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世界视野、中国特色与差别化发展

2018-11-28

英语知识 2018年4期
关键词:一流国际化学科

张 莉

(郑州大学,河南郑州)

1.引言

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提出了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总体规划和要求。《方案》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新的重要指南,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目标和理念的重大战略性调整。值得注意的是,《方案》一方面强调了建设目标的国际化标准,另一方面也突出了建设成果的中国特色的内容,点明了双一流建设对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对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国务院,2015)。

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奋斗目标,也是我国教育与世界接轨的信号和契机。如何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结合各个学校、各个学科的发展现状,制定既具有先进的、国际化的,同时又具有中国特色、具有高校自己鲜明特色的发展规划,将成为政府部门、国内高校、科研院所近几年来工作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决定了在下一轮的发展中高等院校和专业所能获得的物质和政策等各方面的支持,直接决定了这些院校及其专业能否在新的教育规划中占得先机。

2.建设一流的高等教育需要世界视野

要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首先需要我们更新教育观念、拓展教育视野。双一流建设目标的提出本身就是国际化的发展视野和教育理念的体现,也是我国现阶段社会更加开放、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的现实需要。这一建设方案的提出也体现了国家在文化教育事业上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建国以来,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尤其是在改革开放近三四十年的时间里,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这从我国高校在各种权威的大学排名中成绩卓越且一直呈现上升势头这一变化中可见一斑。我国高等教育在整体实力上的提升构成了今天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基础和底气,但另一方面,不可否认,我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与世界最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

首先,我们要解放思想、拓宽视野,要在全球范围内向教育领先的国家和高校学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学习先进的思想和具体的举措,要通过硬件建设、人才引进、合作交流等多种方式,缩小我们与世界一流大学之间的差距,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尽快进入世界高等教育先进行列。

其次,要立意高远,确立国际前沿的学科培养目标和方案,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责任感的优秀人才,培养各个领域内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拔尖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是各个学科、各项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它包括实施计划的具体目的、要求、方法、措施等。培养目标和方案集中体现了高校在教育与管理方面的理念和特色。以化学专业为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最前沿知识的顶尖人才,让学生成为未来该领域的领导者,同时注重学术与工业实际相结合。斯坦福大学的培养目标规定,大学中的各个学院培养目标都以大学的培养目标为基准,培养知识渊博、个性鲜明、富有创造力的,能够引领下个世纪的领军人才(肖丹滕居特,2012)。可以说,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是世界一流学科、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经验。需要强调的是,高端人才培养要坚持多元化原则。社会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样化的,我们要培养学术型人才,也要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要培养理工科类的拔尖创新人才,也要注重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仲伟合,2013:98)。我们不仅要培养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建设贡献力量的拔尖人才,也要培养立志为世界文化和文明做出贡献的优秀人才。

再次,要建设国际化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国家的竞争、教育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一流的人才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发展的最终目标。先进的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可持续性的保障机制。组织和制度建设是大学实施国际化的基本条件和保障措施。国际化的大学一定要有一套较为完备的国际化运行机制以及相应的保障体系(车小辉,2016)。这个培养机制和保障机制包含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国际化、实验平台的国际化、管理机制的国际化、评价体系的国际化等具体的内容。国际化的研究生培养和保障机制才能最终实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掌握前沿知识、能融入国际专业和学术交流中的一流人才的目标。美国教育协会认定的国际化大学或者说是学生的国际化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学生熟练掌握一门外语,了解东西方国家文化,了解各行业的国际系统,具有较强的国际理解能力,有大量出国留学和实习机会;学校设定教师出国进修制度和奖励措施,有国际化的行政结构,组建或参加国际化的大学联盟,与国外大学积极开展交流与合作,增强与当地中小学以及社区等组织交流合作,扩宽国际化教育的渠道(ACE,1995)。这样的标准或者要求对我们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不乏借鉴意义。一流的理念、一流的目标、一流的师资、一流的课程设置、一流的平台、一流的管理和保障才能实现一流人才、一流学科、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

3.建设一流的高等教育需要坚持中国特色

双一流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涉及到高等教育方方面面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双一流建设中要坚持国际视野、秉持开放的姿态但并不意味着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全盘西化。相反,只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才能在世界高等教育的激烈竞争中获得机遇,才能服务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期间曾指出,办好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双一流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出自己的声音、形成自我特色的机会和平台。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双一流大学,我们首先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坚持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坚持国家在宏观方面的指导和调控。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的一大特点和优势是国家层面上的支持和引导。随着当今世界全球化发展势头越来越猛,全球范围内人才的流动越来越频繁、竞争越来越激烈,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与大学所承担的社会职能日益扩大。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不仅是中国,世界各国都提出了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方案,都越来越重视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和指导作用。截至2015年,已经先后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台了“世界一流大学创建计划”,他们的创建计划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模式尽管不同,其目的却都是要提升大学在国际大学排行榜单上的位次,赢得自身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话语权。“政府主导”、“择优建设”、“立足学科”、“注重评估”、“引入退出机制”等措施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普遍采取的创建政策(刘宝存 张伟,2016:1)。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一个直接的原因是配置先进的科研设施和从事前沿的科学研究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缺乏良好的政策环境以及直接的政府力量倡议和支持,是很难快速地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萨米,2009)。除了强大的资金支持,政府在宏观教育规划、教育政策的制定,对高校资源的评估、整合、合理分配等方面所体现出的强大优势是个人、组织、高校都无法替代的。因此,我们要大力挖掘和利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集全国之力来办教育,使我们在新一轮的竞争中保持优势。

其次,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和学科,我们必须在高等教育中坚持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播,满足服务中国经济文化建设的需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及人文素质的培养。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不仅是要培养高端人才,更是要培养政治进步、思想解放、学识渊博、立场坚定的、能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人才。要培养具有爱国主义情操、国际主义精神、具有责任感的优秀人才。中国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最重要的是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道路、理论和制度充满自信,言行举止中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和“底色”。学生们有了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理念,才可能在国际上赢得尊重(董洪亮,2015)。我们要培养的是各行业的技术骨干、拔尖人才,是有坚定信仰、渊博知识、责任心、担当意识、奉献精神的一流拔尖人才。这些人才身上,担负着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交流和传承的重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也是中国形象的代表、是中国良好国际形象的代表。

另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需要我们在学习借鉴西方高等教育的现成经验的基础上,坚持对中国国情、中国教育现状的研究,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立足自身的优势和特色,钻研和创立建设中国特色的文化教育理论,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拿出自己的诊治方案并努力提升我国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内的话语权服务。当前,在大力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高等教育规则制定、教育教学评估和认证等工作,切实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制度性话语(周倩,2016)。如前所述,我国高等教育近些年来发展迅猛,探索出了自己的一套发展模式。因此,我们不仅要坚持高等教育“走进来”的开放政策,也要大力发展和实施我国高等教育“走出去”的战略规划。将中国经验推向国际,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教育事业发展应担负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4.建设一流的高等教育要推行差别化发展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不但提出了双一流建设要参照国际化标准,也指出双一流建设要根据高校实际实行差别化发展。“引导和支持具备较强实力的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差别化发展,努力形成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体系”。

双一流建设差别化发展战略的提出是保障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建设良好的教育发展生态体系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打造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实现突破和超越的内在要求,同时,这一战略也是高校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的内在要求。

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是涉及到资源分配的高等教育领域内的重大变革。这一变革自身就包含着发展的个性化和资源的优化整合的内容。离开了整体的统筹规划而一窝蜂地去进行重复性学科和专业设置,不但不利于双一流建设目标的推进,也会产生教育资源的浪费、教育特色的丧失、教育水平的下降、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节等等不良现象。对于一些缺乏竞争力的院校而言,无视教育差别化发展甚至会造成院校本身的生存困境。

双一流建设方案的提出并非只支持个别院校和专业的发展而忽略教育体系中其他众多参与者的生存状况,相反,这一方案旨在构建一个分层次、重特色、联动式的教育生态体系。教育生态学的观点认为,教育是一个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一定地域(或空间)内生存的所有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具有能量转换、物质循环代谢和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体”(范国睿,1999)。一个生态系统往往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人们通常将一个国家或一个省(州)视为一个大的教育生态系统,其中包括普通教育系统、高等教育系统和职教系统等在内的若干子系统”(谭颖芳,2014:30)。在这一生态体系中,不同类型的院校之间进行科学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同时也加强校际之间的合作交流,共享公共教育资源,立足自己的特色,以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发挥高校服务社会、回馈社会的职能。

双一流建设中的差别化发展不但适用于尚未进入到双一流建设名单的高校,对于已进入双一流建设名单的高校而言,也同样有意义。因为即便是在双一流建设高校内部,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双一流建设名单中,既有如北大、清华这样的传统的985强校,也有如郑州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等省域高水平综合性大学,还有如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专业特色鲜明的大学,双一流高校之间的综合实力差别也比较显著。因此,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方针并不是要追求步调一致的同质化发展,相反,各个高校要根据自己的特色、优势、定位选择和制定自己的发展道路,要立足于实际、立足于自我,着眼于未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以笔者所在的郑州大学为例,郑州大学近几年来锐意改革、不断进取、飞速前进,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既是对以往成绩的肯定,同时也为我们迎来了发展的良好契机。我们的双一流建设要高瞻远瞩、立意深远,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同世界一流的标准所存在的差距,还需要脚踏实地,立足于河南省情和郑州大学自身的特点,在优先考虑建设临床医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等优势学科的同时,优先建设满足本省发展需求的学科、专业、人才。“省域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特色和优势来源于所在区域,发展的基础和方向依托于所在区域,存在的价值体现在对所在区域的实际贡献。作为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主要职能的省域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区域特色传统优势既是在找寻自身办学目标定位时首先需要考虑的价值,也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标签和生命力所在”(鞠斐扬,2017:90)。因此,郑州大学在建设双一流的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到河南作为人口大省、粮食大省、农业大省的实际情况,要考虑到河南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发达的特点,要充分利用河南获批自贸试验区、中原经济规划区、国家级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等有利条件,在学科发展、科学研究、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面与河南省情相结合,在满足区域化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发展和强化自己的优势学科和优势专业,实现世界一流的建设目标,赢得双赢的局面。

5.结语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本身就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成就、重要组成部分,其最终也必将服务于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扬这一重要目标。在当今世界一体化格局越来越显著的背景下,关起门来独自发展的思路是行不通的,而另一方面,抛弃自己的文化根基盲从于潮流的做法也是危险的。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大量优秀的文化传统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既继承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体现了时代精神和要求,也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我们在高等教育中、在高端人才培养中必须坚守和加强的基本内容。国际化和中国化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建设双一流的进程中必然是辩证统一的。中国化是国际化的基础,国际化是中国化的目标和保障。没有中国化的特色,我们的教育就不可能真正进入国际化的高等教育领地,就不可能有自己的话语权,而没有国际化的视野和平台,我们的中国化特色就会固步自封,不可能得到最终的确立和发展。

双一流建设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蜂拥而至然后转瞬即逝的一时风尚。双一流建设应实行差异化、个性化的发展路径,在建设双一流的过程中,高校既要坚持国际化的视野、中国化的道路,还要立足于本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有中国特色、有地区特色的国际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将会成为知识发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的重要源泉、各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高等教育持续性内涵式发展等方面必将发挥重大作用。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视野和中国特色、区域特色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平衡和融合是我国双一流建设建构健康的教育生态体系、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障。

猜你喜欢

一流国际化学科
聚焦港口国际化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中国个体防护产业国际化展望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超学科”来啦
中石化海外技术支持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