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课堂提问 促学生关键能力的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初探
2018-11-29黄丽丹
黄丽丹
(江苏省常州市焦溪小学,江苏常州 213000)
引 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教育界兴起一股研究一般能力的研究浪潮。至此,提升学科关键能力的相关研究及讨论不断涌入人们的视野,逼迫着一线教师开始实践课堂转型,以培养学生各科关键能力为抓手开展各项研究。查阅各项资料后发现,阅读与写作是相互依存的语文学科的两大关键能力,但在小学阶段则以阅读为主。那么,在概念清晰后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关注课堂提问,关注问题情境的创设,尤为重要。
提问作为一种普遍的教学行为,自古就受到中外学者的高度重视与研究。我国学者钱梦龙先生认为:“提问就是有目的地设疑。”美国学者史蒂文斯则指出,提问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心理学家瑞格经过调查研究后提出,在课堂中,包括手势语言、面部表情等一系列可以引起学生反应的动作,都可以作为问题[1]。由此可见,课堂提问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最主要的手段,是最关键的一环,也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间互相交流的最常用的手段之一。
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贯穿课堂始终,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不计其数。但所有的问题是否都有效,是否都能引导学生学习到所需的知识,发展其思维能力,帮助其形成有效的阅读能力,真正提升学科关键能力,确实有待商榷。
因此,要想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应在问题设置上下工夫。
一、问题设置要有目标意识,忌过多过散
2002年8月开始,我国全面试行新课程改革,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这既是课程目标,也是教学目标。目标的达成与否,是真正检验课堂效率提高与否、课堂任务完成与否的标杆。所以,我们在前期备课时,必定会花足功夫为每一节课都设置三大目标。既然如此,那承担着教学主要手段这一角色的课堂提问,在问题设置时也应严格根据三维目标来确立。
本人以为,三个维度的目标有侧重点是必要的,但既然已设置了相关目标,就应在课堂提问时有所体现、有所涉及,只是在问题的量上可适当把握。如果是偏重情感的则以情感为主线,但不能忽略技能上的知识点,如文章的谋篇布局、重要的写作手法等。
但现状是如今的诸多语文课,尤其是阅读教学的课堂提问,教学中“面面俱到,不分主次,提问不止,讲解不息”的状况依然存在。而且,我们往往总是会将“写的是什么”即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性内容作为讨论的基调,在这一环节上大费周章,而较少关注“怎样写”或“为什么这样写”等涉及语言文字训练的工具性问题。
二、问题设置讲究策略性,忌照本宣科
1.关注表述,符合学情
最近听了这样一节公开课,是一年级的一节语文课,课题是“世界多美呀”。工作以来,本人一直没有机会教低年级学生,所以这样一节课听下来,感受颇深,尤其是上课教师对课堂提问的设置。还清楚地记得有一处是这样的,教师为引导学生抓句中的关键词,她是这么问的:“小鸡啄蛋壳啄得怎么样呀?”再配上教师可爱的语气,根本不懂关键词是什么的一年级学生也能迅速地找到句中的“啄呀啄呀、很久、才、小小的”这些词,从而感受到小鸡宝宝啄得很累很辛苦。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那让我们一起做一做鸡宝宝,也来啄一啄蛋壳吧!”随后,带着学生反复读,反复体悟,完成这句话的教学。
听完后我也在想,如果是自己这个从未接触过低年级教学的老师在设置这个问题的话,一定会这样问:“句中的哪些词让你感受到了小鸡啄蛋壳的辛苦?”这样的问题出现在低年级课堂,效果可想而知,一定会打击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他们无法听懂这么专业的问法。但抓关键词理解句子意思,是四年级学生该练就的关键能力,所以这样的问题在四年级的课堂上随处可见。反之,这个一年级教师这样的设问对四年级学生来说就过于幼稚和简单了。由此可见,课堂问题的设置要遵循学情,关注不同年段学生需要练就不同的关键能力。
另外,课堂上问题的表述与设置还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因为课堂开始时设置过难或过易的问题,都无法正确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2.关注问题的趣味性,激活学生生活经验
很多次试验下来,如果发现课堂提问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那么课堂上有话可说且愿意说的学生就会更多,课堂气氛就会更活跃,课堂效率也就会更高。
还记得在上《最佳路径》这一课时,为引导学生理解为何这样的路径设计会被评为最佳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顾客,是更愿意自己挑选商品,还是售货员在你身后一路跟着?”这个问题一出,瞬间点燃了许多学生的热情。应该是学生都曾亲身体验过这两种情况吧,所以他们谈出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观点,以至于这个问题根本不再需要更多问题的引领,就可以轻轻松松地完成教学任务。
而且,新课标也有过这样的表述,指出:“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在语文课程中学到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在其他课程、其他场合中也可以学到语文,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在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并获得有活力的知识。课堂提问如能真正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那自然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表达能力可以得到提升,许多相应的学习任务也会扎实且轻松地完成。
结 语
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上述几点浅见,仅供参考。在语文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提升学生关键能力的方法有很多,仅仅掌握以上几种提问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它还涉及很多问题。比如,运用提问突出重点,问题的难易程度到底如何才适度;提问的时机如何选择;如何鼓励学生发问,使学生会问等,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时代提供给教师任意驰骋的空间越来越广阔,“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尝试各种能够激活课堂教学的方法都是有意义的,关键是做起来,不断创新,并坚持下去。
[1] 张娟. 小学高段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2] 邢文军,邵书昌.开启思考的钥匙——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技巧[J].德州学院学报,2011,27(S1):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