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本位下幼儿课程游戏化的转变策略
2018-11-28⦿薛萍
⦿薛 萍
著名教育家马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化,任何形式的学习都会扼杀孩子探寻真理的欲望。”无独有偶,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指出:“如果教师不能设法使幼儿产生强烈的求知热情,就会给幼儿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感。”对于生命成长刚刚起步的幼儿来说,这种学习上动力的源头就在于丰富多彩的游戏。因此,我们需要将幼儿课程的内容逐步游戏化,真正促进幼儿内在意识的有效生长。
一、强化实践,在操作演示中落实课程游戏化
中国有句俗语:眼看千遍,不如手动一遍。具有实践性质的操作,不仅需要生命个体内在气质的营造,更需要其内在思维的支撑。因此,我们在引领幼儿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将教学的内容趋向游戏性的层面,更好地引领幼儿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和谐发展。
如在认识“年月日”时,由于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日历并不感兴趣,而在教学中很多教师直接利用一本日历引导幼儿了解上面阿拉伯数字和文字,显然无法唤醒幼儿的学习欲望。鉴于此,笔者在教学这一部分时,就将生活中的普通日历设计成日历宝宝的形象,并相机开展了“日历宝宝过生日插蜡烛”的游戏,并鼓励孩子们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解开日历宝宝的神秘面纱。很多孩子的注意力被充分集中起来,甚至有的直接开始翻阅起日历,课堂呈现出一种活跃的氛围。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任何的改变,只是将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包装,契合了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使得幼儿课程的内容逐步游戏化,顺应了孩子的认知思维,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契合认识,在紧扣图片中落实课程游戏化
幼儿正处于生命成长的起始阶段,他们往往严重缺乏理性思考能力,只会对一些较为直观和形象的事物更感兴趣。因此,我们要善于从课程中开掘契合幼儿认知思维的形象化认知特点,充分激活幼儿内在的认知意趣,逐步吸引孩子的眼球,从而有效地发展幼儿的认知意识和理解能力。
如在学习语言课程儿歌《圆圆圆》时,这首儿歌的作者分别运用了生活中常见的皮球、苹果、盘子、闹钟、柿子等事物,并反复运用“圆圆圆”的方式进行强调。其实,作者就是借助生活中幼儿较为熟悉的事物,强化幼儿对“圆”的认知。孩子们并不了解生字,但他们对于直观形象的图画却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就采用图片替代文字的方式,引领幼儿借助鲜活的图画资源进行感知与理解。在视觉与听觉的高度融合下,幼儿不仅很快了解了儿歌的内容,更有效地进行了识记与积累。从而在落实语言类课程游戏化的基础上,提升了幼儿对语言的感知与理解能力,促进了孩子直观性思维的发展。
在这一案例中,幼儿教师正是遵循了儿童内在的认知规律,通过游戏巧妙地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设置在文字向形象化图标进行转化的过程中,更好地引领了幼儿思维意识的不断发展。
三、营造氛围,在情境设置中落实课程游戏化
尚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内在的自主意识还非常欠缺,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能纯粹而直接地将教学内容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而需要为幼儿创设、营造与课程内容息息相关的认知情境。《儿童发展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活动应该以游戏为主,而这种游戏必须要以具体可感的情境作为支撑。”对于孩子来说,爱玩游戏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天性。只有将游戏的开展与情境的营造有机整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核心能力的发展。
如在开展音乐活动《旅游车》这一部分时,就可以为幼儿设置游戏类的实践活动。在教学伊始,教师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导入:“有谁愿意来开汽车的?”孩子们的兴趣瞬间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开始进入到游戏的状态。我一边进行情境的配乐,一边与孩子们以吟诵儿歌的方式渲染氛围:“滴滴滴,开汽车啰!汽车开,心开怀,谁要上我的汽车来?”孩子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与老师一起沉浸在音乐的氛围之中,愉快的游戏情境让他们快速地走进了音乐的世界,同时也满足了孩子们的认知热情,学得也就更加的放松、尽兴。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粗暴而机械地进行训练,而是将教学内容在游戏化的浸润下,设置了丰富可感的认知情境,为幼儿的理解和感知奠定了基础。
四、角色扮演,在体验感知中落实课程游戏化
其实,在幼儿的意识中都具有一颗角色体验的心灵。对于正处于直观性思维认知层面的儿童来说,他们喜欢进入他人的认知世界,希望能够借助有效的认知通道,更好地引领幼儿进行角色体验,感知他人的世界与心灵。这也在很大程度
上彰显了儿童内在的认知体验,为唤醒幼儿的认知动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还以音乐活动为例,在教学《理发》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在这个板块的教学中设置了角色扮演的教学。教学中,教师首先鼓励孩子们在相互探讨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生活的体验自主性地选择其中某一个角色。一石激起千层浪,幼儿纷纷挑选了自己喜欢的角色,有人选择了为客人服务的理发师,有人选择了到理发店准备理发的顾客,还有部分幼儿选择了在观看的过程中为其他人的表演进行伴唱。有了这样的角色体验,教师再次引领幼儿演唱歌曲时,孩子们关注的就不仅仅是歌曲的内容和旋律,还关注了自己在表演过程中的体验感受,他们将自己的理解和体悟通过表演、歌唱的形式展现出来。全班所有的孩子都参与到歌曲的表演和伴唱的活动中,没有任何一个幼儿是多余的。
这一案例中,教师正是借助了直观可感的角色体验的方式,将幼儿由原本学习者的姿态转化为体验者的角色。这种认知体验对于幼儿来说,就是一种鲜明的游戏形式,有效地激发了他们内在的认知潜能,让幼儿在课程游戏化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五、遵循规律,在整合视听中落实课程游戏化
生命个体对于信息资源的吸取和悦纳,是通过多种方式呈现的。人体众多器官吸收信息的方式和途径也是各不相同的。我们就需要在尊重幼儿认知方式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孩子内在视听系统,让幼儿在观察、聆听的双重途径下,有效地促进了内在认知的发展与思考。
以教学语言实践活动《水果歌》为例,很多教师的常规做法是为幼儿朗读文本的内容,并拿出文本中描写的相关的实物,让幼儿在观察中了解文本所描写的内容。诚然,这种方式有效地契合了幼儿直观性认知思维的特点,对于每个幼儿来说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遗憾的是,这一教学策略更多依托的是孩子的观察,缺乏了对幼儿其他认知方式的调动。因此,幼儿对于语言的调动就只能停留在原始性的认知层面。为了激发孩子的认知兴趣,笔者将课程内容进行了游戏化的整合,充分调动了幼儿视听的双重体验。教学中,首先进行“给水果宝宝穿衣服”的游戏,如给香蕉穿上黄色衣服、给苹果穿上红色衣服、给西瓜穿上绿色衣服,引领幼儿在观察各种水果不同的颜色时,进行实践操作,并将操作的过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尝试说一句完整而通顺的话。正是在这样的实践感知中,幼儿逐渐对各种生活中常见的水果形成了丰富的认知。随后,教师则与幼儿进行听说的互动练习,让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语言体验,并与教师形成对话:如教师:什么水果黄黄的?幼儿:香蕉香蕉黄黄的;教师:什么水果红红的?幼儿:苹果苹果红红的……
在这一案例中,为了让幼儿能够深入地感知文本中的内容,让孩子们对水果形成深入地感知与了解,教师则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引领幼儿观察与实践体验的层面中,让幼儿在观察中洞察文本、在聆听中形成对话,让幼儿经历感知水果、表达水果的体验活动,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最鲜明的心理特征,是儿童的工作,更是儿童的生命体征。”因此,我们就需要在开掘幼儿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巧妙地转化为契合幼儿的认知规律和方式的游戏性内容,从而有效引领幼儿生命意识的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 张文霞.浅论如何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自信心[J].新课程(小学),2015(11).
[2] 吴洁华.在幼儿教育中创设音乐环境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7(33).