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动脉超声检测在鉴别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价值

2018-11-28袁源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8年9期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

袁源

【摘 要】目的: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鉴别诊断中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测,并分析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到我院进行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54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进行检查的非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54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观察组平均IM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颈动脉狭窄率(50%VS18.52%)、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70.37%VS25.93%)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脂质斑块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91.30%VS56.25%)(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测能够准确反映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变情况,检出粥样硬化斑块,具有较高的诊断鉴别价值。

【关键词】颈动脉超声;缺血性脑血管病;粥样硬化斑块

[Abstract] Objective:To Carotid ultrasound was used i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nd its clinical value was analyzed.Method:From January 2016 to January 2018, 54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examined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54 cases of non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at the same time. All patients were examined by carotid artery ultrasound.Result:The average IM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and the carotid stenosis rate (50%VS18.52%) and the atherosclerotic plaque detection rate (70.37%VS25.93%)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and the proportion of lipid plaqu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91.30%VS56.25%) (P< 0.05).Conclusion:Carotid ultrasonography can accurately reflect the lesions of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nd detect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which is of high diagnostic value.

[Key words] carotid ultrasound;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9--01

缺血性脑血管病在脑血管疾病中占比高达70%,且死亡率高居榜首。近年来,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与动脉粥样硬化直接相关。由于血流动力学障碍或血管壁病变,导致患者脑部血液供应不足,诱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发现,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能够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高可靠的依据,对控制病情进展、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具有重要意义[1]。本文将在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鉴别诊断中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测,并分析其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到我院进行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54例,作为观察组,所有患者均已经过确诊。其中,男性32例,女性22例,年龄52~82岁,平均年龄(64.50±6.94)岁。同时,选择同期进行检查的非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54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33例,女性21例,年龄53~84岁,平均年龄(64.98±6.78)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标准:(1)存在精神障碍患者;(2)合并心、肺、肝、肾等器官疾病患者;(3)存在脑血管出血倾向患者;(4)既往有急性脑血管疾病史患者等。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使用仪器:飞利浦 HD15 超声仪器以及内置数字化图像管理系统,探头频率:3~12MHz。患者取仰卧位,枕部垫高,头部保持略微后仰,尽量暴露颈丛,使用检查仪沿着颈动脉走行方向,先后进行连续的纵断面、横断面检查,检查范围包括颈动脉、颈内、颅;左、右两侧分别从主动脉弓起处、无名动脉分叉处开始检查;仔细观察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主干、颈内外动脉分叉处等部位,观察其斑块回声及管腔狭窄情况。

1.3 评价标准[2] 对比两组患者颈动脉中膜厚度(IMT)、颈动脉狭窄情况、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情况以及斑块分型情况。增厚判定标准:颈动脉中膜正常厚度为<1.0mm,超过该值即表示中膜厚度增厚。颈动脉狭窄判定标准: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分别为颈动脉狭窄管径<50%、50%~70%、>70%。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判定标准:IMT>1.5cm。颈动脉斑块分型:钙化斑块、脂质斑块、纤维斑块、复合斑块。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21.0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表示,行X?或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IMT对比 观察组平均IMT为(0.93±0.22)mm,對照组为(0.55±0.18)mm,t=9.82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颈动脉狭窄及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情况 观察组颈动脉狭窄率为50%(27/54),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70.37%(38/54);对照组分别为18.52%(10/54)、25.93%(14/54);X?=11.88、21.3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2.3 颈动脉斑块分型情况 观察组脂质斑块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脑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类型,占发病率占脑血管疾病总数的75%~85%[3]。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生活压力增加,饮食习惯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加深,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也呈现出上升趋势,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同时,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及致残率,其诊断及治疗情况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一般认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首先应分析和了解患者的临床特点,对诱发疾病的危险因素进行有效控制。研究发现,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此外,颈动脉狭窄也是诱发该病的重要原因[4]。对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了解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情况、形态、性质以及严重程度,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发病人群为老年人,患者发病后,主要表现为局部神经症状、突发运动障碍及感觉障碍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该病发病初期症状较为隐匿,且老年患者多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往往会忽略该病的症状,导致后续治疗难度较大。因此,早期的诊断及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意义重大。颈部动脉超声检查是目前常用的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方式,大量研究和实践证实,颈部动脉超声检查在该病早期预警与诊断方面效果良好[5]。同时,颈部动脉超声检查安全性较高,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能够清晰的显示颈动脉及周围组织的情况,作为判断患者病情、制定治疗方案的依据。

研究发现,血管壁内中膜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早期标志,IMT每增加1个标准差,其脑卒中风险增加30%[6]。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平均IMT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以往的相关研究成果基本一致。同时,大量研究证实,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机制。一般认为,其作用机制为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脱落的小斑块堵塞远处血管,可见,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在该病的发生、发展中均发挥了关键作用。当 IMT在1.0mm~1.5mm时,表明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了早期改变;当IMT超过1.5mm时,表明已形成斑块,并可进一步推断患者存在颈部动脉血管狭窄。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颈动脉狭窄率(50%VS18.52%)、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70.37%VS25.93%)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率、颈动脉狭窄率均明显高于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能够直接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狭窄程度越严重,粥样硬化程度也越严重,治疗难度越大。本次研究中,患者主要以轻度、中度狭窄为主。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其颈动脉狭窄诊断准确性也越来越高。从斑块类型上看,本次研究中,未出现钙化斑块、复合斑块患者,观察组脂质斑块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91.30%VS56.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脂质斑块等软斑更容易脱落,相反,纤维斑块属于硬斑,斑块更加成熟稳定,不易脱落和破裂。

综上所述,颈动脉超声检测能够准确反映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变情况,检出粥样硬化斑块,具有较高的诊断鉴别价值,有利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发现,并为疾病的治疗提供宝贵的信息。

参考文献

穆洁,勇强,刘凤菊,等.三维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5,31(1): 1-4.

邱莹.颈动脉超声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分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7): 767-769.

陈萍,秦琴,漆晓东,等.颈部超声和脑血管造影术在老年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J].西部中医药.2016,29(7): 131-133.

王渊霞,温艳婷,卢静.经颅多普勒超声与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影联合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价值[J].广西医学.2016,45(9): 1298-1300.

刘培琴,周君,唐琪.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颈动脉超声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价值[J].海南医学.2015,43(20): 3012-3014.

李金生,门永忠,郭兴.经颅多普勒联合颈动脉超声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对照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14): 56-58.

猜你喜欢

缺血性脑血管病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45例临床观察
阿托伐他汀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二级预防和干预效果评价
脉搏波传导速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老年后循环缺血中的检查意义分析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血管超声特点分析
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疗效观察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在急诊绿色通道下采用血管内介入灌注的临床疗效
间接血管重建术治疗侧支循环功能不全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