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18-11-29王甜
王 甜
(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西区校,江苏扬州 225000)
引 言
数学是一门兼具理论性与抽象性的课程,对学生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提高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究,从而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促使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得到不断提高。然而,大多数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于采用理论教学法进行教学,忽视了对学生的引导与辅助,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越来越差,课堂教学质量日渐下降。久而久之,学生的发展必然会受到阻碍。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紧跟时代发展脚步,将教书育人理念贯彻到日常的课程教学中,并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思考、探究、创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一、搭建平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众所周知,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高效率的课堂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消化教材的知识点,还能让其个性得到张扬,思维得到发展,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1]。良好的教学不仅仅是要求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而是通过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由被动学习者转变为主动思考者,从而让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释放,以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与效果[2]。
例如,学习与《三角形的分类》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学习能力设计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如三角形包括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我们怎么区分这几种三角形?此时,学生便会议论纷纷,并很快得出答案:“锐角三角形的三个角均为锐角,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为90°,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大于90°。”这时教师可继续追问,并适当加深问题的难度:“我们可以将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归为一类,将等腰、等边三角形归为一类,分类的依据是什么?”由于这个问题的难度相对较大,教师可要求学生合上书本思考十分钟,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问题。通过此种循循善诱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的主体作用会得到发挥,探究热情能得到激发,教学效果自然有所提高。
二、给足时间,引导学生独立探究
学习是一件主观能动性较强的事情,如若学生本身对数学没有任何兴趣,只是迫于家长与教师的压力不得不进行学习,学习效果自然不会有太大的提高。由此可见,想要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与热情,让其有时间、有空间、有兴趣进行探究,从而使得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宜操之过急,更不能为了赶教学进度而无限缩短学生思考的时间,如一道四则运算题,依照小学生的能力与水平需要花3—5分钟方能解出来,而数学教师为了赶时间,要求学生在一分钟之内解出来,或者根本没有给予学生解题的时间,而是要求他们认真查看教材中的解题步骤。长此以往,学生的思考能力则会不断降低。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并试图通过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来引导学生独立进行思考。对于那些难度较大的题目,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后讨论完成,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思考、去探究,从而使得自身的思考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除此之外,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应当注意作业的质量,不能为了巩固学生的基础而布置一大堆相似类型的习题。这不仅会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反感与抵触,还容易降低学生的探究欲望。与之相反,教师应当将一些难度适中,具有探究意义的题目作为课后作业,并鼓励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共同完成作业。
三、开展实践,鼓励学生探索创新
数学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还要适时开展实践,增加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机会,也就是让学生将教材中的知识点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从而加深其对数学生活化的理解与认知。除此之外,数学教材中的内容过于抽象,学生仅仅通过看书难以理解这些知识点的内涵。因此,数学生活化可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从而提高数学能力与数学水平。
例如,学习《多边形的面积》这个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菜园进行实地丈量,以加深其对多边形面积的理解与认知。又如,下面这道题:“一个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为9cm、5cm,如若将长与宽分别增加6cm、3cm,那么最后的面积会增加多少呢?”部分学生看完这道题以后,可能会脱口而出:18cm2。教师不应急着否定学生,而是让学生画图进行解题。在画图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原来这道题并没有那么简单,需要先求出长方形之前的面积,再求出长与宽增加之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前后面积做差才是最终结果。通过该习题,学生明白有些题目并没有那么简单,需要通过画图化抽象为具体,方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四、交流合作,提高学生探究效率
交流合作是现代教学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主要是让学生将自身独立思考、独立探究的过程与结果分享给其他学生,使得智慧在学生之间传递,最终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3]。在开展交流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端正态度,并告知学生:合作方能带来共赢,我们学习不是为了打败身边的小伙伴,使得自己获得更好的排名,而是为了能够共同进步。由此,学生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能实现资源共享,互帮互助,取长补短,从而不断提高探究效率。例如,学习《圆的周长》这个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先要求学生采用滚动的方法来测量一个乒乓球的周长。随后,用圆规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要求学生求出这个圆的具体周长。此时,学生会发现滚动测量只能用于测量事物,根本不能用于测量平面图案。这时教师可提出问题:“我们还有其他的办法求出这个圆的周长吗?圆的周长会与什么存在联系?”并鼓励学生相互间进行交流、讨论。通过小组的交流与实验,学生们终于找到了求圆周长的公式,并顺利求出圆的周长。由此可见,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还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与探讨欲望,并通过细致的沟通和交流来强化自身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与认知,最终实现共同进步。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将交流合作运用于课后作业与课后实践中,从而提高学生作业的热情与信心,使得数学学习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结 语
总而言之,数学对于学生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搭建平台、开展实践、合作交流等方式来改变学生对数学的偏见与看法,并激起其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此时,学生开始主动思考、探究,使得自身的数学素养得到不断提高,最终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1] 石彩霞.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J]. 学周刊,2017,(06):124-125.
[2] 周建国.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08):225.
[3] 郭凤明.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J].黑龙江科学,2014,5(0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