙的,用‘_____’画出小松鼠说的话,想象它说话时的神态和样子。你最喜欢它说的哪句话?为什么?”这样细致明确的读书指导既便于学生清楚找出松鼠的话为接下来的分角色朗读做好准备,又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语言进行想象理解,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咀嚼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设身处地地理解了小松鼠帮助小青蛙一步步登上山顶,同时也了解了用准确而生动的对话可以更好地展现好朋友之间的亲密关系。

二、看似矛盾之时想象,发现意象构思的表达特点

在教学五年级上册《黄山奇松》一文时,教师抓住“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这句话引导学生想象:“什么是盆景?你见过盆景是什么样的?”再引导学生想象质疑:既然盆景是人工制作的,那送客松的姿态是人工制作的吗?显然不是。既然不是,那把它比喻成“天然盆景”是不是不太妥当?通过思考讨论,学生形成共识,“黄山松本是天然造就却有如人工修饰而成一样精美绝伦这样写恰恰说明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天工巧夺”,明白了作者这样写并不是不妥当,而是加深了读者对自然美景的赞叹、敬畏之情。

文本表达中的矛盾意象有时并不集中在一起,如二年级下册《蜗牛的奖杯》文章开头是这样的:“它长着一对有力的翅膀,能在空中自由地飞翔。”而结尾却是:“蜗牛只能勉强地从硬壳里伸出头来,在地上慢慢地爬行。”再如三年级上册《掌声》一文里开始写小英是“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而后来却变成“从那以后,小英像变了个人似的,她不再忧郁,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

教学时把有矛盾的句子单独列出作为整堂课突破口,“同学们,读一读这两句话,想象它们在前后的变化是怎么样的?课堂的焦点一下子就聚集到文本的中心。在学完文本内容后再引导学生探究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文本的矛盾处恰恰有利于激发学生发现、研究和探索的兴趣。通过这样的想象引领,学生恍然大悟:原来为了加深读者对文本主题的理解,对主人公形象的理解,可以采取故意制造矛盾的方法。“文似看山不喜平”,平铺直叙、一览无余的文章难免单调、乏味;“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更容易吸引读者。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的意象构思,生花妙笔如果只是浮光掠影地一读而过,学生就难以对这种个性的表达有深入透彻的理解、感受。

三、文本留白之处想象,发现语言形式的表达内涵

“留白”本是国画的技巧,留白之处,未曾着墨却给人无限遐思,产生“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的效果[3]。教材中有很多文本都有留白,恰当处理文本留白,合理想象,能够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起到良好的促进和提升作用。如三年级上册《石榴》一文中有这么一处:“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作者把石榴花比喻成小喇叭仅仅是因为外形相似吗?如果仅是外形相似,又何来“正鼓着劲儿在吹呢”?可见,作者将石榴花比喻成小喇叭,不仅外形相似,这小喇叭还鼓着劲儿在吹,作者这样写正是要表现石榴花那竞相开放、热闹蓬勃的生机感、动态感。教学中,教师先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去比较石榴花和小喇叭在形态上的特点,同时结合文本留白展开想象——“这小喇叭在吹些什么呢?”接着引导学生以“快来看呀……”为开头进行想象说话训练。学生脑洞大开,精彩而充满生趣的语言喷涌而出。

教材文本中语言的留白处俯拾即是,如二年级下册《木兰从军》中“她说服了家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说服”一词就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挖掘点,木兰为什么要说服?家长不同意。她会怎样说服?想象她如何说服父母弟弟。通过这种演一演的形式拓宽了文本的内容,打开了一扇语文与生活相联系的窗。学生学得更有声有色,也扎扎实实地得到了言语的训练。

引导学生补白后我们还要再走一步,明明还有话可写,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些劝说的场面统统描写出来呢?一囿于篇幅,写得太多太细太琐碎,反而主次不分,态度不鲜明,所以要善于对写作材料进行取舍;二都写出来,剥夺了读者的想象空间,无法再对文本进行二次加工。在恰当处留下空白,让读者自己驰骋想象,这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

结 语

对于文本的学习,我们不但要带领学生走进去,在阅读中进行合理而自由的想象,在想象中理解文本主旨,更要带领学生走出来,要能够跳出文本看语言,体悟语言表达的秘妙。我们要善于借助文本教材在学生的心中播下个性化语言运用的种子,或许现在这颗种子是默默无声的,也许就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它就会悄然而生,长成参天夺目的大树。

[1] 刘璇.小学教学中“少教多学”教学改革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2] 王斌华.关于有效教学与低效教学的研究[J].外国教育资料,1997,(1):57-61.

[3] 杨兰.小学教师教学设计中的课程决策[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猜你喜欢

小喇叭盆景松鼠
小兔毛毛 小喇叭
吹起小喇叭
小松鼠
松鼠
牵牛花,小喇叭
微型盆景欣赏(二)
微型盆景欣赏(一)
微型盆景欣赏(一)
松鼠
松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