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能力提升的初中物理试题解题策略
2018-11-28孟健
孟 健
(江苏省盐城市初级中学,江苏盐城 224000)
引 言
初中阶段是进行物理教学的起始阶段,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首要阶段。由于这一阶段的独特特点,大部分学生在刚刚接触到物理时会感觉到既新鲜又好奇。因此,教师应当认真对待初中物理的试题教学,研究出科学合理的解题策略,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其物理水平。
一、精选试题,重视分层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由于在思维方式或行为习惯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导致学生在初步接受物理知识时的表现会有所不同。但是教学是面向学生整体的,教师需要重视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成长。为了能够促进学生拥有整体的进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成功的体验,教师应当在设计试题时重视分层,以便于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对试题进行精心挑选和设计。比如,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为他们挑选一些具有拓展性的、难度稍高的试题,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对于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教师可以为他们挑选一些难度适中、有启发性的试题,活跃他们的思维。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可以挑选一些基础试题,帮助他们打好知识基础。
例如,在学习《物_体的运动》这一章内容时,为了帮助全体学生得到发展,笔者对试题进行了精心的分层设计。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笔者设计了A层试题,这层试题比较简单,了解了基础知识就可以解决。比如,物体的运动是指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_______ 发生了变化。要想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必须先确定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定的物体叫_______ 。对于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笔者设计了B层试题,这层试题较为经典,能够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如某人骑车以4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2分钟内他通过的路程是_______ m。若要通过4km的路程,他需要_________ s,合________分钟。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笔者设计了C层试题,这层试题相对来说拓展性较强,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如从甲地到乙地全长60km,汽车以30km /h的速度行驶了15km后,接着又以45km/h的速度行驶到了乙地,那么,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为多少?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试题能够满足绝大部分学生的发展需求,并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优化策略,掌握方法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当中,知识的获取和问题的解决应当是同步的。也就是说,在试题练习和知识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锻炼学生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既能够在解决试题的过程中复习所学的知识,又能够通过解决问题来奠定自己的物理知识基础,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这节课时,笔者在课堂的末尾设计了一些典型的试题来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回顾和运用。比如,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内能和机械能是不同的能量形式;B.物体温度在0℃以下时没有内能;C.高温物体的内能不一定比低温物体的内能大;D.质量大且温度高的物体的内能一定比同状态质量小、温度低的物体的内能大。
对于这道题,笔者并没有急于让学生选出正确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对其中的几个选项进行分析。比如,对A选项进行分析,内能的研究对象是分子,机械能的研究对象是物体,故内能和机械能是不同的能量形式,正确;B选项,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都具有内能,所以0℃以下的物体也有内能,错误;C选项,内能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状态、温度有关,高温物体的内能不一定比低温物体的内能大,正确;D选项,物体内能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状态、温度有关,质量大且温度高的物体的内能一定比同状态质量小、温度低的物体的内能大,正确。通过对选项进行分析,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进行了有效复习,达到了巩固知识的作用。
三、注重互动,群策群力
“善教者事半而功倍,恶教者事倍而功半。[1]”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够算得上是一位善教者呢?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当充分地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和学生的角色定位,并且要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具体来说,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试题可以作为一个与学生互动的载体。在课堂上,教师经常会设计一些习题讲解的环节,以便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发挥出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作用,群策群力,才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2]。因此,教师在设计习题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引入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元素。在学生遇到解题困难时,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促进学生思维的运转。如果遇到的是一些简单的小问题,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相互间的交流,在共同探讨下得到答案。
例如,在学习压强这部分知识时,笔者在课堂上专门留出了几分钟的时间来进行试题的讲解和讨论。有位学生提出了自己曾做错的一道题:一个平底装3N水的玻璃杯放在水平桌面上,杯子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20cm2,杯内水面的高度为10cm,则水对杯底的压力是_______ 。对于这个试题,笔者先让同学们做了一遍,发现很多学生的结果都是3N。随后,笔者随机问了一个同学为什么得出这个答案,结果发现,做错的人都觉得水的重力等于水对容器的压力。这类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易错题。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压强这部分内容,巩固所学的知识,笔者引导学生从杯子的形状着手来厘清解题思路。如果杯子是圆柱形的,那么水的重力是多少呢?经过学生计算,G水=ρghs=1×103kg/m3×10N/kg×0.1m×20×10-4m2=2N。但是杯中水的实际重力是3N,所以杯子的形状应该是口大底小的,也就是说压力不等于重力。那么对于异型容器,又该怎样求压力呢?笔者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并尝试先求压强:P=ρgh=1000Pa,再求压力:F=PS=1000Pa×20×10-4m2=2N。
结 语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都会把试题当作是提高学生成绩的一种途径,甚至采用题海战术来加强对学生的试题训练。实际上,试题存在有着诸多的作用,阅读试题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知识是以何种形式呈现的,分析试题能够帮助学生厘清解决问题的思路,解决试题能够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对其加以合理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