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典型节地技术与节地模式引路和示范作用
2018-11-28葛雪婷
葛雪婷
摘 要:节地技术是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手段之一,全面提升节地技术创新能力,把节约集约用地纳入科学发展轨道,是全面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节地模式是人们在节约利用土地的实践中所采取的一系列节地技术、管理手段和政策措施在时空上的优化组合形式,是多因素节地技术技术共同作用产生的集合体。近年来,全国各地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不断涌现出许多好的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通过探索形成了适合自身的一些节地模式,极大缓解了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益。
关键词:节约集约 节地技术 节地模式 典型示范 引领 土地利用效益
“节地技术”是指能够在减少土地占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方面达到高于社会平均节地水平效果的工程技术。即包括节约用地的作用,也包括集约用地的作用。通过采用先进的、科学的、合理的工程技术,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供支撑,推动经济发展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节地模式”是指人们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实践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技术、规划、设计、管理和政策等在时空上的优化组合形式,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集合体,是对节地实践进行的综合概括。
为了更好地发挥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的示范引领作用,原国土资源部办公厅于2017年10月12日印发了《关于<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推进目录(第一批)>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7]37号)(以下简称《目录》),文件中指出“推广应用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是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重要环节和手段之一,实践证明,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的有效途径,是土地管理政策探索创新的重要载体,对于全国节约集约用地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一、《目录》分类及相关政策
《目录》由节地技术6个、节地模式11个组成,涵盖耕地、工矿仓储、交通运输、停车场(楼)、城镇综合区片开发等5类用地,并提出了相关配套政策。
(一)耕地节地。该类型包括“盐碱地暗管改碱与生态修复技术开发节地技术”1个案例。主要通过采用新方法、新技术对原先不适宜种植庄稼的土地进行整治,使得整治后的土地得以重新利用,从而实现农业用地节地目的。
(二)交通运输用地节地。该类型包括“地下综合交通枢纽项目节地模式”、“轨道交通上盖物业综合开发节地模式”2个案例。项目建设时不再是仅考虑单一功能,而是融入多种功能,满足多种需求。在功能集约化的同时,又实现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三)城镇区片综合开发用地节地。该类型包括“城市片区立体分层综合开发节地模式”、“城市中心商务区(CBD)综合开发节地模式”2个案例。该类型建设包含商服、居住以及生活服务、基础设施等多种用地类型。融合了规划、设计、管理及工程等多种方式,从而在满足项目建设要求的同时,又实现了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四)工矿仓储用地节地。该类型包括“‘零增地技改盘活存量资产节地模式”、“立体空间利用智能仓储节地模式”、“U型多层厂房节地模式”、“屋顶光伏发电节地模式”等10个案例。主要针对工矿仓储用地类型,根据设计要求、地势特点、技术优势等选择相应的技术进行建设,在符合企业需求的同时,又实现了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二、节地技术、模式从多重角度提升土地利用效益
从各地节地技术、模式实践来看,主要可总结和归纳为二种,即平面节地型(向地面集中要密度)、立体开发节地型(向地上地下立体空间要高度、深度)。
(一)平面节地型:主要是通过提高地面土地利用的集约率实现,提高用地紧凑度与优化用地结构,合理布局用地。表现在土地利用特征上,一是土地利用的高强度。在具体建造建筑物时,采用先进的新型建造技术,如大开间楼盖结构技术,新型墙体与结构技术,复合地基与桩基技术等高科技技术等都可以有效地减少建筑面积,增加使用面积,从而节约用地。如浙江永康市能诚集团“高效”厂房内柱间距达到了12米,最大限度利用生产空间,提高厂房利用率;底层层高达到了8.5米,中庭的高度甚至达到了15米至18米,25吨的单梁吊机可以通达车间的各个角落,适合大工业化生产。二是土地功能的适度混合,集中配套各类用地,提高公共建筑和基础设施项目共享度,节约用地空间。如安徽省合肥市统筹规划、集中配套九类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模控制在1公顷左右,以半径300米1-1.5万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实行一站式社会服务,既方便群众日常生活,又避免了分散设置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二)立体开发节地型:主要利用土地的地面、上空和地下进行各种建设,其中,地上空间的利用方式主要有高层建筑、高架桥以及立交桥等;地下空间的利用方式包括,把城市交通、设施尽可能转入地下,从而实现土地的多重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长沙市在新河三角洲旧城改造规划设计中,巧妙利用地形高差,有效整合空间资源,将城市平面扩张变成立体发展,设计“人车竖向分流”的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根据初步测算,人车竖向分流设计方案将容积率由2.0增至2.8,开发强度提高40%,区内总建筑面积达600万平方米,比传统模式增加300万平方米,容纳人口超过5万人,实现了空间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土地集约利用。
三、积极推进和广泛使用节地技术、模式对策建议
(一)加強规划节地,系统推进节地技术、模式发展。规划的节地是最大的节地。在制定各类空间规划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等规划时,要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技术、模式纳入其中,鼓励采用节地技术模式,体现规划的约束性和节地作用。同时组织编制节地技术、模式发展规划,鼓励各地和各行业、领域编制实施各具特色的节地技术、模式规划。
(二)组织研制或细化节地技术、模式相关标准规范,编制节地技术、模式应用推广目录。制定完善节地技术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应用经过实践证明的节地技术、模式成果,修订和推广不同类型、不同行业、不同规模建设用地的规划控制指标与用地定额标准。
(三)构建节地技术模式应用的激励与约束新机制。在用地取得、地价、税费、出让手续等方面,积极引导和鼓励节地技术的运用,通过完善相关经济政策,调整土地收益分配关系,充分调动各地各行业主动采用节地技术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