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生态圈”的企业内部知识传承模式探索
2018-11-28罗毅
摘要: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趋势下,电力人才培养工作也应该顺应变化。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80、90后已经成为企业人才的生力军,作为互联网原住民,他们处于海量的信息环境,传统的授课、在线学习等培养方式对这些人群效果有限。本文以深圳供电局三年工作实践为基础,尝试提出电力企业培训的创新模式。
关键词:微课生态圈;电力培训;学习环境
得以生存的不是最强大或最聪明的物种,而是最善应变的物种。
——达尔文
物种进化需要适应环境,企业发展也是如此。企业面对的内外部环境变了,人才培养的方式也必须变化,才能培养出强适应性的人才。
一、研究背景——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
(一)外部环境变化
在供给侧改革的驱使下,电力企业开始走出去,大力发展竞争性业务,因此人才需求正在由服务型向业务型过渡。
(二)内部环境变化
80、90后已经成为电力企业的一线主力从业人员,他们与上一辈人的差异显著,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文化。
二、研究目标——打造学习环境生态
GE前总裁韦尔奇说:“如果你想让车速增加10%,只需要加一马力;而若想让车速增加一倍,你就必须要更换铁轨了。如果没有文化环境上的改变,就无法维持高生产力的发展。”
为了培养适应环境变化的优秀人才,作为培训部门,应具备成为“环境工程师”的能力,目标就是进行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匹配,打造一个适合企业特点、员工主动参与、成果快速分享的学习环境。
基于知识在企业内部流转的特点,可以看出,优秀的学习环境应该具备以下几个重要特征:
1、人才充足。
拥有足够的人才储备,是企业知识和经验流转的起点。这一点可以通过人力资源手段来解决。
2、人人为师。
人人乐意为师,是一个企业具有良好分享氛围的重要标志,也是知识能够萃取并流转的重要基础。
3、懂得运营。
如何将深圳供电局的5000名员工变成5000名“老师”,不断提升员工的分享意识,就需要培训部门懂得如何运营。
三、研究思路——基于“微课生态圈”的创新培训模式
(一)模式内涵
微课由于短小精炼的天然特点,以及聚焦业务单点突破的巨大优势,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培訓潮流。基于创建优质的学习环境,结合深圳局微课应用实践,提出基于“微课生态圈”的创新培训模式。
机制层面:通过个性化奖励制度、公司荣誉等机制,建立个人能力展示舞台等手段,保证员工分享的外部动力。
管理层面:不断研究基于成年人学习的方法论和优秀实践,并在企业内部进行充分融合。
专业层面:积极发掘各岗位各专业的优秀人才,形成专家人才库。积极营造舞台和途径,让“被需要”成为常态化。
服务层面:提供专家知识萃取成果的电子化服务,基于知识传承的方法论支持和培训辅导,以及学习运营的综合服务等。该部分主要通过外包实现,实现合理分工,价值最大化。
(二)应用价值
四、深圳供电局应用实践
(一)公司层面:激励制度建设及固化
从公司层面来说,要做的就是学习环境的改造及优化,围绕“微课生态圈”建设,深圳供电局积极进行奖励制度的建立及巩固。为了激发员工分享经验、创作微课的热情,作出以下奖励举措:
1、主动提交个人微课作品的,经过培训中心审核通过后,给予每个作品500-1000元不等的奖励,该政策长期有效。
2、利用公司企信号,开发线上微课悬赏公众平台,将不同渠道征集的需求挂网,学员也可以进行需求发榜,以此方式给予不同群体以提问和展示的舞台。
3、悬赏平台发布的需求,由内部微课高手揭榜,揭榜并制作微课成功通过审核,即可获得一定数量的奖金激励。
(二)二级单位:运营团队建立及培养
积极发动二三级单位培训管理员,形成自发运营的工作小组,在工作组织上自行动员,在工作策略上自主决策,在工作过程中自发管理,在微课开发方面进行完全的自我创作。
(三)一线需求:微课需求调研及筛选
通过构建微课生态系统,能够很好的将需求方和供应方连接起来,打通业务价值提升与培训学习的关节。对公司来说,如何才能进行知识传承,解决员工业务上的难题,提高员工自主学习主动性;对于员工来说,我怎么才能准确表达出我的知识需求?和我怎样才能展现出我的才华?微课生态系统做到了从“需求收集——需求分析——需求传递——解决需求——知识学习——反馈、需求优化”整个闭环流程。
同时,微课生态系统可以形成一个强大的知识需求谱数据库,不仅清晰了解不同业务不同知识需求概率,还能实时为员工自动提供最优方案。通过大数据能为员工提供更加精准和个性化培训学习服务。
(四)落地运营:需求悬赏及工作室运营
通过在企信号的“深圳供电局网上学院”进行功能设计与开发,将微课需求进行挂网悬赏,公司内部的有意愿人群都可以揭榜,最终开发出的成果,可以获得奖励并入选网上学院的资源库。
基于微课开发氛围的营造,公司在培训基地专门开辟了一块场地,建设微课工作室,在微课开发的软硬件上进行补充,让微课开发者有一个专有的工作室进行高效开发。
作者简介:罗毅,出生年月:1979-11-17,性别:男,学历:本科,学位:硕士研究生,职称:工程师、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电力教育培训,籍贯:贵州省修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