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文化馆做好群众文化工作的研究探讨
2018-11-28贺秀伟
贺秀伟
摘 要:群众文化工作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对于实现文化服务均等化、便利化和工艺画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文化馆在群众文化工作中处于突出地位,是引导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创新群众文化活动以及传播先进群众文化的重要阵地。尤其是近几年来,各地文化馆工作人员运用新思维举办了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极大地解决了文化产品供给矛盾的困境,成效显著。但群众文化工作是一项全局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工程,发展过程是曲折而光明的,因此有必要研究并探讨这一领域。
关键词:群众文化 需求 反馈 文化馆 文化事业
在新时期,文化馆承担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推动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要使命,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活动阵地和指挥机构。我国各地文化馆自成立以来,将更多的群众文化送下基层,基层群众文化服务网点显著增加,民间文艺骨干人数稳步增长,这些都是文化馆取得的优良成绩。但由于文化环境的变迁,文化馆在文化服务能力以及文化服务模式上都存在欠缺,导致群众文化工作出现滞后现象。笔者以公共服务理论为蓝本,以“扎根基层、服务为民”为研究目的,探索群众文化工作的规律,充分结合现阶段群众文化工作实践,提出一系列有一定建设性、可操作性的意见,以期丰富群众文化工作理论的同时,也能推动实践工作呈现出新的工作面貌。
一、群众文化工作概括
在探讨这一领域前,有必要对群众文化工作进行概念界定,以此来更好的理解群众文化工作的内涵和特性[1]。群众文化工作是我国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指文化馆依据当前文化环境以及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为提升社会整体文化水平,保障群众文化需求而面向社会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总称。
群众文化工作在不同时期,存在不同的特性,其价值也会有所改变。全球化速率的加快对我国群众文化工作产生影响较大,多元文化冲击之下,群众文化工作出现了新的特性和变化。笔者认为现阶段群众文化工作的新变化在以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2]。第一,文化参与理念愈发的多元化,社会公众选择文化活动进行参与时更加多元化,更加具有选择性和灵活性。传统群众文化工作形式较为单一,而现阶段群众文化工作形式相对多样,群众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参与文化活动。同时,社会公众自主性意识的加强使得公众更有意识的参与到群众文化工作当中,给群众文化工作带来了新鲜的活力。第二,信息技术对群众文化工作造成了冲击。微博、微信和QQ等自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使得群众文化工作形式不仅局限于线下,愈来愈多的文化馆将注意力放到互联网上,运用互联网技术的特性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在这种环境下,群众文化活动的影响面和传播面都得到了拓宽,群众文化活动形式愈发的创新、科学和多样,文化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第三,群众自身个性化需求提升。社会公众文化背景、年龄、性别以及经济条件的不同,使得不同群众对于文化服务的需求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给群众文化工作带来了挑战,要求文化馆对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方向进行适当的调整,对于文化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也要求越高。总体而言,群众文化工作呈现出复杂性、多元性和长期性的特征。
二、群众文化工作的困境
(一)群众文化工作带有盲目性
一方面,实践中部分地区文化馆在提供文化产品和开展群众文化工作时存在着盲目性,工作方式陈旧,工作形式单一,进而导致群众文化活动形式老套、内容乏味和缺乏创新[3]。例如,文化館开展群众文化工作时仍然局限于各种比赛、演出以及展览活动等形式,没有考虑到本区域实际情形,盲目模仿其他地区的工作方式,导致实践工作与现实需求脱轨,诸多文化工作仍然处于空白状态,群众文化工作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尚未形成以效能和需求为导向的群众文化工作体系,在群众需求调查评估以及群众反馈机制上存在空白或者漏洞。例如,文化馆在开展群众文化工作时没有到多地进行实地调研,不能了解群众现阶段对于文化活动的需求和要求。在开展群众工作后,没有及时通过反馈机制听取群众的意见,不能及时了解自己群众工作中的漏洞和不足。
(二)特殊群体的文化权益保障不足
文化馆开展群众文化工作时应当以文化服务均等化和公平化为目标,这样才能凸显群众文化工作的整体成效。现阶段,特殊群体如老年人、残疾人、生活困难群众以及农名工的文化生活贫乏、文化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以及文化消费不足。这类群体受到文化背景、身体机能以及经济条件的限制,需要文化馆在开展群众文化工作中予以重点关注。虽然大多数文化馆意识到这一问题所在,但到了实际操作中却不知从何下手,导致文化服务呈现出不均等的现象。
三、做好群众文化工作的路径
(一)有针对性开展群众文化工作
一方面,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有赖于工作人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工作人员要扎根基层,深入实践,了解现阶段文化活动的发展趋势和流行方向,创新性的开展群众文化工作。例如,部分地区文化馆开展的“农家书屋”和“社区书屋”建设就是针对基层文化服务不足而设计的。另一方面,文化馆要构建以效能和需求为导向的群众文化工作体系,构建群众需求调查评估机制以及群众反馈机制。文化馆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调研等方式了解某一群众文化活动的可行性,根据群众需求来设计并创新文化产品。同时,文化馆开展每一次文化活动后都要主动、及时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找出工作短板,才能使群众文化工作质量愈来愈好。
(二)开展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
一方面,文化馆要为特殊弱势群体设计专门性的文化套餐,根据弱势群体的特征提供相应的文化服务。为了避免工作的盲目性,文化馆可以与社会机构合作,例如,文化馆加强与学校、养老院、贫困社区以及残疾人联合会的沟通协作,共同努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为特殊弱势群体免费提供文化产品,打造惠民、利民和爱民的文化套餐。另一方面,文化馆加强宣传,鼓励弱势群体参与到各项文化活动当中,推进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无障碍化工作,积极打造“零门槛、零收费”的文化活动和文艺培训,将“送文化”变为“种文化”,真正引导弱势群体参与其中。
四、结语
中国要建立“文化自信”,有必要将群众文化工作摆在凸出的位置。群众文化工作群众基础深厚,其工作成效关系到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是否能实现。文化馆工作人员应当全方位、多角度的参与到群众文化工作当中,以热情的服务态度和优质的服务工作来感染群众,鼓励群众参与到群众文化工作当中,形成全社会参与的群众文化工作局面。需要注意的是,事物发展规律决定了群众文化工作道路的曲折性,决定了工作的开展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只有群策群力,发现工作中的短板并找出突破路径,才能分阶段的逐步推进群众文化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钧善.文化馆建设与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工作分析[J].大众文艺,2018(13):12-13.
[2] 唐珂.区级文化馆对群众文化活动的服务职能探究[J].农家参谋,2018(04):290.
[3] 张丹.小议文化馆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职能及作用[J].大众文艺,2018(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