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讨

2018-11-28卢淑美

小学生 2018年11期
关键词:古诗诗人诗歌

⦿卢淑美

诗歌是用精练、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语言创造出独特感人的意境,来反映现实生活,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各年级的诗歌教学有了明确的指引,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诵读浅易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1]。从教学目标来看,新课程对诗歌教学非常重视,而且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于从诵读中做到有所感悟,有所体会,使学生对诗歌有朦胧感知就可以了。

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我们要把理解诗意,感悟情境,体味情理,学法运用等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如何使这颗明星的光芒照入少年儿童纯朴的心灵呢?在诗歌的教学活动中,就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元素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一、情

“情”就是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这些诗歌大都饱含深刻的道理。现今社会的复杂化对小学生有许多不良的影响,而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正面的,纯朴的,这是给小学生一个思想净化的好机会。我们要善于挖掘诗歌中有意义的内容,对小学生进行教育。

(一)爱国爱家之情 古代的爱国诗人众多,屈原、杜甫、李白、陆游等等,多不胜数,我们结合他们诗歌,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家教育。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陆游的《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是写景,以“地上霜”比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

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受到家长的宠爱,他们认为家长对他们千依百顺是应该的,不懂得珍惜和尊重家长和别人。许多表达亲情的诗歌可以起学生一种心理治疗的作用。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体会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无比思念的感情,让学生懂得珍惜关心自己的父母和长辈。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从诗人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反面说明能拥有亲人和朋友是多么幸福的事。关于友情的古诗也有很多,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云:“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现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与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有异曲同工之效,还有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桃花潭水之深“不及”汪伦情谊之厚,从而衬托了汪伦深厚的情感。这些表现朋友之间纯真友谊的诗歌,能给学生重视友谊的思想教育。

(二)浩然正气之感 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在朦胧感知的情况下感悟意境,才能达到和诗人心灵的触摸的目的,因为这是建立在客观信息上的个体主观心灵感受。

古代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景物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初看是写雪景,一个老渔翁独钓寒江之上,其实正是诗人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一首好古诗,学生通过反复吟诵,方能读出韵味,才能细细地体味诗中蕴含的意境。郭沫若在回忆他幼年读唐诗的情况时说:“不能全懂”,但“琅琅上口”,随着年龄的增长,过去不懂的地方,自会领悟起来。对小学生来说从幼小的心灵就开始灌输正气,使学生的人格向正面的方向发展。

二、趣

文学是艺术的综合表现,古诗中的“趣”就是说诗歌注重诗中有画,押韵节奏的趣味,这与美术和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要重视借助古诗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艺术熏陶。我们利用诗歌来濡染心灵、陶冶性情、纯正趣味、提高学生的艺术综合素养。

(一)诗意的美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的左脑负责语言和逻辑思维,而右脑则做一些难以换成词语的工作,通过表象代替语言思维。可以说,意境的感悟关键在于激活儿童的右脑,使学生在音、图、声等多种显性手段结合的形象环境中,加强对诗句语言的咀嚼体味,利用儿童与诗句相通或相关的生活经验,唤起儿童的亲切感,缩短诗与儿童的心理距离,让儿童带着一种朦胧的抒情的情绪,进入诗的意境,感悟诗的意境。

古代诗词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所谓诗中有画。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是脍炙人口诗画合一的名作,这首古诗给了学生一个摹仿的例子。诗配画就是让学生将诗词中的一个个文字符号转化成可视的绘画。学生在描绘诗词展现的胜景佳境的同时,自然会更深地体悟出诗歌动人的情思,感受到字里行间美妙的乐趣。小学儿童对事物美的评价有两个特点:一是受事物外部特征吸引,如色彩鲜艳、新奇性;二是真实感,凡是与实物十分相像的作品就是好的,否则就是不好的[2]。杜甫《绝句》“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色彩鲜明丰富,“千秋雪”和“万里船”形象具体真实,学生画一画,加深对诗意理解,也是美术审美的一种训练。

(二)韵律的美 小学儿童的美感,可以通过绘画、音乐、舞蹈表演、阅读文化作品等教育活动发展起来[3]。古诗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学生读古诗就是一种音律节奏美。在教学一年级的《画》和《咏鹅》,二年级的《悯农》和《静夜思》的时候,我让学生在课堂上唱一唱,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古文的诗意和音乐的美组成了和谐的课堂教学,这样很适合低年级的学习习惯,在动听的旋律下,学生受到音乐艺术的美好熏陶。

三、行

学生从开始学习古诗的时候,就要注意教会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在设定《语文标准》目标的时候,也充分顾及了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第一,要重视学生有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第二,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第三,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4]。

诗歌教学要抓住传神的关键字眼,从诗歌的整体上去理解诗文,而不能固守所谓的“标准答案”。以《登鹳雀楼》为例,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前两句描绘了一幅白日依山而尽,黄河奔流入海的壮丽景色,后两句写出了诗人登楼的感受,要想望尽千里河山的美景,必须“更上一层楼”,表现了诗人爽朗、豪迈的胸怀和昂扬向上的精神。同时,也包含着深刻的哲理:“一个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它激励人们不断攀登,奋发向上。在老师的指导促进下,学生对诗歌有着自己的体会,有着自己的独特感受。学生在感悟诗人感情过程中,受到积极的人生观教育。

培养学生从小学习、诵读、积累优秀诗歌,有利于陶冶情操,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学效果重要,新课程标准更重视学习的过程,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注意默默渗透,正如杜甫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让学生在诗歌的海洋里尽情畅游吧!

猜你喜欢

古诗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
“拟古诗”之我见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我理解的好诗人
品读古诗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