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习中的定向动机流
——聚焦性干预框架》介评
2018-11-28于守刚刘宏刚
于守刚刘宏刚
(1.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哈尔滨;2.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
1.引言
学习动机研究一直是二语习得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先后经历了社会心理模式、认知情境模式、过程取向模式、自我系统模式和社会动力模式(Drnyei,2015;李绍鹏 杨连瑞2015)。学者们尝试从不同视角探讨学习动机这一个体差异因素。Motivational Currents in Language Learning-Frameworks for Focused Intervention(《语言学习中的定向动机流——聚焦性干预框架》)①本书标题中并无“定向(directed)”一词,但全书基本上使用的是“directed motivational current(s)(DMC)”,和motivational current(s)交替换用。为此,本文第二作者特意发邮件咨询了Drnyei教授,他的回复如下:[…]the title of a book is always an evolving issue (we had several versions),because it has to meet a number of criteria in order to reach different markets/users;in our case we felt that including the term“Directed Motivational Current”in the title would not be helpful at a time when people still hadn’t heard much about the phenomenon and consequently have not heard the technical term before so we opted for a more intuitively descriptive title that might be clearer to uninitiated readers as well.(一本书的书名总是渐进形成的(我们也曾经对本书标题有过多个版本),因为书名要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满足不同市场和读者的要求;对于我们这本书来说,我们感觉如果把“定向动机流”作为书名的话,这对本书讨论内容一无所知,也没听说过相关术语的读者来说可能用处不大。所以我们采用了一个更为直观的描述性的书名,这样可能对没有任何相关知识背景的读者来说更清楚一些)(个人交流,Drnyei教授2018-01-20 01:07:46回复的邮件)。我们同意Drnyei教授的解释,同时我们也发现,在以往发表的相关作品中,作者们也都采用类似的方法使用这两个术语,所以本书题目中没有directed作为修饰语可以看做是一种写作手段,并不影响全书的质量。一书由著名心理语言学家、诺丁汉大学教授Zoltn Drnyei,瑞典西部大学语言学教授Alastair Henry以及诺丁汉大学Christine Muir博士三人合著完成。“动机流”思想②该思想初现2012年Zoltá n Drnyei参加的2012年国际TESOL会议发言。最初散见于Zoltn Drnyei发表的一些期刊论文(Muir&Drnyei,2013;Drnyei,Ibrahim&Muir,2014;Drnyei&Muir,2014;Henry,Davykendo&Drnyei,2015)中,该书首次总结了这一动机框架的研究成果,将“二语定向动机流”定义为“一股强烈的动机驱动力或者动机喷发,它能够激励或者维持长期的行为(例如二语学习)”(p.2)。该著作不仅探讨了“定向动机流”的理论基础、结构特征,而且提出了该理论在二语学习中以及二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和操作方法。全书除前言外,共含两部分九章。
2.内容介绍
第一章聚焦定向动机流的整体介绍。作者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引入地球科学中湾流(Gulf Stream)的概念来介绍定向动机流中长期专注的现象。“专注”这种状态在积极心理学上早有关注,例如心流理论(flow theory)(Csikszentmihalyi 1975;Csikszentmihalyi 2013)。通过对比,作者强调了定向动机流在时间长度上,积极感情来源以及内部结构上与心流理论的差异,凸显了动机流方向明确、时间持久、能量巨大等特点。最后作者引入三个外语学习者的例子证明动机流的存在,它可以将“个体运送到自我重视的目的地”(p.18)。
第二章重点介绍了定向动机流的历时特征。作为愿景(vision)理论的延伸,动机流能够将个人愿景带来的强大力量转化为持续的势能,“将这股动机注射到长期的活动系统中去”(Drnyei&Muir 2014)。这一研究视角与心理学传统的研究方式不同,它强调从历时维度看待动机,重视动机与动机行为的结合,反映动机研究中的整体观。此外,与长期动机相比,作者们认为动机流代表着最佳形式的接近性动机,它可以支撑学习者持续的动机行为。
第三章聚焦定向动机流的目标设置。该理论认为设置目标对于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非常重要,而对于一个成功的目标设置而言,三个方面必不可少。首先,动机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愿景”对于目标形成尤为重要。该理论认为愿景展示的景象包含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感官感受以及与之相关的情绪氛围。这种真实感的愿景会成为强大而持久的动机来源。其次,自我协调目标是由个人基于自己身份特征经过自主选择而形成的目标。这种目标一旦设定会形成长久的推动力。最后,实现近期子目标可以提升个体的学习兴趣、增强自我效能以及提高个体竞争力。实现这种目标将会强化和支撑整体目标。作者认为这种将大目标转为多个小目标的路线是“该理论独特结构的定义性特征”(p.52)。
第四章主要讨论了动机流的启动。作者认为启动是定向动机流的重要环节,将决定这股动机流的力度和长度。成功启动依赖两方面的要素:基本条件和触发刺激。基本条件主要包含一组清晰的目标、完成任务的自信、任务难度与自我能力的对比、接受动机流体验的意愿。对于课堂层面动机流的启动,基本条件还包括和谐的师生关系,融洽的氛围以及凝聚力等。触发刺激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一个电话,一个机会或者是一次威胁自己颜面的经历。需要注意的是,定向动机流不是一次触发,长期有效,而是一个间歇性的反复激活目标的过程。作者认为,当未来自我形象深深根植于个体脑海中时,它便形成了指向性目标,它的反复出现会激励和维持学习者持续的投入。
第五章从结构角度讨论的该理论框架的特点。从目标启动到目标实现,整条动机流路径可以分为三个组成部分:惯常行为自动化、子目标/进展检查以及肯定性反馈。作者认为当行为主体反复操作一件事情时,强大的发动系统使惯常行为变成“动机自动驾驶仪”(motivational autopilot)。动机行为内化为定向动机流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再受外界影响。这时个体无需通过自我调节便可以排除干扰,完成任务。此外,子目标和进展检查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两者的激励下,行为主体会获得成就感、满足感、获得感等积极情感,从而积累深层次的前进势能。最后,作为一种特殊的检查手段,肯定性反馈将学习成果可视化。学习者可从肯定性反馈中体会到自己正在接近渴望已久的愿景,这会促进学习者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而推动动机流整体向前推进。
第六章关注学习者在经历动机流过程中的情绪。作者认为伴随动机流体验者的是积极情绪。它来自学习者接近目标、接近愿景中理想自我时所带来的快乐。这种愉悦的心情同时又会投射到动机流各组成要素,推动动机流继续前进。根据积极心理学中幸福身份理论(eudaimonic identity theory),如果个体能够遵循他的潜能/使命行事,那么他会得到心理上的幸福感(p.106)。在动机流的情境中,体验者的心理幸福感来自两个方面:努力追求卓越以及自我真实性。前者指的是学习者为实现目标而付出的努力;后者指的是个人的认知、行动与他们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信念追求(理想自我)相一致。作者认为,学习者明确“理想自我”并为之努力奋斗的过程是“一段获得幸福满足、从容不迫、内心平静的经历”(p.115)。
第七章叙述动机流的关闭阶段。在经过一段时期以后,学习者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既定目标。这时,他们往往会遭遇消极的进展评价,愿景吸引力的下降,甚至感觉到疲劳倦怠,直至他们决定退出这股动机流。从情感的角度看,放弃动机流的过程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过程,既有失落感又有解脱感。作者认为,二语动机流的关闭并不意味着二语学习活动的结束。如何帮助学生实现“软着陆”,维持学生们的语言学习动机是研究动机流关闭环节最主要的原因。作者建议二语学习者重新设置目标,将自己最初的学习愿望投入到更为正规化的、制度化的学习模式中去。
第八章介绍集体动机流。第三章到第七章聚焦个体维度动机流的框架。作者认为这种框架可以运用到集体层面动机流(如课堂学习)中,并且指出两者在结构上存在着类似的组成部分,譬如有效的激励目标、进度检查、积极情感和动机流关闭等成分。然而,在集体动机流中,这些组成要素往往与集体项目的运行密切关联,因此具有独特的表现方式和内在特点。例如,在目标设计环节,教师需要考虑如何引起所有参与者的共鸣,如何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此外,与个体动机流相比,集体动机流中存在一个特殊结构——感染力。作者认为这股强大的力量既可以促进集体成员设置共同目标,也可以为集体活动带来积极情感;因此,“它在集体动机流中扮演重要角色”(p.142)。
第九章探讨如何在二语课堂生成动机流。本章从实践角度探讨了如何培养集体动机流,是对本书副标题“聚焦性干预框架”的回应,即如何通过不同方法提供教学干预来促使学生形成个人或者集体的定向动机流。作者首先指出教师需要养成项目式(project-based)教学的思维方式,转变自身角色,从信息提供者转变为学习协调者,以便最大限度释放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成功的项目式教学还需要一些前提条件,例如活跃的课堂气氛、足够的辅助设施、清晰的学习目标、明确的评价标准等。最后,作者提供了七个项目框架模板供二语教师参考。
3.简要评价
全书通过理论和案例相结合的方法,系统介绍了动机研究领域的新成果——定向动机流,它具有如下特点:
首先,符合二语动机研究中复杂、动态、系统的新时代精神(p.28)。传统的动机理论研究往往将动机看作静态的,尝试确定动机构体中可概括的组成部分(Henry等,2015)。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界越来越重视复杂动态系统的研究维度(关晶石运章,2015)。然而,在这一视角下,事物彼此相连,很难解读和评价其中具体的事件。因而,动机变量将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在这种背景下,Drnyei认为,“定向动机流能够整合各种要素,排除各种干扰,形成一个路线和终点明晰的具有一定约束力的过程”(Drnyei&Muir,2014)。这种过程将动机流各维度及其组成要素看作一个复杂动态系统,将动机流本身看作研究对象,重点考察动机路径的激活、发展以及关闭。笔者认为,这种作法既符合复杂动态系统的研究视角,又不至囿于纷繁复杂的变量关系使动机研究过于复杂从而失去其预测价值和应用价值。
其次,整合了其他理论的先进理念,具有强烈的跨学科性。从其理论背景来看,定向动机流吸纳了心理学、地球科学、教育学、第二语言习得等学科的思想(常海潮,2016)。具体涉及“自我决定”理论,“心流”理论,“计划行为理论”,“时间维度理论”等理论要素(Drnyei&Muir 2014)。在此基础上,Drnyei等学者创新性地融合了这些理论。例如,在充分借鉴“可能自我理论”以及“目标设定理论”的基础上,作者们从三个维度提出了动机流理论中“目标”的特征:愿景性、自我协调性以及目标切分性。与“目标设定理论”相比,该理论丰富了目标与学习者个体之间的关系,指出目标应该与学习者持续的兴趣和激情相关。与“可能自我理论”中的愿景相比,作者们丰富了“愿景”的内涵,它不仅包括视觉图像,而且扩展到触觉、听觉、嗅觉等感官体验。因此,动机流理论不是对前人动机理论的简单叠加而是对这些理论进行了适当的修补、扩展和组合。
再次,体现了作者对于学习者动机研究的全人化(whole-person)考量。全人化这一理念源于古希腊时期柏拉图的意、知、情心灵三部曲(trilogy of the mind)思想(Drnyei&Ryan,2015)。在Drnyei以往的动机构念研究中,他往往聚焦学习动机对于学习行为的影响,尚未结合认知和情感维度。例如,动机过程模型(Drnyei&Otto,1998)中,Drnyei强调活动前、活动中以及活动后不同阶段动机的特征;二语自我系统理论中,Drnyei聚焦“理想自我”带来的愿景。这都体现了作者对于动机维度的偏爱。相比较而言,在动机流理论中,作者强调认知,动机和情感三个维度的统一,将认知和情感视为动机流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要素。在动机流启动基本条件中,作者认为“参与者拥有和控制意识”是必不可少的认知条件之一。对于情感维度,作者认为它是维持动机流强度的重要条件。这种重要性体现在“情感体验具有相互效应”(Henry et al.,2015)。一方面,积极情感分布在动机流的整个过程,促进动机流的生成;另一方面,学习者实现子目标所带来的愉悦又可以为学习者带来积极情感。总之,这种综合考虑认知、动机、情感三位一体的综合动机研究体现了作者对于动机研究的全人化考量,有利于揭示语言学习的实质。
最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本著作中,这种结合具有双重性。首先,本书对动机流理论框架解读时穿插运用了多个鲜活的例子,这些人物、事件丰富了读者的想象,增加了读者对该理论的认同感,为他们深入理解动机流理论提供了思考空间。其次,这种结合更主要体现在集体动机流理论对于二语课堂教学的指导。如果说第一到第七章是对理论特征的叙述,那么最后两章便是侧重理论的应用。针对课堂教学中集体动机流的不同阶段,作者提出了一些实用性建议。此外,作者提供的七个项目框架模板为教师激发学生们的群体动机流提供了一些选择。每一种框架可以看作是理想化结构的变体形式,它借助框架内部的特色成分维持学习动机(Muir,2016)。总之,这些模板有利于不同教学层次的外语教师快速运用这一理论来激励和维持长期学习动机。
和其他任何学术著作一样,本书也有不足之处。首先,作者并没有提供个体案例和集体案例的具体研究方法,部分读者可能会质疑案例的真实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本书的说服力。其次,该书没有详细列出每种借鉴理论对于动机流理论的贡献,而这部分内容有利于读者厘清现有理论与动机流理论之间的联系,利于读者迅速掌握这一新的理论框架。总之,该书紧扣定向动机流理论这条主线,充分论述了动机流启动、发展路径,动机流关闭等结构特征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该理论为研究动机和利用动机打开一扇新的窗户,值得国内研究者以及语言学习者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