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构建活力课堂
2018-11-28杨少婷
⦿杨少婷
课堂是最应该具有生命活力的地方,但课堂同时也可能是最缺少生命活力的地方。上课铃声响了,学生们被动地走进教室,麻木地听着讲解,不耐烦地写着作业;教师重复着教材,一心只想帮助学生如何应付考试。这样的课堂死气沉沉,没有一点活力。为此,要改变这种课堂教学状况,就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需要和个性发展,让课堂焕发出活力。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需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学习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交流、在辩论中明理,让学生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中学到知识,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下面我就谈谈如何构建活力课堂。
一、平等对话,构建活力课堂
“对话”的课堂是师生“零距离”的沟通,是师生敞开心扉、放飞思想的真情对话,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天地。传统的教学注重传授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一味追求效率,却忘记了意义。现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师生、生生之间以教材为纽带进行真情平等的对话。所以教师应在平等对话的情景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课堂实施由“执行教案”逐渐走向“互动生成”,使课堂真正成为孕育发展性人才的沃土。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地交流各自的数学认识和理解。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活力课堂
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和发现往往都是从好奇开始的。教学时,教师如能在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平衡、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让学生既感觉所遇问题与原有知识有联系又富有挑战性,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产生积极探究的欲望。例如在教“长方体的认识”时,我为了让学生能够看懂长方体的立体图,于是先安排学生观察自己桌子上的长方体。
师:说说你们观察到的长方体有几个面呀?
生1:3个面生2:2个面
生3:5个面
当生3回答完后,马上有同学问:“你是怎样观察的。”生3很有信心地说:“我先看前面、上面、左面、右面,再扭动身子看到后面,一共是5个面。”刚说完,全班同学哗然开来,有同桌交流的,有自成小组讨论的,有自己观察的,不一会儿,同学们纷纷举手,各抒己见。
生4:老师,刚才生3说一共有5个面是错的,下面还有一个面,因为把它放在桌子上,我们看不到,所以长方体一共有6个面。师:太棒了!通过观察、交流、思考,大家发现了长方体有6个面。从这可以看出经过一系列的观察、判断、比较,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有了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有了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和比较,结论就真正的理解和巩固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放在真实有趣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探究中经历创造的过程,从而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他们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中充分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三、在动手操作中,构建活力课堂
动手操作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有利于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发现规律,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过程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索过程。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创设让学生参与操作活动的环境,多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多给学生一点自由,学生就会在“动”中感知,在“动”中领悟,在“动”中发挥创新的潜能。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把外显的动作过程与内隐的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把朦胧模糊的各种想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为,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索精神。所以在教计算“8+5=”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摆木棒来计算,学生们很高兴,纷纷拿出小木棒动手摆起来。很多学生先拿出8根,然后拿出5根,合起来数是13根;有些学生从中悟出简便的凑十法;即把5根分成2根和3根,先把2根和8根凑成10根,再把10根加上3根,就是13根。也有学生把8根分成5根和3根,先把5根和5根凑成10根,再把10根加3根等于13根。学生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从中掌握了知识,且激发了课堂的活力。
总之,我们教师应站在“为学生的发展而教”的高度,不断更新我们的教学经验,不断完善我们的教学行为,但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中,愉快地学好知识。
【参考文献】
[1] 严素珍.构建小学数学活力课堂的有效方法[J].数学大世界(上旬),2017(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